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7-12-09吴勇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11期
关键词:高校教育应用型人才大数据

吴勇

摘要:现代教育模式正受到大数据的冲击,相对变化最大的便是师生关系,教师以往作为知识的传递者、教育者,这也是学生获得知识和信息的唯一渠道。文章以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为例,结合大数据优势分析,对高校学生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式的转变进行研究,制定出“3+1”人才培养模式并在计算机专业试点成功,为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有效途径。

关键词:大数据;高校教育;应用型人才

一、大数据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影响和改变

(一)计算思维与认知模式的改变

随着大数据的出现,传统利用计算机对事物进行求解的方式已不再适用,其发生的复杂转变,使得计算思维逐渐成为了类似于数学一样的主流事物求解方式。从认知来看,传统高校认知培养主要建立在信息的基础上,大数据却以数据结果替代了以往的认知模式,在大数据方法及资源的支持下,学生的思维判断如今更加依赖于数据结果,而并非传统教学过程中所学到的知识体系,这样的结果将更真实客观。

(二)海量的学习对象与辅助教学资源

随着专业数据库的建立,仅需要付费就能够直接获得所要的任何文献材料,信息资源海量丰富,实时便捷且可以自助获取,极大的方便了高校师生的科研工作。闽南科技学院图书馆引人大数据建库模式,对所藏书籍和读者数据进行数字化建库和管理,涵盖了共计74个数据库、112万种电子图书及2.5万种期刊,实现了采编、加工、流通、统计及公共检索查询的计算机维护及管理。同时引入“中国知网”等数字图书馆服务,共享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的数字资源,为同学们的知识摄取和教师的教学科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开源课程等新型教育方式对传统教学模式产生冲击

大数据让学习不再受到任何的局限,并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成本。在闽南科技学院,就广泛的引入了“尔雅网络”课程,使得同学们知识的学习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同一个难点知识又可以反复的收看,并能在线进行知识的测验,在降低了教学成本的同时,又使得教学效果发挥到了极致。此外,学院还积极鼓励同学们在课余时间登录“网易公开课”,涉猎国内外各高校、各个领域大师的课程学习,进一步开拓大家都视野。

二、以大数据进行应用型人才需求定位的具体实现

(一)培养方案的制定

笔者结合当前社会形势,为培养方案提出三个方面的要素性建议:一是实现的充分的调查,学校对人才的培养,不能够仅凭借教师的主观认知的而实现,应当进行合理、充分的市场调查,同时需要结合大数据的便利性,使调查相比于以往在成本消耗和时间跨度上,都有着较大的缩减;二是帮助学生更多地进行社会实践,通过笔者的调查来看,校园的实践课程与学生的就业率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实践课程也是帮助学生拥有专业技能的重要手段;三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忽视学生的主观发展需求,教师在理论教育上盲目投入的热情,事实上对于学生的就业并不具备应有的帮助,而将时间投入到课程设置、优化专业等方面,并合理的提升培养能力,将会对学生的发展大有益處。

(二)资源(教师观念、教学仪器设备)的自身改变

1.理论课程培养方式构建路径

任何教育都不能够缺乏理论,学生的未来发展也需要丰富的理论基础。而我国高校教育当前所面临的理论教学问题颇多,院校应当首要进行教学方式的转变,使正在阶段性改善的“填鸭”教学方式彻底消除,由此提升学生的知识学习效率。同时,教学内容也应当采取与实践相结合,契合时代发展的潮流,已经被淘汰或应用较少的知识,不应该再占用过多的课时,将时间用于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知识内容,才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帮助学生充实理论基础的最好选择。

而在课程体系的设置方面,学校应当在人才培养方式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具体在于三个方面:一是实现课程的系统化,这里所指的系统化是课程与相关知识的联系,这也是高校教育一直忽略的问题,由于在学生学习知识时,甚至会出现相悖的思想,如此严重的问题会造成学生对知识和课程产生怀疑;二是完善课程体系,使学生德、智、体、美、劳能够综合发展,尽可能保障学生在相对欢乐的气氛下积累知识;三是拓宽学生的视野,除了课本上的知识外,学生还应该掌握相关知识,进而帮助知识更好的向能力转化。

2.实践教学培养方式构建路径

课内实践:学生在课内的实践由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实践课程,学生可以根据对教师的观察以及对教师讲解内容的学习,再由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专业性的实操,使学生认识到所学得专业知识的应用方法。在课内的实践中,需要具备三点前提,才能够让实践课程真正具备效用:一是要求学生独立操作,不能够受到教师的过多干扰;二是保证相关设备的充足,除了需要配合的实践外,均要求学生单独反复完成;三是保证课程内容与时俱进,尽可能的与社会岗位要求的工作内容相同,否则学生的实践课程毫无意义可言。

课外实践:课外时间主要是指学生的自主实践过程中,很多高等院校的专业并不需要较多的器械,例如计算机软件的研究,仅需要学生具备计算机即可,因此,并不限于实践的时间和地点。而对于一些需要特殊设施的实践内容,学校可以建设开放性的教学场地或空间,有基础学生在登记相关信息后便能够进行实践操作,这样的实践工作不再限于时间的约束,学生也可以在教师不参与的情况下主动增强实践能力,为未来的岗位技能打好基础。

(三)“3+1”的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的对接、验证

闽南科技学院提出了“3+1”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即三年在学校,一年入企实习实践),并在计算机系进行了广泛的试点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开创学术讲坛,了解市场需求,不断改进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要利用大数据对于市场需求的人才类型进行分析,有针对性的对于学生进行培养。同时,高校人才的培养要有持续性,做到人才培养的终身化。在闽南科技学院,开办了名为“闽科讲坛”的系列学术讲座,邀请行业精英和学术大师们为同学们普及行业标准和讲解学科前沿。此外,计算机系还通过诸如“网络工程师”、“软件设计师”和“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等计算机软件相关的短期培训等种种形式为在校学生以及已经毕业的学生提供技术咨询和服务等等,促使学生的能力能够得到不断提升。endprint

2.校企联合办学,实现产学研相结合

高校要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来改进办学水平合条件,校企联合办学就是一个互利共赢的模式。可以采用“冠名班”、“校企联合定制班”等培养模式,也就是按照企业的要求,培养相应的人才,学生在实习时期就可以进企业工作,或者边学习边实践。近年来,闽南科技学院计算机科学系与诸多企业签订了校企联合培养协议,建立起了诸如“中软国际校企联合定制班”、“高博应诺校企联合定制班”、“果核科技校企联合定制班”和“奋安班”等校企联合定制班,使得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技能标准能够有节奏、有步骤的渗透到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来,从而培养出了一批批企业亟需的应用型专业技能人才,就业质量大幅提高,可谓成绩喜人。

三、大数据下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精细化

(一)面向大数据确定培养目标

我国高等教育在以往培养人才时存在的最大问题便是无法准确的设立培养目标,而传统抽样调查方式以及统计学的计算方法,也难以为学校培养学生提供较为精准的参考。但是,大数据却与此不同,其获取方式简单,结果显而易见,而且能够处理的类型较多,为学校确立培养目标提供更多的建议。而在进行目标的设定前,院校必须对应用型人才有所理解,若是学校对于此类人才毫无认知,自然无法培养出契合社会发展的人才。当解决了基本的认知问题后,再进行目标的制定,具体方式:一是实现社会岗位需求調查,通过岗位设立专业;二是确立社会岗位的综合需求,实现完善培养计划的制定;三是了解同类院校的专业设置和学生数量,帮助本校学生有效的规避就业风险。

(二)面向大数据培养个性化学习

高校以往会以大学生的发展风险而拒绝个性化的培养,当大数据出现后,学校有了更多的理论研究依据,同时结合当前的社会就业压力问题,定向输出应用型人才已然势在必行。但是,考虑到个性化的定向输出仍旧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性,院校应该结合大数据在确立相关培养方向后,制定相对缜密的培养计划,使学生不仅拥有个性化的素质能力,同时还具备一般社会需求的岗位技能,这样也能够避免培养失败而影响到学生的一生。个性化培养主要包括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兴趣爱好等,以及对定向岗位的专业素质能力。

虽然目前大环境下的就业环境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但是经过“3+1”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2015届毕业生的签约率及整体就业率要高于2014届。

四、结束语

大数据正在逐渐改变人们的生活和认知方式,对于教育而言,这正是巨大的发展机会。作为一所正在快速成长的学院,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竭力发挥地处重点侨区和闽南金三角的区位优势,结合当前大数据发展态势,积极探索新的办学机制,提出了符合校情和区域经济发展的“3+1”人才培养模式,并在计算机专业进行了广泛试点和应用,成效显著,为高等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提供了经验积累。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校教育应用型人才大数据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