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语文教学中创新性学习

2017-12-09徐建新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47期
关键词:探究语文能力

摘 要:针对语文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以及教学理念,本文提出了在语文教学中开创创造性的创新学习。要求老师和学生在共同的学习中,从不同的角度和方法上尝试着和传统教法学法不一样的创新学习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走进语文”—“走出语文”-“走进生活语文” ,达到学生“学活”“活学”“学用”。真正体现出语文是一种学习工具。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新性学习

在我国的传统教育中,尤其是基础教育,受传统的观念、体制、模式的制约,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不断泯灭学生创造性的教育。教师处于学生之上,教师的传统教学理念束缚着学生的思想,不容学生对自己去怀疑,甚至提出不同的见解等等,这些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也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国家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倡导“学生自主参与、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打破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大胆创新,勇于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吕叔湘先生说得好:“语文课跟别的课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那种一味据本讲读,不越“雷池”半步的教学方法,既使学生兴趣寡淡,活泼不得,诸种能力难以发挥,也妨碍了语文教学育人怡情特征的实现,对提高学生语文整体素质无益。我们的语文教学从内容到教学形式都要显示出创新的精神,笔者结合着自己多年教学经验的积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尝试:

一、創设问题情境,给创新性探究学习巧妙的设置铺垫或伏笔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学生兴趣是探究的起点,他们见识少,好奇心强,对未曾见过的事或现象都很感兴趣。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和生活实际等因素,抓住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又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和氛围,引导学生自发地去探索、发现问题,孕育探求动机,使学生产生探索欲望和兴趣。因此,课堂的引趣和设置创新:(一)、要“精”,要根据所学内容,创设一个能引人入胜的情境。(二)、要巧妙的创新引入课题。导入新课要具有延伸性,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和探究兴趣,又能巧妙地创设悬念,使学生自然地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为探究学习巧设铺垫。

二、拓展创新方法,开启创新性学习之门

创新就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去发现规律的过程。我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由于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还很浅显,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还很薄弱。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创新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1.在实践中创新。这种方式是:疑问——活动——发现——结论。人们常说,听过会忘,看过能记,做过才能会。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发现,在动手中感悟,自己解决问题,总结规律,得出方法。

2.在假设中创新。培养学生学会质疑问难的能力。古人云:“学者先要会疑”,“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质疑,作为一种能力,需要教师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和引导。这种方式是:问题——假想——探究——结论。先对语文问题进行大胆猜想,再通过探究寻找规律,得出结论。

3.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让学生在批判中创新。人的思维是受观念支配的。我国中小学生的传统教育是被动性的教育,“唯书”、“唯师”成了提倡和奖励的标准,他们缺乏批判质疑的精神。学会批判是学会创新的前提,没有对现有知识的批判,便没有知识的创新。因此,教师一方面要保护和鼓励学生的批判精神;一方面要在传播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鉴别知识,将批判精神有机地融合到知识的传授过程之中,这样才有可能将知识变成创新的源泉,教师应该教育和鼓励学生破除“唯书”、“唯师”的传统观念,对学生进行求异思维的训练,使学生善于标新立异。

三、注重探究中合作,在合作中达成共识,在共识中体现创新性的创造。

合作探究是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形式。通过小组合作充分展示集体的智慧,在探索交流中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在合作探究学习中,学生不同的智力水平,不同的思维方式经过交流整合,有的得到修正,有的得到提升。应强调的是小组合作探究时,教师不是一个旁观者,而应积极参与者,这样既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还可以密切师生关系,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在一堂课中小组合作的次数不应出现太多,时间太长,否则,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不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的积极性。

学语文的过程,其实也是学交流、学合作的过程。学生间的交流、合作效果如何,取决于学生是否掌握了一定的合作技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给学生的合作技巧,通过经常训练,让学生学会“听”、“讲”——别人发言时,注意力要集中;别人说的和自己想的不一样,要在肯定别人的基础上讲自己不同的想法。

四、培养创新意识,引导知识拓展延伸

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对未知世界好奇和探究创新的意识,让课本知识得到延伸,进一步发展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多想办法、出点子,用语文课文的魅力,让学生觉得学语文有趣,自己主动地去学。

五、体验探究创新趣味,获得成功的欢乐

心理学家认为: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欲望和需要。当学生通过探究后,终于解决了一个个对他们来说是新奇而又富有挑战的问题时,他们能从探究中体验到快乐,获得一种成就感,这是一种强大的、令人愉快的情绪体验,他会产生推动不断探究的巨大力量。学生一旦有了这种体验,就会产生再次体验的愿望。因此,当学生在对问题的探究创新中,取得的点点成绩,老师都要及时给予肯定,让学生尝到探究创新的甜头,获得成功的快乐。

总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探索未知世界创造条件,提供自主探究创新合作交流的平台,并积极关注和细心呵护学生创新的萌芽,让这种“萌芽”茁壮健康成长,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语文创新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同时也让学生们在快乐的语文学习中,收获到语文学习的快乐,获得学习语文的成就感。

作者简介:徐建新(1974.08-),男,汉族,莒南县,壮岗镇大河西小学,中学二级,研究方向:语文教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探究语文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