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昌市失能老人长期护理现状与对策研究

2017-12-09赖珠清

市场周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南昌市照料护理人员

赖珠清

南昌市失能老人长期护理现状与对策研究

赖珠清

文章从生理维度来考量江西省失能老人的护理需求,力求将不同失能程度的老人的需求纳入研究范围中。此外对包括家庭、社区、养老机构在内的不同长期护理服务供给主体进行探索,分析其在为失能老人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失能老人的现实需要,提出构建以“家庭+社区”为主、机构为辅的长期护理形式的对策。

失能老人;长期护理;供需失衡

一、引言

随着经济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医疗卫生条件得到巨大改善,人口平均寿命不断提高,百岁老人已不再是奇闻异事。但是随着生育率的下降,老年人口比率增加,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出现老龄化、高龄化的趋向,同时各种老年人问题也不断涌现,怎样做好对高龄老人中生活无法自理的失能老人长期护理,成为了目前热议的老年人问题。伴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高龄老人中失能老人的数量也在逐渐上升,这必将导致长期护理需求大量增加。而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少子化,使得提供长期护理的传统家庭护理模式不再适用。失能老人群体,尤其是完全失能老人,他们在生活照料服务、基础及专科护理服务、康复训练指导以及精神慰藉等方面的需求与日俱增。

二、南昌市失能老人长期护理服务的供需现状分析

(一)南昌市失能老人长期护理服务的需求现状分析

1.失能老人的基数大

截至2015年,江西省共有4565万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有45万。南昌市共有530万人,60岁以上的老人有75万,其中失能老人约有10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3.3%。其中东湖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7.47万,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的老年人约有1.12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5%。失能老人数量如此之多,已然成为一个不能忽略的群体。

2.失能老人需要的服务多样化

不同等级的失能老人所需要的长期护理服务内容有所差别。目前,根据老年人能力评估表四个指标(包括失能老人日常生活活动、精神状态、感知觉与沟通、社会参与)的综合情

况可以将失能老人分为三个等级:(1)轻度失能:在生活照料服务、基础护理服务、专科护理服务方面的需求较少,主要聚焦在康复训练指导。(2)中度失能:处于这一程度的老人一般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有较为明显的心理问题,对各方面(包括生活照料服务、基础护理服务、专科护理服务、康复训练指导以及精神慰藉与心理服务)的需求都较高。(3)重度失能:这部分老人生活完全不能自理,需要有专人24小时的看护,因此对生活照料、基础及专科护理、康复指导这些服务的需求特别高,而对精神及心理层面的服务要求没有那么迫切。

由此可知,失能老人所需的服务主要集中在生活照料、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康复指导和精神慰藉及心理疏导这几个方面,需根据老年人的失能等级提供针对性服务。

(二)南昌市失能老人长期护理服务的供给模式

南昌市目前主要通过家庭、社区、机构三种护理方式向老年人提供护理服务。

1.家庭护理

目前,我国老年人长期护理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老人的长期护理以传统的家庭护理为主要方式,主要的护理者是配偶和子女。通过走访南昌市东湖区的老龄办,发现现在大部分失能老人还是依靠家庭来护理,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是家庭经济能力有限。私营护理机构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往往收取很高的护理服务费用。这笔开销对一般家庭来说是个不小的负担。相比之下,子女不得不选择家庭护理的方式。第二是专业机构缺乏。失能老人具有疾病多的特点,因而对机构的护理专业化要求较高。尽管南昌市目前有可以为失能老人提供长期护理服务的养老机构,但数量不多,而且专业化程度还达不到标准。然而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开放,女性进入就业岗位的比例增加,失能老人在家里无法享受到以女性为主要护理人员的照顾,家庭护理将会逐渐退出服务供给。

2.社区护理

针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南昌市积极采取对策,在各大社区推广居家养老护理服务模式,已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和成就,但是较少关注到失能老人,在为其提供护理服务方面还面临着较大的挑战。

首先是社区养老资金来源少。社区养老工作目前还未列入南昌市政府财政预算范围内,显然市政府对社区养老的投入力度不够。社区除了收取微薄的会费收入,没有其他的经济来源来支撑居家养老服务的持续经营。这就导致社区没有条件提供一些失能老人所必需的仪器设备和专业化服务,更不用说提供多样化的护理服务。其次,养老护理服务队伍参差不齐也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失能老人提供社区护理服务的主要是管理人员、专业服务人员和志愿者。然而,现有的社区服务人员大部分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在服务的提供过程中根本称不上专业。而那些具备专业服务技能的老年社会工作者和老年护理人员,因待遇和自身社会地位等原因,大多也不愿从事养老服务行业。另外,由于自愿者的自发和无偿性质,其流动性比较大,不利于社区志愿者队伍的长期形成和规范化管理。

3.机构护理

截至2015年底,南昌市各类养老福利机构共有140多家,东湖区目前有5所养老机构,包括四所国营和一所民营机构,共提供床位800多张。但专为失能老人提供服务的养老照料机构却非常匮乏。在这140多家机构中仅有15家接收失能老人,其余130多家均只接收日常生活能够完全自理的老人,失能老人“养老难”成为社会一大难题。

主观来看,机构不肯接收,一方面是因为护理的工作量比较大且杂。由于失能老人生活几乎不能自理,必须由护理人员24小时全天候进行看护,照料包含饮食、个人卫生、房间清扫、医疗等多个方面;二是担心老人发生意外养老机构需要承担责任。失能老人无法自理,而护工的精力和能力有限,工作时难免会有疏漏,发生意外。一旦老人发生事故,机构将面临巨大的赔偿压力。客观来说,是因为有些养老机构因为设施不完善达不到接收条件。专业的护理中心应配套一系列看护设备,比如多功能的进口床以及厕所的智能淋浴设备,此外还需要配备多名专业看护人员和医疗人员。南昌虽有15家机构愿意接受失能老人,但都达不到专业看护水平,配备设备简陋,人员服务技能不够专业,所提供的护理服务不能完全满足老人的要求。

三、南昌市失能老人长期护理服务供需失衡的表现

(一)床位不足与床位空置同时存在

南昌市近年来重视养老机构的发展,每年为这些机构至少增加1000个床位,绝对数量十分可观。然而,老年人口数量逐年增加,现有床位数量还是不够。目前,南昌市共有各类养老福利机构140余家,以敬老院和国营机构为主,养老床位数1.4万余张。南昌65周岁以上人口数为42万余人,床位数仅占老年人口数的3.3%。“尽管养老院的床位和老年人口总数相比差额比较大,但不少养老院的床位仍然大量空置着。”东湖区社会化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陈晓兰这么说道。由于养老院的进入条件比较宽松,只需达到政府规定的基本条件,就能开办养老院。一些小型养老院仅凭10张床位就可成立,设施和护理人员管理制度都不健全,导致养老机构整体水平偏低。不少家庭在对机构环境和管理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比较之后,小型养老院首先成为淘汰对象。此外,大多数老年人更愿意在家或者社区就近养老,而不愿意去养老院居住,这些方面的原因共同造成了部分养老院空置的现象。因此,养老机构床位不足与床位空置同时存在。

(二)服务内容供需失衡

首先,家庭护理只能进行基础护理,而不能进行专业护理。家庭照料者没有经过专门的护理培训,给老人照料时缺乏专业性,只能满足失能老人在日常生活照料方面的简单需求。失能程度小的老年人暂且还能以这种方式得到必要的照料,但对于中度甚至重度失能老人来说,家庭护理显然无法满足其必须的生理需求。其次,社区和机构能提供一定的专业护理服务,但面对老人的多样化需求服务显得力不从心。从总体上看,社区和护理机构所提供的护理服务能够满足失能老人的基本需求,但在具体服务项目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供需失衡问题。由于目前养老机构和社区倾向于提供专业化程度低、难度小的劳务型服务,比如,居家照护、送餐服务、喘息服务等,而对于其他一些专业技术和设备要求较高的服务,或者其他更加多样性的服务,则较少涉及。失能老人生理上的基础性的需求能得到满足,但在心理上的比如精神慰藉等方面得到的服务还稍显不足。

(三)护理机构服务人员供给不足

失能老人护理人员招聘难已经成为了长护供给的一个难题。南昌市有5所学校在培养护理专业人才,包括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护理职业技术学校、江西护理学院、南昌市卫生学校和南昌大学护理学院。目前南昌市失能老人护理人员的配备率是1:6,还达不到国家标准。随着年龄的增长,失能老人的生活自理能力越来越弱,对长期照料和康复护理等方面服务的依赖性需求越来越多,需要专业化的护理照料,因此对护理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当前失能老人护理市场很少有专业人才进入,老年护理人员更多的是农村进城务工人员。这些人没有基本的护理经验,也没有经过正式培训,缺乏照护服务基本常识。更多的人员只是在入职前经过了几次基本的护理培训便正式进入服务体系中,处于边干边学的状态,这对护理的质量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四、南昌市失能老人长期护理服务的对策研究

(一)培养专业化的长期护理服务队伍

与一般的养老看护不同,长期护理的对象是失能老人,服务内容涵盖日常生活、医疗康复、医疗预防、临终服务、家庭喘息等。长期护理服务人员是直接与接受养老服务的老年人接触交流并为其提供相应养老服务的工作人员,护理员的服务质量与职业素质直接影响着老年人的直观感受,并将进一步影响老年人的养老质量,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因此,培养一批专业化的长期护理队伍是满足失能老人长护需求的关键。该队伍的建立首先需要提高护理人员的薪资待遇及保障水平,让长期护理工作与其他的护理工作具有同等的竞争力。2015年南昌市护理人员平均工资是3382元/月,远低于南昌市5294元/月的人均工资,提高护理人员的待遇刻不容缓。其次是合理安排任务,降低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消除工作强度大这一进入障碍。最后要大力培养专业护理人员,如开办养老服务专业技能培训班等,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和甘于奉献的公益心和责任感。

(二)探索多样化、高质量的长期护理服务项目

长期护理服务项目也是长期护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服务项目的构建要与失能老人的具体需求相匹配,老人因生理状况和经济条件不同,所需要的服务也有区别。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应按照老人的身体状况、家庭情况、服务需求等实际情况提供不同的服务。此外,还应该改变以往的以日常生活照料为主的失能老人长期护理服务体系,不断探索失能老人的各种潜在需求,发展创新性服务项目,让长期护理内容更加丰富和细化。如依据失能老人的精神状况,可针对性举办一些活动,为其提供展示自我,开发潜能的平台,丰富他们的老年生活,同时也能有效缓解失能老人的某些心理问题。

(三)构建以“家庭+社区”为主、机构为辅的长期护理模式

针对目前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的问题,可以尝试建立以“居家+社区”为主、其他养老机构为辅的长期护理模式。社区照料和家庭照料两种形式相结合,能够充分地发挥各自的优点,更有效地完成老年人护理,是联合国强调且支持的一种老年护理服务模式。老年人在家中就地、就近接受服务,方便了老年人及其照护者;熟悉和了解老年人的需求,就近为老年人提供服务可以有效降低服务成本。另外通过正式照护与非正式照护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利用社会资源,便于子女在家中履行照护职责,提高社区照护服务设施的利用率。

[1]戴卫东.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构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邓娟.社区养老——新型养老模式的构建[J].当代经济,2010 (21):30-32.

[3]方芳.我国失能老人长期护理问题研究[D].江苏:南京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4]罗小华.我国城市失能老人长期照护问题研究[D].四川: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

[5]倪荣,刘新功,朱晨曦.城市失能老人长期照料现状及对策[J].卫生经济研究,2010,276(7):39-41.

[6]彭洁.浅谈我国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J].研究与探索,2013 (12).

[7]熊先军.加快研究长期护理保险制度[J].中国劳动保障报,2014 (004).

[8]徐萍.南昌市社区居家失能老人长期护理需求与分级护理内容的探究[D].江西:南昌大学,2015.

[9]钟仁耀.上海老年长期护理服务供需矛盾分析[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1,(05).

C913.6

B

1008-4428(2017)07-157-03

赖珠清,女,江西赣州人,江西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养老和社会医疗。

猜你喜欢

南昌市照料护理人员
模拟成真
江西南昌市1169个建制村实现通客车
学中文
家庭照料强度与中年劳动人口非农就业的关系研究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隔离病区护理人员希望水平、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
护理管理者如何保护和调节护士的身心健康
考了个大的
脑外科护理人员必须加强自我保护及预防护理纠纷
护理人员奖500被批“寒酸”
吃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