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外文化旅游资源评价研究综述

2017-12-09龙雨萍

市场周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价值资源旅游

龙雨萍

国内外文化旅游资源评价研究综述

龙雨萍

文化旅游资源是文化旅游发展的基础,为了有效的利用、开发文化旅游资源,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就显得非常重要。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关于文化旅游资源评价方面的研究成果的分析与借鉴,总结出我国文化旅游资源评价研究的成果与不足,以期对后续研究及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提供帮助。

文化旅游资源;旅游资源评价;综述

文化旅游由于其旅游产品的知识含量高、游客旅游过程中参与度高和可变性强,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为了高效地保护、开发、利用文化旅游资源,设计出对旅游者吸引力强、参与度高的游览项目,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很有必要。

在20世纪中期,国外学者开始对文化旅游资源评价进行定性研究,70年代进入定量研究阶段,国内始于20世纪末期。总的来看,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重点主要在文化旅游资源评价的内容、方法上。

一、文化旅游资源评价的内容研究

(一)文化旅游资源的价值评价研究

1.文化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研究

对文化旅游资源经济价值的评价是有利于文化旅游资源的基础。周晓倩以长三角为研究对象,以长三角地区各城市的文化旅游资源为载体,在构建了文化旅游资源分类与价值评价体系之后,对该地区的文化旅游资源继续进行价值评价,提出了长三角区域文化旅游协同开发的策略;周英(2014)采用旅行成本法、条件评价法和成本效益分析法等多种定量方法,探讨了遗存的文化资源及很多已经被损坏的遗址遗迹的经济价值及其修复再利用的可行性;侯晓飞(2011)构建了我国历史文化名村旅游资源的价值评价模型,通过对其评价,进行保护和利用;李氲(2008)认为无论游客对文化旅游资源的消费在旅游总体消费中所占的比例如何,文化旅游资源都是产生旅游经济效益的重要组成部分。

2.文化旅游资源的社会价值研究

对文化旅游资源的社会价值研究主要考虑对其开发时给社会发展、区域合作与交流、民族团结等方面带来的影响。王贺婵(2015)认为有效的挖掘和开发文化旅游资源,可以强化当地人的认同意识,增强民族的归属感和凝聚力,极大地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崔丽娜(2011)认为以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为载体的民俗旅游可以有效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保持民风民俗的原真性、促进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和增强民族凝聚力。

(二)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评价研究

1.国外学者的研究

西方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对旅游资源开发评价进行研究,其研究对象多为单个的游憩目的地,其研究的基础理论融合了社会学、经济学等交叉学科的成果。其研究方向大致分为两类:

一是针对某个特定区域进行游客及社区居民的问卷调查、访谈调查,得出有关于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开发的若干结论。该类型研究的成果多用于对某个区域的具体开发措施的提出予以理论支持;

二是以某个区域为例,着重研究当地特色文化旅游资源的适度开发和合理保护,以实现可持续发展。Maikhuri(2001)以Nanda Devi Biosphere保护区为例,提出了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保护、恢复、重建的措施。

2.国内学者的研究

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从以下三个角度:

一是针对某个具体区域,探讨该区域应如何利用其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发展特色文化旅游,并力图总结出有代表性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如:郭颖(2001)以沪沽湖地区摩梭文化旅游资源为例,探讨该地区旅游开发模式,希望通过旅游发展带动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保护;许志晖等(2006)总结了国内外文化旅游开发模式主要为六种,结合南京市文化旅游资源类型和特点,提出南京市应采取直接利用型—精品开发模式、整合提升型—背景开发模式、短期表现型—时效开发模式、原地浓缩—复原历史型开发模式和主题附会型开发模式。

二是从时代背景出发,提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应注意的问题。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刘玉等(2000)在分析知识经济时代,旅游者的价值取向、旅游行为、需求等方面的变化后,提出知识经济时代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要注意的问题。

三是从旅游资源保护、适度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探讨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问题。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程晓丽等(2012)以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为例,提出了以空间为依托的地域组合模式、以市场为依托的产品整合模式、以营销为依托的形象整合模式、以产业为依托的文化与旅游互动发展的整合模式;孙玉梅等(2011)通过分析山西文化旅游资源的特征与发展现状,提出了五种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三)文化旅游资源的潜力评价研究

1.国外学者的研究

上世纪70年代国外学者进入定量研究阶段。不少学者结合实证对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Gunn以德克萨斯州为例,绘制了旅游资源开发潜力的分布图,并从多个角度对其开发潜力进行评价;Priskin从吸引力等角度评价了伊利诺伊州旅游开发潜力。

2.国内学者的研究

国内相关研究多以探讨指标评价体系为主,主要以采用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态度测量法等多种评价方法和手段,构建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体系和模型;研究对象中针对森林、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等进行评价的多,针对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的研究较少;研究评价方法主要以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为主。孙青等直接从市场角度出发,提出了可操作性强的“资源-市场”矩阵评价模型,通过量化对比分析,进行市场预测;邹伏霞(2014)运用层次分析法,以湘西州地区为例,对该地区的民俗文化生态旅游资源评价,针对问题提出建设性建议。

二、文化旅游资源评价方法研究

(一)定性评价

文化旅游资源的定性评价主要有几下几种:

1.旅游资源的五星级评价方法

即以《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中的“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和“附加值”作为评价指标进行的评价。

2.卢云亭的“三三六”评价法

对文化旅游资源的“艺术欣赏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科学考察价值”(三大价值)、“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三大效益)和“地点地理位置和可进入性、景象景点地域组合度、旅游地基础设施、自然条件、旅游环境结构、市场客源条件”(六大条件)进行描述性评价。

3.一般体验性评价法

以旅游者或专家为评价主体,通过其自身的体验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评价。其优点是便于评价受访者对旅游资源的整体印象。

4.美感质量评价法

是一种美学质量评价,以旅游者或专家的体验性评价为基础,通过建立规范的评价模型,进行深入分析,评价结果具有可比性。

(二)定量评价

1.单因子定量评价方法

这种定量评价方法主要适用于登山、滑雪、游泳等专项旅游活动,重点考虑某些关键因子进行技术性的优劣评价。

2.综合多因子定量评价法

包括价值工程法,侧重于评价旅游资源的功能属性,核心在于分析系统的功能;指数评价法、模糊数学评价法,运用模糊数学理论和方法构建旅游决策模型,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层次分析法是文化旅游资源评价方面运用最为广泛的方法之一,该方法一般与德尔菲法一起使用,弥补了定量评价的不确定性、模糊性和定性分析的主观性。如王亚辉等(2013)以淮安运河文化旅游资源为例,利用层次分析法与德尔菲法,构建了针对该资源类型的评价指标体系。

三、小结

通过上述文献综述可以看出,关于文化旅游资源评价理论及其实践,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一些基础的研究理论得到共识,如文化旅游资源评价可以从价值评价、开发评价及潜力评价等方面入手;研究的定性定量方法也得到广泛应用。另外,大量的潜力评价分析研究致力于从具体的实证入手,构建文化旅游资源评价的指标体系,建立评价模型。

(一)研究取得的成果

1.文化旅游资源的价值评价研究更细化

目前对文化旅游资源的价值评价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文化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产业价值等方面。当文化旅游资源所具有的经济价值研究渐趋成熟时,文化旅游资源的社会价值和产业价值也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2.文化旅游资源评价方法越来越科学

虽然在实践中定性评价方法应用的比较多,但这种单一的方法并不能够直观、全面地反映出对文化旅游资源的评价。为了保证文化旅游资源的合理、可持续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多的学者将定性与定量多种评价方法相结合,取长补短,达到科学评价的目的,也是文化旅游资源评价方法的发展趋向。

(二)存在的不足

研究领域上,国内学者对文化旅游资源的评价主要围绕文化旅游资源的自身价值展开,忽视了外界各种环境条件制约因素,对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实践指导意义不大;对文化旅游资源评价的内容、方法研究较多,应用性研究较少。

研究方法上,虽然文化旅游资源评价方法越来越科学,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但许多国外常用的定性评价方法如条件价值评估法(CVM)、旅游费用法(TCM)等在我国文化旅游资源评价中用得比较少。

[1]周晓倩.区域文化旅游资源的价值评价与协同开发研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D].扬州: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2]周英.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经济价值评价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

[3]侯晓飞.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旅游资源价值评价研究[D].天津:天津商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4]李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初步研究--以浙江省为例[D].杭州: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5]王贺婵.文化旅游资源价值评价探析[J].旅游纵览,2015,(03): 76-77.

[6]崔丽娜.论民俗旅游的社会价值[J].旅游经济研究,2011,(04):127-129.

[7]RK Maikhuri,S Nautiyal,KS Rao,KG Saxena.Conservation policy people conflicts:a case study from Nanda Devi Biosphere Reserve (a World Heritage Site),India [J].Forest Policy& Economics,2001,2(34):355-365.

[8]梁修存,丁登山.国外旅游资源评价研究进展[J].自然资源学报,2002,(02):253-260.

[9]郭颖.试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以泸沽湖地区为例[J].旅游学刊,2001,(03):68-71.

[10]许志晖,丁登山,向东.对南京文化旅游开发模式与整合重点的探讨[J].人文地理,2006,(03):34-38.

[11]刘玉,杨达源.知识经济时代的文化旅游[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0,(01):65-71.

[12]程晓丽,胡文海.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模式[J].地理研究,2012,(01):169-177.

[13]孙玉梅,秦俊丽.山西省文化旅游资源的特征与文化产业发展模式[J].地理研究,2011,(05):845-853.

[14]Gunn C A,Larsen T R.Illinois Zones of Tourism Potential. College Station,TX:A.T.Kearney Inc.,Illinois Bureau of Tourism, 1993.

[15]Priskin J.Assessment of natural resources for nature-based tourism:The case of the Central Coast Region of Western Australia. Tourism Management,2001,22(6):637-646.

[16]孙青,张捷,史青云.文化旅游资源市场潜力评价模型研究[J].特区经济,2007,(02):191-192.

[17]邹伏霞.湘西州民俗文化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与发展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4,35(1):107-110.

[18]王亚辉,吴小伟.申遗背景下的运河文化旅游资源评价——以运河淮安段为例[J].经济论坛,2013,(11):102-105.

[19]朱竑.从五种矛盾论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的国际视野和发展眼光[J].旅游学刊,2005,20(1):8-9.

F590

A

1008-4428(2017)07-51-03

龙雨萍,女,湖北襄阳人,湖北文理学院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规划与开发。

湖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项目(B2015141)。

猜你喜欢

价值资源旅游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我给资源分分类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旅游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小黑羊的价值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