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因材施教因教选材

2017-12-08钟宝山

考试周刊 2017年24期
关键词:数学

钟宝山

摘要:“抽屉原理”本是精英课堂里尖子学生学习的内容,新课标把这部分内容划分到了六年级下册的数学广角里面,无疑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然,这里所呈现的只是比较基本的“抽屉原理”。

关键词:数学;抽屉原理;狭利克雷原理;鸽巢原理;鸽舍原理

一、 “抽屉原理”简介

抽屉原理在外国被称为“鸽巢原理”,最先是由德国数学家狭利克雷提出来的。因此,也称为“狭利克雷原理”。外国人喜用“鸽子”和“鸽舍”來做例题(举例),我们则常用“苹果”和“抽屉”来做例题(举例)。

原理1:m个元素,按任一方式分成n个集合(m>n且m、n∈N),则至少有一个集合中含有至少2个元素。

(教科书第70页例题1及若干个变式)

原理2:np+1(n、p∈N)分成n个集合,则至少有一个集合中含有至少p+1个元素。

(教科书第71页例题2及两个变式)

原理3:无穷多个元素分成n个集合,则至少有一个集合中含有无穷多个元素。

现行的小学课本中只编排了抽屉原理1、2的教学,以及对原理2的若干灵活运用。

既然我上的不是精英课堂,面对我的这一班普通学生,我必须要选择一种适合这班学生的教学方法来传授新知。

二、 理解抽屉原理要注意的几点

1. 抽屉原理讨论的是“物体”与“抽屉”之间的关系,必须要弄清楚谁是“物体”,谁是“抽屉”,并要求物体数要比抽屉数多,或者比抽屉数的倍数多,至于多多少,无妨。

2. “不管怎么放”的意思是任意放,不限制放的方式,可以平均放,每个抽屉都有,也可以集中放在一起,不要求每个抽屉都有物体,但是要求每一个物体都必须放进抽屉。

3. 抽屉原理只能用来解决一个“存在性”的问题,“至少有一个”就是表示存在满足这样条件的一个抽屉,通常满足条件的抽屉有多个,但不重要,只需要证明有这样一个达到要求的抽屉就足够了。

4. 用假设法(反证法)进行验证的时候,要做极端最坏的打算。假设法(反证法)是解决“抽屉原理”的一般方法。

5. 算术法:物体数÷抽屉数=商……余数那么由抽屉原理2就可以得到,至少有一个抽屉中的物体数不少于(商+1)个。

三、 分析教材所呈现的教学素材

按照素材呈现的顺序来分析:

1. 第70页例题1讲的是“把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进2枝铅笔。为什么?”

这里阐述的是“原理1”:m个元素,按任一方式分成n个集合(m>n且m、n∈N),则至少有一个集合中含有至少2个元素。

也就是“物体数”比“抽屉数”的一倍多1

2. 第70页下面的“做一做”讲的是“7只鸽子飞回5个鸽舍,至少有2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舍里,为什么?”

这是对“原理1”的灵活运用,但是这里涉及“物体数”比“抽屉数”的一倍多2,正是因为多“2”,所以题目才会将结论直接出示,让学生可以用“假设法”来直接进行验证。

但是我个人认为,仅仅通过一个例题,教学一次假设法,并且这道例题是余数正好是1的这么特殊的情况,马上就让学生验证余数是“2”的抽屉原理练习题,有点为时过早,毕竟我们的学生不是精英学生,也许还有很多中下生没有弄明白,就被赶上架了!所以在还没有完全掌握“假设法”和“算术法”的时候,我不出示余数大于1的练习题。

3. 第71页例题2讲的是“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3本书。为什么?”

这里阐述的是“原理2”:np+1(n、p∈N)分成n个集合,则至少有一个集合中含有至少p+1个元素。

也就是“物体数”比“抽屉数”的N倍多1

4. 第71页下面的“做一做”讲的是“8只鸽子飞回3个鸽舍,至少有3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舍里,为什么?”

也就是“物体数”比“抽屉数”的N倍多2

随着例题1、做一做、例题2、做一做。我们发现,“物体数”和“抽屉数”的关系从一倍多1、一倍多2、N倍多1到N倍多2,教材在例题1中渗透“枚举法”和“假设法”的教学,在例题2中渗透“算术法”的教学,其用意是试图通过多角度,全方位地让学生用不同方法验证结论,从而达到获取新知的目的!

可是,我却不太愿意这样去处理,大家有没有发现,教材有呈现三种方法,却没有告诉学生这三种分别是什么方法,更没有对这三种方法进行一个定性,这些方法的核心关键是什么?孰优孰劣?这全凭老师去定夺啊!

有同学会认为:第二种方法(假设法)挺好的,分析得很透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是他们不知道,当我们不知道结论的时候,用“假设法”假设多少好呢?聪明的学生数感比较强,可能一眼就能分析出应该假设为多少,其实这部分聪明的学生无形中还是运用了“算术法”的知识在里面啊!有同学会认为第三种方法(算术法)更好,简简单单两个算式,顶得上洋洋洒洒几十个字,可是如果不用假设法去加以验证,很容易跌入“算术法”的(商+余数)误区!

于是我决定:重组教材,在“因材施教”的同时,更应该“因教选材”!

四、 我的《抽屉原理》设计理念

1. 课前游戏,引入课题

5位同学坐在4张椅子上,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位同学。

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是,从学生熟悉的“抢椅子”游戏开始,让学生初步体验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位同学,使学生明确这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着的一种现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开展教与学的活动作了铺垫。

2. 动手操作,动脑思考

(1)教学例1endprint

把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进2枝铅笔。为什么?

分析题目里,什么是“物体”,什么是“抽屉”,谁比较多,多多少;“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至少”分别是什么意思?

完全理解透彻之后再动手尝试,通过操作让学生充分体验感受。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最基本的抽屉原理,并在充分了解其基本原理之后,再进行操作,有利于学生理解新知,化繁为简。

最后验证出结论“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进2枝铅笔”是成立的。之后告知同学們,刚才动手操作的这种方法叫做“枚举法”,枚举法的关键是要把每一种可能性都要列举出来。

(2)感受枚举法的优劣

枚举法的优点是:直观具体,一目了然。

然后我“因教选材”出示若干个变式,将例题1中的“物体”和“抽屉”的数量逐渐增多,这个时候用“枚举法”证明“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进2枝铅笔”结论显然很不方便,于是,需要一种新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我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对例题从量变到质变,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当已有的知识里不具备解决问题的方法时,学生内在地渴望学习新的知识。

(3)教学“假设法”

当学生渴望学习新知的时候,我顺理成章地教学“假设法”。

解决抽屉原理的一般方法是“假设法”。“假设法”的核心:要做极端最坏的打算

我示范一次,让学生充分和熟练掌握“假设法”的核心原理之后,尝试他们自己证明其中一题,并在小组里交流,最后让学生回头用“假设法”验证例题1,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充分感知,“假设法”是解决《抽屉原理》的一般方法。

(4)教学例2,变式引出“算术法”,发现规律

例题2和之前课堂上出示的题目不同类,是属于原理2的一道最基础的题目,学生要掌握也比较容易。之后我把例题2进行改变,这种改变并不是简单的像例题2那样,把“5”改成“7”和“9”,然后找规律。而是再一次的“因教选材”,我除了把“5”改成“7”和“9”,再把书本上直接给出的结论改成一个问句。我的目的是通过巧妙的处理,呈现出“假设法”的“缺点”,当题目没有直接告知“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几本书”的时候,用“假设法”假设每个抽屉先放进几本书好吗?原来可以用的假设法(反证法),在这两道经过处理的特定的题目上,显得很不方便了,这样便可以激发学生求得新知的欲望。

(5)教学“算术法”

这时候进行“算术法”的教学自然是水到渠成了。

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这三道题中,谁是物体,谁是抽屉,物体比抽屉多多少,这其实就是对原理2的知识点教学,三道题的共同点都是物体数比抽屉数的N倍多1,所得的结论就是(N+1)。

算术法:物体数÷抽屉数=商……余数的核心是“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商+1)本书”。

由于例题2及两道变式的余数恰好是“1”,学生在通过观察、比较和验证之后,似乎觉得一切都是合情合理,于是也许会有学生推断出“物体÷抽屉=商……余数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商+余数)本书”,这时候老师在此处卖一个关子,不加以评论,只是让他们猜测这个“商+余数”的结论是否正确。

(6)感悟算术法的核心所在

在大家都没有结论的时候,我继续“因教选材”。我先让学生区分“商+1”和“商+余数”的区别,然后再呈现两个“做一做”,但是都把结论去掉,改成一个问句:“7只鸽子飞回5个鸽舍,至少有几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舍里,为什么?”;“8只鸽子飞回3个鸽舍,至少有几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舍里,为什么?”

这样的选材既来源于课本,又和课本有所不同,我把两个做一做进行巧妙的变化,并结合课件的直观演示和“假设法”间接推理,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算术法的核心关键是:不管余数是多少,结论都必须是(商+1),而不是(商+余数)。最后,学生都学得了真理。

(7)巩固练习,触类旁通

教科书第73页的练习题中

第1题:“从扑克牌中取出两张王牌,在剩下的52张中任意抽出5张,至少有2张是同花色。请说明理由。”

第2题:“张叔叔参加飞镖比赛,投了5镖,成绩是41环。张叔叔至少有一镖不低于9环。为什么?”

教材的用意和例题出示的顺序一样,第1题是“物体数”比“抽屉数”的1倍多1;第2题是“物体数”比“抽屉数”的N倍多1。可是唯独缺乏了“物体数”比“抽屉数”的N倍多几的情况。所以我再次对教材做了“因教选材”的处理,这次的处理是因为他们的“变式”而决定了它们出现的顺序。

①我先呈现第2题:“张叔叔参加飞镖比赛,投了5镖,成绩是41环。张叔叔至少有一镖不低于9环。为什么?”让学生用已学的方法“假设法”和“算术法”进行验证。起到“承上”的作用。

然后出变式:张叔叔参加飞镖比赛,投了5镖,成绩是42环。张叔叔至少有一镖不低于几环。为什么?

让学生先用“算术法”得出结论,再用“假设法”进行验证,既复习了“N倍多1”的验证方法,也复习了“N倍多几”的算术求证和假设验证方法。可谓一举多得!

②我再呈现第1题:“从扑克牌中取出两张王牌,在剩下的52张中任意抽出5张,至少有2张是同花色。请说明理由。”

然后出变式:“从两副扑克牌中取出4张王牌,在剩下的104张中任意抽出5张,至少有几张是同花色。请说明理由。”

这个变式的价值在于,让学生感悟“52”和“104”都只是原来的扑克数,只起到“足够多”的作用,真正起作用的是抽出来的“5张”扑克牌。这个“足够多”的条件和下一节课的例题3里面的“4”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以这道拓展题是为下一节课作铺垫,起到“启下”的作用!

最后,我设计了一个还文具盒给老师的游戏来结束这节课。

“任意五位同学还文具盒给钟老师,不管怎样还,总有2个文具盒同颜色。为什么?猜一猜,老师带来的文具盒有什么数学奥秘在里面?”

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把课前发下去的文具盒还给老师,教学情景源于课堂,贴近学生的实际,并前后呼应。此题的设计是不知道抽屉数是多少,通过学生实际操作,让学生猜测,从而感悟出“物体数-1=抽屉数”,为下一节课将要学习的“抽屉数+1=物体数”作好铺垫。

这就是我对《抽屉原理》教材的点滴理解,以及对教材进行的若干处理,在研究教材的过程中,我还存在很多认知困惑以及处理得不恰当的地方,希望大家能够多提宝贵意见!谢谢!endprint

猜你喜欢

数学
中等数学
中等数学
中等数学
中等数学
中等数学
我们爱数学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我难过,因为我看到数学就难过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