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巧妙设疑生成高效课堂

2017-12-08江兴华��

考试周刊 2017年24期
关键词:高效课堂小学数学

江兴华��

摘要:课堂问题设疑是教学的重要措施,教师将教学内容以问题形式呈现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有效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教师需要做好课前的备课工作,深入教材资源、学生资源,从而将教学内容以符合学生的特点形式传递给学生。如果课堂中没有教师引导性的设疑,学生就如同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窜。因此,在现如今要求严谨的数学课上,引导学生进行探索、研究新知的过程中,教师具有引导性的设疑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设疑;高效课堂

俗话说:“有疑则有思,无疑则无思。”“疑”乃学问之始,创新之本,而疑就是问题。设疑是教师将课程教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让师生探讨的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活动将教学的内容变成问题,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因为设置课堂疑问把学生已经形成的学习兴趣由潜伏状态转入活动状态,教师以问题方式让学生思考,再让学生们讨论交流,解决课堂问题,促进学生有效地提升学习效率。基于小学生的天性是“好奇心”强,“好奇心”是学生创新的潜在动力,是创新的萌芽。教师作为课堂教学引导者,需要认真做好备课工作,有效地将教学内容与学生们的认知特点、心理特点结合起来,设置一些有趣的、灵活的、思维性强的数学问题。为此,教师在数学课堂中,能够巧妙设疑,才能使学生处于课堂的主体地位,引发学生的有效思考,生成有效的数学课堂资源,才能使课堂走向高效。如何对学生进行巧妙设疑呢?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是从以下四个环节进行渗透:

一、 导入设疑,引入新知

所谓设疑导入,就是教师上课前给学生创设一些疑问,创设矛盾,设置悬念,引起思考,使学生把注意力迅速集中到所要解决的问题上来,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浓厚兴趣,诱导学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的一种方法。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新课导入,能迅速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自然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如教学五年级下册《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边演示动画边描述故事:古时候,有一位老太太临死前,将家里唯一的一块农田分给四个儿女,其遗嘱写道:“大女儿可得此地的14,大儿子可得此地的28,小女儿可得此地的416,小儿子可得此地的832。”看到这份遗嘱,四个人觉得老太太这份遗嘱都不公平,于是四个人争吵起来。这时,路过的一位老者得知情况后,老者就对他们说你们的母亲分得很清楚,老者跟他们说完后,也停止了争吵。

我设疑:老者为什么能让他们停止争吵?于是我就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四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片,动手操作,折出14、28、416、832,观察、比较和验证,得出结论:老太太四个儿女的地同样多。教师板书:14=28=416=832,再引导学生把分数化4成除法的形式,并算出它们的商,再次验证14=28=416=832。

随即我又设疑:老太太四个儿女分的地同样多,刚开始他们都以为自己很吃亏,所以争吵起来,当老者知道后就帮他们解除疑惑。那么,14、28、416、832这几个分数的分子与分母都不同,为什么大小都相等呢?让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这里包含了一个数学知识,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从而引出本节课要研究的内容:分数的基本性质。这样的导课方式,新颖恰当,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研究问题的浓厚兴趣,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 新授设疑,突破重难点

教师在课堂中起了引导性的作用。如果课堂中没有教师引导性的设疑,学生就如同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窜。因此,在现如今要求严谨的数学课中,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索、研究新知的过程中,教师具有引导性的设疑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解决问题》时,通过课件展示教材第84页的座位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设疑:“2名教师和30名学生坐这辆车去,坐得下吗?”学生猜测。我又设疑:“要想知道这辆车坐32人,够不够坐。应该怎么想呢?”学生通过同桌讨论并汇报。生:“要想知道够不够坐,必须要知道这辆车共有多少个座位?”

生1:我是横着看的,有4行,每行有8个座位,外加中间的1个座位。合起来就是4×8+1=33个座位,32小于33,所以能够坐下。

听到第一个学生的回答,其他的学生也跃跃欲试,纷纷举起小手。

生2:我是竖着看的,可以看作有7列,每列有4个,另外一列是5个座位。合起来就是7×4+5=33个座位,32小于33,所以能够坐下。

生3:我也是竖着看的,可以看作有8列,每列有4个,外加中间一个座位。合起来就是4×8+1=33个座位,32小于33,所以能够坐下。

此时,已经没有其他人举手了,突然,一位男生站起来,说:“我是横着看竖着看都可以。先看作中间都有座位,就是5行,每行8個或是8列,每列5个。减去多算的中间7个座位。就是5×8-7=33个座位,32小于33,所以能够坐下。”

我惊喜地对学生们说:“没想到你们竟能想出这么多种算式来。”此时,班上自觉地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我又设疑:“大家仔细观察,同样一道题,为什么能列出这么多种方法来呢?”使学生骤然明白:原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可以得到不同的算式。我又追问:“虽然算式不同,可是他们的什么相同?”使学生理解:虽然算式不同,可是得数却是相同的。

本节课通过教师的设疑,使学生从多种观察的角度来生成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既轻松地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也让学生的思维碰撞出了不同的火花。

三、 练习设疑,运用新知

教师在备课之时要重视新课教学内容的设计,在撰写教学设计或教学方案中会把课堂知识、教学问题、教学环节等写得十分仔细,然而会在巩固知识方面一笔带过或者寥寥几笔写着,对于教材后面的习题处理也是让学生做完,不太注重研究习题后面的隐含价值。为此,教师除了需要在知识巩固环节好好设计外,也不能忽视对课后习题的有效研究,了解教材编辑者的编辑意图,从而有效地将习题的练习价值同巩固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与能力结合起来。endprint

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要多给予学生提供变式练习,让学生在纠错“陷阱”中,得以对知识进行深入的了解,提高学生对数学的思辨力。这要求我们在备课时,大量搜集与本节知识相关的易错题、变式题,在“示错”“纠错”中让学生认清各种错误,以提前敲响警钟。作为教师,在设计课堂习题时要把握题目的脉搏,设计出一个好的问题,让原本单调的习题变得有滋有味,让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如学生在学习了某新课后,教师可设计这样的习题:1000张纸厚9.2厘米,每张纸厚多少厘米?

学生列式为:9.2÷1000=0.0092(厘米)

此时,教师设疑:随机指着一张数学书的纸问:你能求出这张纸厚多少厘米?用一个不经意的问题对这道题作了进一步地挖掘。如果没有这样深入对这道题目的挖掘,很多学生只停留在会做这道题的层面上,却不知道在实际生活中,如果碰到这样的问题应该怎么去解决。所以,一石激起千层浪,问题激起了学生的无限兴趣。随着探究的深入,新的问题也不断的出现。第一,数学书的纸张不够多;第二,一个人操作有困难;其三,怎样操作误差最小。这些新的问题确实存在于学生的探索过程中,它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起了学生的探索欲望。纸张不够怎么办?学生就想到了用几本数学书叠起来,凑出100张或1000张,并且知道为了减少误差只能用数学书。那么多书一个人怎么操作?于是学生很自然地想到了与同学一起来完成这件工作,而且能很自觉地做到分工明确,合作自然天成。如何减小误差?办法只有按紧书本了。

四、 结课设疑,总结提升

在课快要结束的时候,为了使学生能够对本节课有更深入地了解,教师可以借助课件介绍与本节课相关的数学历史故事、数学家趣闻或相关知识以拓展学生的兴趣,了解数学的渊源。例如,在学了《搭配》后,给学生介绍著名的“七桥问题”,在学了“质数、合数”之后,介绍“哥德巴赫猜想和陈景润”。也可以以总结、评价的方式结课。總结、评价主要是通过自评、互评和总结本课的知识点让学生谈自己的收获、优点和不足,谈感受,形成良好的赶、超、比、帮的学习氛围。比如:在《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的课尾,教师这样设计问题:“我们班有68人,今天的作业有34人全对,老师一般说是六十八分之三十四,还是二分之一呢?”让学生在思考中离开课堂,促进学生对分数化简的兴趣。

总之,在追求和运用现代学习方式的同时,不能摒弃传统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其实,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自身的讲解、示范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在选择教学方式时要考虑的应该是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最大限度地减轻师生的负担,要以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追求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我们将继续立足于学校实际,立足于课堂教学,不断探索,设疑问难,力争使小学数学课堂走向高效。

参考文献:

[1]贾建锋.巧妙选择设疑时机构建数学高效课堂[J].教育界,2014,(28).

[2]常利红.构建高效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途径[J].陕西教育,2013,(04).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效课堂小学数学
新课改下构建高效课堂的研究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如何构建语文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