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和谐课堂,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017-12-08颜英波��

考试周刊 2017年24期
关键词:创设情景联系生活实验探究

颜英波��

摘要:高中生物教学,要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真实情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科学运用类比方法,帮助理解知识要点;创设教学情景,实现自主、合作学习方式;化难为易,突破难点;能动地开展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拓展学生创造能力,培养良好思维品质。

关键词:联系生活;引导操作;运用类比;创设情景;实验探究

《生物课程标准》中明确的告诉我们:高中生物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生物实验掌握生物实验的操作技能,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实验能力,培养思维能力。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要转变教学观念,切实推行素质教育,运用新课程理念去完成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和课堂练习。要改变原来传统意义上的单靠死记生物概念、背实验的方法,这种简单枯燥的学习方法是不可能学好生物课的。要根据高中学生的学习特点,结合生物教学的实际,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掌握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真正学好用好所学的生物知识。那么究竟如何构建和谐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呢?结合本人教学实际总结如下:

一、 创设真实的学习环境,联系身边的生活学生物

生物是一门自然科学,所以,在学习生物的时候要联系学生身边的生活,从学生身边的生活中的生物现象入手,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生物现象,发现问题,通过学习生物知識来解决生活中的生物现象,进而发现生物规律,把握生物学特点和规律,形成知识点和知识链,弄清楚生物概念,揭示生物学的本质。作为生物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挖掘学生身边的生物现象并与生物教学相结合,通过生活中的生物案例使我们教材中抽象的生物知识变得生动、形象、真实。这样,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会跟学生所熟悉的生物知识和生物现象相关联,从而提高生物教学的教学效果。

高中生物其中有1节内容涉及呼吸作用的课程,因理论所占据的内容较多,不少学生感觉难度较大。根据这种情况,就要求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帮助学生思考。比如平常吃的酸奶生成原理是什么?新鲜水果、蔬菜为什么要放在冰箱中保存?橘子等水果腐烂后为什么大多会散发出酒的香味?平常家里为什么可以自己酿造米酒和葡萄酒?课堂教学中如果将生活中的常识与教学内容密切结合,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模式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主动地去探究课文关于呼吸作用的一系列知识和其原理。只有在教师的灵活的教学模式指导下,才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地学习呼吸作用的原理、过程、影响因素和应用于实际生活的知识的积极性。教师也可以通过将课本内容引向实际生活,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本知识并结合原有生活经验放开思维,是促进学生学习新知识原动力,并对所学课程内容产生浓厚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新知识探究活动,最终便可以完成对整个知识体系的构建。教师采取上述教学方式不仅规避了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还大大地促进了学生追求知识并不断地去发现与创新。通过上述教学模式不但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各个知识点,而且学生对生命的认识更深了一层,让生命科学知识以无痕的形式融入到课堂教学中。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不仅能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还能让学生掌握学习课本知识的科学方法,从而完成教学计划。

二、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只有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收获最好的学习效果。实践证明好的教师用好的教学方法,不仅能有效提升智力好的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能提升智力一般的学生的学习成绩。所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

以开展《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课堂教学为例,课任教师可以采用橡皮泥来构建课文关于染色体和姐妹染色单体的结构模型,对涉及染色体和姐妹染色单体有关内容及其概念之间的关系时,可以让学生成立合作小组,采用橡皮泥按照课文内容的要求来构建“减数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的染色体变化模型”。学生在具体操作时要充分讨论,细致观察来分清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同源染色体分离后期,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不同阶段染色体变化特点。学生通过亲历自制模型过程不仅可以更好地学习生物知识,而且可以激发出学习兴趣,体验到建构模型成功后的喜悦感、成就感和自豪感。

三、 类比方法科学运用,更易掌握知识要点

生物知识不少都比较抽象,生理过程用肉眼又无法看到,高中生物这个特点让学生很难形成直观的视觉经验。面对抽象的知识教学,课任教师必须将其转化成简单明了接近生活的形式来讲解类比方式就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知识。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课文内容出现了 “主动运输”概念,用学生很常见的事例进行类比:如果我们要到对岸时,需要借助船,才能达到对岸。其中,把河当作膜,船当作载体,如船资当作能量。类比后,学生对“主动运输”的概念、过程及特点就有直观的感觉。分析“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能量和逆浓度、梯度、跨膜的运输过程,类比的教学方法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其根源是学生掌握了抽象知识运用类比来帮助理解的办法。

四、 自主、合作来创设教学情景

转变学习方式是高中生物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要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来改革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

《生物膜结构模型》课程教学时,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如下教学情景:展示脂溶性物质能够几乎没有阻隔地通过细胞膜,而且,脂溶性溶剂溶解细胞膜;蛋白酶水解细胞膜。结果是蛋白质和磷脂是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课堂教学可以鼓励学生围绕课堂教学大胆想象,磷脂在空气和水面构建排列方式及构成细胞膜依据,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学习空间和时间,在学习中不断完善自己构建模型,促成学生发挥课堂主体作用。要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自主建构,并积极组织全班学生交流经验,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在合作中共同进步。

五、 以难点为突破口,化难为易endprint

高中生物知识比较复杂和抽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有困难,教师要做好化难为易的工作,以难点作为突破点。

1. 复杂问题简单化。高中生物其知识中有许多难点体现于生命运动中,学生难以掌握,教师要抓住主要矛盾,让知识简单化。以细胞有丝分裂为例,染色体、核仁、纺锤体、核膜在不同时期会发生不同变化,可归纳为“前期两现两消,后期两消两现”,表现为前期有染色体和纺锤体出现,而核膜和核仁则消失;后期染色体和纺锤体消失,而核膜和核仁出现。动物三大物质代谢包括“一分二合三转化”,可化其复杂为简单依次解决。

2. 抽象问题形象化。高中生物知识复杂抽象。主要是其知識内容与生活联系不够紧密,学生对此不易理解。为了解决这个矛盾需要借助某种形式,使生物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来帮助理解,以DNA的空间结构为例,简单的课堂教学不易讲清楚其机理,如果展示DNA结构模型,这个问题就可以有效解决。因此,高中生物教学离不开图形、表格、标本、模型等手段来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

六、 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高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需要拓展对学习的探究能力。其能力培养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掌握生物学基本知识,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养成良好的探究品质和钻研精神。

组织《基因工程及其应用》内容教学时,如果教师仅依据教材内容来讲述基因工程及其应用的原理和知识时,很难给学生留下深刻的理解和记忆,只能是“囫囵吞枣”的结果。

通过课程教学要紧紧围绕如何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要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开展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总之,实验教学是生物学科中必不可少的。通过开展生物实验教学使学生感受实验探究的过程,运用实验来解释生命现象。在新课程背景下,生物教学要以实验教学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探究能力、实验能力,以及其他各项技能。在生物学习的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获取一定的生物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钟祖荣.生物学习指导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2]刘明凯.新课改理念下的生物课堂教学[J].中学生物教学参考,2011,(01).

[3]马雪多.生物教学中渗透方法教育的实践[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0,(09).

[4]吕兆成.生物学习中常用科学方法分析[J].教育教学信息,2010,(05).

[5]黄小燕.探究性学习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09).

[6]王小波.高中生物教学实施科学教育的策略[J].新课程(教师版),2007,(09).endprint

猜你喜欢

创设情景联系生活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与“微观认知”的巧妙结合
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探索
提供语言交往平台,促进幼儿语言发展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