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入心理辅导

2017-12-08汤慧勤��

考试周刊 2017年24期
关键词:心理辅导小学体育教学新课程改革

汤慧勤��

摘要:在新课改下,要求对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引起重视。体育教学对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应该加入心理辅导的内容,本文分析了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入心理辅导的策略,希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小学体育教学;心理辅导;策略

当前很多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中享受家长的呵护,家长没有给孩子足够多的自立条件和成长空间,这使得当前小学生心理出现了多样的问题。体育课是小学生很喜欢的一门课程,通过教学,要让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提升,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在教学中需要渗入心理辅导,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心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也强调了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自尊、自信、不怕困难、能够坦然面对挫折,引导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学会交往。

一、 创新教学思想及观念

在我国的小学体育教学中,很早之前就开始对教学思想和观念进行改革,但是由于一直以来我国对体育课的教学远没有文化课那么重视,所以虽然在该方面的改革上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却并不是很理想,仍然存在一定欠缺。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健康”一直是最主要的教学思想和观念,而这种观念,不仅要体现在教学的体制和结构中,在对学生的教学上也要进行有效落实。同时,在教师的身上也需要充分体现“健康”的教学观念和思想,因为教师是学生学习中的第一榜样,只有教师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教学思想及理念,才能够确保健康教学的落实。因此,当前我国的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将“健康”体现在教学和身体素质上,还需要体现在思想和观念上,适当地与心理辅导进行有效结合,全面落实“健康”教育。

二、 创新教学目标

在传统的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目标主要就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确保学生的健康成长。而在新课改中,则要求小学体育教学对自身的教学目标进行创新,不仅要提高小学生的身体素质,还需要对学生的体育精神、抗挫能力以及各方面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培养。这就要求在教学中,体育教师不仅要确保基本课程教学以及各项技能教学的有效落实,还要加强对学生心理的辅导,让学生在学习各项体育运动,提升自身身体素质的同时,也能够对体育精神、竞争意识以及抗挫能力等进行培养,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 创新教学内容

“健康”,是小学体育教学中最主要的教学思想和观念,因此,在教学中,就需要对教改思想和观念进行有效落实,为此,教师就需要对小学体育教学的内容进行创新,使其更加符合小学生的喜好。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演示”教学方式,不能在自身演示完之后便让学生自由进行活动,而应该组织学生一起进行活动,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教学和活动中;其次,教师应该改变教学内容,不能局限在篮球、足球等各种体育运动的教学中,还可以开展一些诸如“警察抓小偷”“一二三木头人”以及“丢手绢”等娱乐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最后,教师应该对特殊学生进行特殊照顾,比如一些身体柔弱,不适合剧烈运动的学生,让其参加一些运动量不是很大的运动,确保在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锻炼,提高其身体素质,落实“健康”教育思想和观念。

四、 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体育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关心所有的学生,能够掌握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以及学生的特长,结合这些科学地制订教学计划,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不同的目标,分阶段考核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捕捉每个学生擅长的体育项目,让学生也能感受到自己的特长和进步,这样能够有利于学生体验到自我价值,会获得成就感,从而让自信心得到提升。比如有的学生在跳高方面比较擅长,有的学生擅长跑步,教师就应该在教学中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擅长的项目,让学生能够扬长避短,在课堂上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体验体育学习的快乐,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再比如有的学生性格較为孤僻,这样的学生可以让他们选择篮球、拔河比赛、乒乓球等活动,而性格急躁的学生,则可以让他们去慢跑、打太极等,内向的学生可以让他们选择体操等,通过体育活动的不同选择,帮助学生中和性格,让学生能够实现个性发展,找到自己喜欢和擅长的运动。在教学“立定跳远”时,为了让学生体验成功,提升自信心,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远度不同的练习场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能够跳过去的场地,过程中可以随时调整,在这个过程中,经过教师的讲解和鼓励,以前失败的学生可以选择较近的地方跳,在成功后就会消除之前的恐惧情况,重新挑战跳不过去的远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自信心也得到有效的提升。

五、 开展适当的挫折教育,科学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相应地为学生设置一些有难度的运动项目,一些学生在生活中享受家庭的宠爱,自私心理严重,抗挫能力也非常脆弱,因此通过设置有难度的运动,让学生学会如何面对困难,引导学生解决困难,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比如在篮球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能力等,合理地设置投篮的距离和高度,在学生命中率较高的情况下,就可以加大难度,增加投篮的距离和高度,让学生认识到投篮是有难度的,只有通过努力,才能完成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达成目标,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也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磨炼了意志,对塑造学生健康心理状态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再加以引导,让学生将这种素质延伸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在面临各种困难时,能够用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去面对和解决问题,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抗挫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 营造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

无论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还是帮助学生疏导心理问题,都需要学生对教师的行为进行配合,因此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基础,教师需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关心。但是在目前的体育教学中,因为本身教学就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使得对课堂常规也有更严格的标准,且一些体育技术动作还具有危险性,如前后滚翻、肩肘倒立、双手前掷实心球等项目,为了保证学生的安全,教师只能严厉地对待学生,严格把控学生的练习过程,使得很多学生对体育教师的印象都是严格、不可亲近的,这拉远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无法将自己的心理问题向教师请教,对解决学生身心健康具有不利的影响。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教师能够和学生拉近距离,多和学生交流、沟通,多关心学生,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怀,在学生玩游戏的时候,体育教师也可以和学生一起玩,这样可以有效地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在课下的时间,教师也可以和学生谈心聊天,在教授带有危险性动作的时候,教师可以多强调保护与帮助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温暖。

七、 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

在课堂教学时,教师需要确保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在锻炼时,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接触,这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技能,在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同时,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心理,增强自我概念,也可以拉近学生之间的感情,让学生通过和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能够避免心理障碍,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需要注重对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最终实现让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树立健康的心理。

八、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将心理辅导渗入到教学过程中,在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需要通过有目的性的活动去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帮助学生疏导心理问题。同时,需要和家长多进行沟通、交流,共同努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心理人格,让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能够正视自己的缺点,并积极地去改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抗挫能力,避免出现学生将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的问题。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需要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注重心理辅导内容的渗透,培养学生树立健康的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张军平.中小学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初探[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24).

[2]董斌,邵山.体育活动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分析[J].少年体育训练,2011,(05).

[3]刘永振.浅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J].心事·教育策划与管理,2014,(02).endprint

猜你喜欢

心理辅导小学体育教学新课程改革
浅析新课改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阻碍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对策
浅析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中的运用
基于创新角度的小学体育教学方法探究
浅谈如何实现小学体育教学的高效性
新课改下高中英语课外阅读活动组织研究
当代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辅导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