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推动小学生自律意识的觉醒

2017-12-08侯剑辉��

考试周刊 2017年24期
关键词:教育策略小学德育

侯剑辉��

摘要:小学生在人生的起步阶段便形成良好的自律意识,对于其今后的成长、正确行为习惯的养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中,笔者以“推动小学生自律意识的觉醒”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从自律意识欠缺的根源和外部约束的局限两个方面探究小学生自律意识问题生成的原因,然后从典型、归因、成功以及关怀四个角度论述小学生自律意识的生成策略,望能为当前从事小学德育的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小学德育;自律意识;教育策略

缺乏自律意识的小学生普遍存在行为习惯不良、学习成绩不够突出、自控能力较差等问题。但是鉴于小学阶段对个体一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在此阶段加强对其的引导和教育,培养其形成积极而健康的自律意识,不仅是促进文化知识学习的重要基础,更是保障小学生健全人格和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性前提。对于小学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从事德育工作的教师而言,充分认知自律问题生成的原因,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予以破解,不仅重要,而且十分必要。

一、 小学生自律意识问题生成的原因探究

从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和心理特点来看,自律意识的缺失以及由此所生成的一系列问题,并非不可理喻,而是有迹可循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找寻到种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才是生成策略、推动小学生自律意识觉醒的前提与根本条件。

(一) 自律意识欠缺的根源

小学生本身处在心智发展的初级阶段,所以很多小学生成长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心智与情感的不协调、不统一。对于他们而言,其对于新鲜事物的探索、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对于新事物的关注,多源于自身的兴趣,反之对于不感兴趣的事物或道理,则难以接受,甚至极度排斥。举例来说,很多小学生爱好运动、喜欢做游戏,所以当教师在其他学科和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渗入一定的游戏或趣味元素时,学生便会积极地投入学习,但是一旦趣味元素从课堂上消失,随即便会对整堂课失去兴趣,紧接着便转入到一种散漫、消极的状态。换言之,教学本身的内容并不足以对学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另一方面,很多小学生在兴趣的影响下,缺乏对于客观事物的判断能力,只要是自己所喜欢的,纵然是错误的,也会“趋之若鹜”,甚至于主观性忽视家长或者教师的教育和警告。举例来说,很多小学生喜欢恶作剧,其出发点就在于这是一件符合个人兴趣的事情。其潜意识里对这种行为并不存在对与错的判断,而是觉得这是一件能够让自己开心、符合自己兴趣、满足个人表现欲和恶趣味的事情。当其并不符合个体的兴趣要求时,纵然教师和家长教育其说“这是一种错误的行为,或者不应该时”,其也无从理解,自然也就无所谓自我约束和自律。

(二) 外部约束的局限

马克思主义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在探究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因和外因各自所起到的作用时,描述道“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对于成长中的小学生而言,其必然会面临家长的教育和指导,教师的培养和约束,但是无论学校、家庭、班主任采取怎样的教育方法,也只是站在旁观者的立场思考问题,纵然出发点都是为了让学生(或孩子)成才,培养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但是归根到底能够改变学生,让所有的教育内容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还需通过学生自身来完成,而这也是为什么同处于同一课堂,不同学生会产生不同收获的根本原因。

另一方面,小学生意志品质的不成熟,还会造成教师引导学习过程中,难以避免会出现学生“反复”的现象,即学生在放弃自律和持续自律间往复徘徊。面对此类状况,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千万不能对学生失去信心,而是要在对其予以肯定的基础上,有条理、循序渐进地展开规范和引导,让学生逐渐向规范、系统和规则靠拢,减少偏离的发生。

二、 小学生自律意识的生成策略

根据上文中分析的小学生自律意识欠缺的根源,笔者将从典型、归因、成功以及关怀四个角度,对小学生自律意识的生成策略进行探究。

(一) “典型”策略

外部约束环境确实会影响小学生自律意识的生成,换言之,倘若小学生置身于一个规则严格、系统的环境当中,外部环境会对其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而对于教师而言,生成良性环境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为学生培养和树立典型,让学生有榜样、有“信仰”。

舉例来说,在班级当中选举优秀学生代表就是一个树立“典型”的方法。这些典型不仅可以在被认可的同时,不断监督自己遵守规则、做好他人的榜样,同时在小学生潜意识的“攀比”心理的影响下,很多学生会朝着“典型”去努力,甚至是超越典型,这便在无形之中促进了整个班级良性氛围的生成。

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利用古人、伟人以及典故中的角色来为学生树立“典型”。比如在主题班会中,让学生分享自己尊敬的人、钦佩的智者,在分享的过程中,很多学生会对这些曾经出现在历史故事和典故中的“角色”表现出无限崇拜和敬佩,教师更应该好好把握和利用学生的这种情感,引入有关规则、制度和自觉的要求,让学生以典型为向导,生成自律意识。

(二) “归因”策略

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所谓的“归因”是一种探究个体对他人或自己行为过程中所生成现象原因,并将这种原因作为今后课程设计以及教学方式选择的可靠依据的一种行为。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曾遇到这样一起案例,有一位男生平时不喜欢做作业,上课的时候经常不能集中精神、各种小动作不断,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男生却表现出较之常人非同一般的聪慧,每次考试数学成绩都在九十五分以上,很多大部分学生都不会做的数学题,对他而言却能轻而易举解决。班上的很多学生虽然羡慕他的成绩很优秀,却很少与其交流,因为在与同学交往和处理人际关系方面,其确实存在着非常大的不足。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笔者长期对这名同学进行了关注,并多次找机会同他谈话、交流。首先,笔者让这名男同学明白,自己既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被很多同学羡慕和关注,也会因为不遵守课堂纪律、搞小动作,导致一部分学生的“不喜欢”——分别分析这两方面原因,不难发现,自己会被别的同学羡慕和欣赏的原因在于能够遵守集体的纪律、能够进行自我约束、能够服从要求,而有时候自己不被其他的同学喜欢和欣赏的原因则在于不懂得自律、不懂得尊敬他人。这样,当这名学生在内心深处有一定的权衡,能够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时,就会生成一个属于自己的“度量衡”,慢慢地他就会日渐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endprint

(三) “成功”策略

在对小学生展开德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不同学生身上的优点和长处,适时赞美,让其感受到被人夸赞的喜悦,也激发该同学或其他同学向往成功的心理。比如在“归因”策略中笔者所提到的那个男生,笔者会经常为其提供机会,让他到讲台上分享自己解答数学题的奇思妙想,并多次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对其进行表扬。这样一种方式会让他油然而生一种自觉性,就是自己一定要表现好,一定要做好榜样,因为我是被老师“认可”的,其潜意识当中就会感觉到自己的被重视,就必须克制自己,做出适当的约束。

(四) “关怀”策略

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以及其在心理上所呈现出的特点,注定了对其自律性的开发和引导将是漫长而曲折的过程,甚至于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会产生“逆反”心理和反复现象。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教师一定不能对局面“失控”,不能放弃学生,更不能放弃自己正在从事的“推动小学生自律意识觉醒”的这项工作。教师要以宽容之心、关怀之念,帮助学生自我审视、自我认知、自我改正。比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有一次班级上的多名同学忘记了佩戴红领巾,笔者并没有苛责,而是在仔细询问缘由的情况下,予以了谅解,但随即对班级学生进行了小组划分,要求以小组为单位相互监督、相互提醒,并在每个小组当中委派一名小组长(本次检查当中,忘记佩戴红领巾的学生,轮流担任小组长),这样一方面忘记佩戴红领巾的同学会因为责任而生成自觉意识和规则意识,其他的同学出于团队意识也会自我要求,努力做到最好。从长远来看,这更是一项有益于班级团结和良性氛围生成的方式。

三、 结论

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其身心和思想上所呈现出的特點,注定教育工作者对其自律性的培养不可一蹴而就,亦不能一劳永逸,甚至很多小学生在培养和生成自律性的过程中还会出现一定的“反复”现象。在此过程中,对于从事小学德育工作的教师而言,其最重要的就是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把握教育的进程,以循序渐进为原则,将德育工作、自律意识的生成以及文化教育活动三者合而为一,如此才能收获良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包永灿.良好行为习惯从自律意识开始[J].科学咨询,2015,(32):90-91.

[2]陆丽君.让孩子成为自主自觉的人——浅谈小学生自律性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4,(70):178-179.

[3]张涛,卢艳萍.基于主体性德育观的小学生规则意识培养[J].教育现代化,2015,(13):31-32.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育策略小学德育
生活即教育,体验即成长
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弱势群体与特殊家庭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及教育策略
谈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
新形势下小学德育教育浅析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德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