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扁鹊治病》教学实录及评析

2017-12-08李丽周晓霞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蔡桓公扁鹊寓言

李丽++周晓霞

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精神饱满,目光专注,是不是昨天冬至吃了很多饺子,汲取了不少能量啊?

(生笑)

师:聊聊昨天吃的是什么馅儿的饺子?

生:胡萝卜羊肉馅。

生:白菜羊肉馅。

生:芹菜羊肉的,还有面条。

师:怎么还有面条啊?(众笑)饺子像耳朵的形状,这是有传说故事的哦!你们知道吗?

生:传说冬至吃饺子不会冻坏耳朵。

师:民间有句话说:“冬至不端饺子碗,冻坏耳朵没人管”。

生:我记得古时候有个医生专门把羊肉和驱寒的药材包在面皮里,捏成耳朵的形状,让老百姓连汤带食物一起吃,这样,老百姓就不会在冬天冻坏耳朵了。

师:真厉害!你昨天吃的是智慧的饺子吧!(生笑)开个玩笑,其实我们知道这智慧不是吃出来的,是他长期阅读课外书籍得来的,向你学习!我再补充一点,传说这位发明饺子的名医叫张仲景。那是东汉末年,张仲景辞官回乡,正好赶上冬至这一天。他看见南阳的老百姓饥寒交迫,两只耳朵都被冻伤了。当时伤寒流行,病死的人也很多。张仲景总结了汉代300多年的临床实践,便在当地搭了一个医棚,支起一口大锅,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煮熟之后连汤带食物赠送给老百姓。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从此后人就模仿制作,称之为“饺耳”或“饺子”。医者父母心。张仲景这样的名医所到之处就像翩翩喜鹊给当地百姓带来了福音,所以古时候人们统称名医为“扁鹊”。这节课就和扁鹊有关,上课。

生:起立,老师好!

一、预习汇报,了解学情

师:(边板书课题边说)“扁”字的户字头写窄一点,横折钩写宽点、扁点;“鹊”字左低右高,两个竖依次渐高,“鸟”字部的竖折折钩是最低笔;“治”的三点水要写出弧度;“病”字部首的点不要挨在撇上。

(生书空)

师:齐读课题一遍。

生:扁鹊治病。

师:这是一则寓言。(板书:寓言)

师:寓言讲的是——

生:小故事,大道理。

师: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圈出难读的词语多读几遍。

(生自由读文)

师:好,都读完了。读一读你圈出的难读的词语。

生1:(小声地)蔡桓公。

师:再读一遍。

生1:(大声地)蔡桓公。

生2:理睬。

生3:(含混不清)敷烫。

(师范读,生再读。)

生4:几剂汤药。

(生跟读,有的音不准,师纠正读,生再次齐读。)

生5:骨髓。

(师再次强调,生跟读。)

师:把这些难读的词语放在长句中再来读一读。(课件出示包含生词的长句)

(生齐读长句,发音准确。)

师:这些生词当中有两个生字要注意觀察。(课件出示“汤”变成“烫”)观察到了什么?

生:“火”加“汤”就是“烫”。

师:和字意有关吗?

生:上面是汤,火在底下加热,汤就变得很烫了。

师:是啊,这两个字之间有关系,要写好它就要发现有没有变化。

生:有!写的时候都变扁了。

生:写“汤”字时三点水注意弧度,第一笔撇短一点,第二笔撇长一点。变“烫”的时候,横折折折钩要变得扁一点,两个撇收笔处在一条横线上,“火”的撇捺写得舒展一些。

师:观察得很仔细,请同学们在学习单上写两个,注意书写姿势。

(生书写,师巡视,纠正个别学生的书写姿势,指点生字的书写要点。)

师:谁来评一评这位同学的书写?(实物投影出一名学生的学习单)

生:余梓豪同学的书写整体看还不错,如果“烫”字的上下两部分都写得再扁一点就更好了。

师:你很会评价,既鼓励了同学,又提出了中肯的建议。请同桌互相评一评,不满意的还可以再写一遍。

(生互评)

师:同学们初次读这则寓言,你读懂了什么道理?

生:要听劝。

师:你是怎么读出来的?

生:蔡桓公一开始是皮肤小病,但是不听扁鹊劝告最终病死了。

师:嗯,是这样读出来的。

生:我明白了做人不要任性,不要自以为是。

师:你是怎么读出来的?

生:我是从扁鹊多次劝告蔡桓公,而蔡桓公总是自以为没病,不听名医的劝告去治病,最后惨死的结局读出来的。

【评析:家常式的对话,让交流常态化。李老师能结合时令巧妙地从饺子的来历引出名医的传说故事,由表象的饮食习俗转向丰富的文化传承,而扁鹊治病的故事正是劝诫的言语素材,上课伊始就为学生理解寓言的文体特征埋下了伏笔。学习在汇报预习单的基础上展开,了解了学生对寓言故事的把握以及对寓意的理解程度,以学定教。预习汇报中,学生大多站在蔡桓公的角度体会“要听劝” “有病及早治疗”的道理,只是就事谈事,没有跳出治病故事本身看到事件背后的本质。这使得教师需要站在读者视角和学生视角进行教学引导,为后面领悟寓言的阅读方法打下基础。】

二、逐层联结,领会寓意

1.联结上下文,体会变化

师:原来如此,这两位同学都是从蔡桓公不听劝读出来的。那么,蔡桓公从扁鹊第一次提醒到最后病死,他的态度是一成不变的吗?

生:不是。

师:默读课文快速画出相

关语句,先找出第一次蔡桓公的态度。

生: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

师:他为什么这么说?请你读一读他的话。(出示蔡桓公的语言)endprint

生:(读)“这些做医生的,总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医治没有病的人,才容易显示自己的高明!”

师:此时的蔡桓公对待扁鹊的劝告用一个词形容就是——

生:不屑。

(师板书:不屑)

师:读出这种不屑。

(生读,有些生词读了重音。)

师:有点味道,再加上神态、动作、语气词试一试。

生:哼!这些做医生的呀,总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医治没有病的人,才容易显示自己的高明!

师:一个“哼”让不屑的味道变浓了,掌声送给你!

(生鼓掌)

(师再指名读,味道更足了。)

师:还想读的同学很多,我们来男女生分角色读,男生读扁鹊的话,女生读蔡桓公的话。

(生读对话)

师:不错,男生读出了扁鹊的诚恳,女生读出了蔡桓公的不屑,角色互换再读。

(生再读对话,读得很有感情。)

师:作者厉害啊,看似简简单单的对话,却把人物表现得惟妙惟肖。同学们,那扁鹊第二次劝说时,蔡桓公是何反应呢?找找关键词。

生:很不高兴。

(师板书:很不高兴)

师:第三次蔡桓公——

生:非常不高兴。

(师板书:非常不高兴)

师:第四次扁鹊老远望见蔡桓公,只看了几眼就掉头跑了,蔡桓公觉得——

生:奇怪。

(师板书:奇怪)

师:当蔡桓公浑身疼痛时,文中只用了一个字就说明了蔡桓公态度的360°大转变。

生:请。

(师板书:请)

师:这些词都是蔡桓公对待治病这件事的——

生:态度。

师:在本则寓言中还有很多方面发生着变化,你发现了吗?

生:蔡桓公的病情在变化。

(师板书:病情)

生:治疗的方法在变。

(师板书:疗法)

生:時间也在变。

(师板书:时间)

生:扁鹊的态度也在变,前

面都是劝,最后跑了,到秦国去了,变化太大了。

师:你读书很仔细,你可以从扁鹊的动作行为找出变化。

(师板书:动作)

师:好,四人小组合作选择一处,提炼出书中的关键词,像老师这样写在你们组的黑板贴上,限时三分钟。

(生四人小组合作,师巡视。)

生:我们组写的是病情的变化。蔡桓公的病最开始是皮肤小病,然后发展到皮肉之间,接着发展到肠胃里,最后深入骨髓。

(生鼓掌)

师:你们小组不但效率高,关键词也抓得准。掌声再次送给这个合作默契的小组。另外,会倾听他人,会欣赏别人,也是有修养的表现。为认真倾听和鼓掌的同学点赞!

生:我们组写的是疗法的变化。皮肤病用热水敷烫就能够治好;发展到皮肉之间,用扎针的方法可以治好;发展到肠胃里,服几剂汤药能治好;深入骨髓就只能等死,无药可救了。

师:这组关键词中有许多难写的字,全都写对了,基本功真扎实,掌声送给他们!

生:我们组汇报的是时间的变化。书上先后用了“有一天”“过了十来天”“十来天后”“又过了十几天”“五六天之后”。

生:我补充,应该还有一个词是“不久”。

(师向该生竖起大拇指,把粉笔递给该生,生在词条最下边补充上“不久”。)

师:这下完整了,真好!随着时间的推移,故事层层推进。感谢你们组对大家的启发。

(生鼓掌)

师:还有不同的吗?

生:我发现扁鹊的动作行为有变化,但是我们组没有选择写这个方面的变化。请大家看书上,写扁鹊第一次的动作是“拜见”。

师:真好,大家也找一找勾画出来。

生:第二次是“又来拜见”,第三次是“再一次拜见”,到第四次就变成了“老远望了几眼,掉头就跑”,第五次是“跑到秦国去了”。

(生鼓掌)

师:大家的掌声证明一切。我很欣赏你的读书态度,真仔细!欣赏你尊重小组意见,很快和大家达成一致!我也很欣赏给认真的人予以掌声的人!每个四人小组都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我们看见了团结协作的成效。老师把掌声送给你们!

师:同学们,纵向观察板书,请用关联词“起先……最后……”说一说我们发现的变化。

生:起先是皮肤小病热水敷烫就能够治好,最后深入骨髓,无药可救。

师:这真是小病不治——

生:成大病。

(师板书:小病不治成大病)

【评析:如何读懂文本?当然是有法可循的。而自主探寻发现其法,则必然是趣味盎然的;自主交流,自主运用其法,则必然是得心应手的。李老师根据学生预习时对寓意领会的程度,引导学生抓住表示变化的关键词语,由学一段过渡到整篇学习,通过故事中“病情的发展由浅入深,疗法越来越复杂,扁鹊的语言越来越焦急最后到无奈解释,蔡桓公的态度越来越不高兴最后却变得恭恭敬敬去请”这些变化,从病情、疗法、蔡桓公的态度、扁鹊的言行及时间这诸多线索的统一走向,清晰地梳理出故事的脉络。有分工有合作,有综述有补充,真是一个轻巧而高效的设计。学生们达成了“小病不治延误成大病”的初步认识。】

2.联结自身,启迪生活

师:然而,这只是从故事表面领会到的,就像初读时有不少同学站在蔡桓公的角度谈感受,都还不够深入,想一想仅仅是治病如此吗?

生:不仅仅是治病,我想到了《一个马掌钉》的故事。故事中就是少了一个铁钉,丢了一只马掌;少了一只马掌,丢了一匹战马;少了一匹战马,败了一场战役;败了一场战役,丢了一个国家。endprint

(全场掌声)

师:这个小铁钉和课文里的皮肤小病一样,起初都是很容易控制的,可是一旦不从头杜绝,后果真是不堪设想啊!生活里还有很多这样的小错误,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暑假作业。我一个假期贪玩,到最后快开学了才开始写暑假作业,熬夜也没写完,真是后悔也来不及了。

(生笑)

师:哈哈哈,看来你是真后悔了。怎么预防这样悲惨的事再发生?

生:一开始就计划好每天写一篇。

师:管理好时间既能玩得好,也能学得好!还有吗?

生:我想到亡羊补牢的故事。生活中有很多犯错的时候,如果能及时改正也可以避免事情变得更糟糕。

师:联系到其他寓言故事,你很会学习!

生:我想到我们每天做作业时都要改错题或者改错字。如果不改,时间一长,不会的题就会越来越多,小错误就会变成大错误,补都补不上来。所以养成及时改错的习惯很重要。

师:是啊!这就是小错不改——

生:变大错。

师:我用“酿”字更突出势态的严重。

(师板书:小错不改酿大错)

【评析:前有饺子引发文化的谈话铺垫,后有故事深入透彻的阅读,此刻需要将学生的思维方式提一提了。李老师巧妙地引导学生跳出治病这件事,由此形成一个横向的阅读知识链接,引入了《一个马掌钉》;再来一个生活经验的投射,暑假作业的完成安排……打通了万事皆相通的理,从体会“小病不治成大病”到“小错不改酿大错”,认识到要防微杜渐。这就是一种阅读策略的指导,就是“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的具体体现。】

3.联结社会,追本溯源

师:同学们,“寓言是穿着外衣的真理”,不要只停留在故事这件外衣上,要领略寓言的内在魅力。作者韩非编撰这个故事可谓用心良苦。请一位同学给我们读读大屏幕上的资料。

生:(读)“韩非是韩国的公子,他想用这个故事劝诫韩王“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解决难事要从还容易解决时去谋划,做大事要从细小处做起,管理国家要从细节抓起。”

师:大到治理国家,小到生活琐事,很多事情都会——(指板书)

生:小错不改酿大错。

4.根据表格,练习复述

师:有句话说得好:“最有价值的不是故事本身,而是大家对他的理解与应用。”读寓言尤其如此。让我们带着这些领悟再来讲一遍这则寓言故事。横向观察黑板上的关键词用自己的话连起来简单复述。

(师指名按时间分别复述)

师:同桌互相说一说,把这个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

(生互相复述)

师:同学们发现没有,如此多的变化,篇幅却如此短小,寓言就是这样——

生:简洁。

(师板书:简洁)

师:那这则寓言还可以再简洁一点儿吗?只写开头和最后的结果,好不好?不要中间的变化。

生:不好。那就不生动了。

生:就不会那么清楚了。

生:读起来也不会那么发人深省了。

师:是啊,简洁并不意味着寓言就像一池清水,可以一眼望到底。这样一步步、一层层地启迪读者让人咀嚼不尽,也正是《韩非子》中的寓言能流传2200多年,堪称经典的原因

所在。

三、联结他文,拓展阅读

师:这是咱们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则寓言,以后读寓言不要只停留在故事本身上,要善于透过故事领悟寓意。请大家拿出学习单再默读两篇寓言《小虫和大船》《曲突徙薪》,同桌交流读懂的道理。

生:《小虫和大船》告诉我们不要忽视小小的细节,再小的问题不去管它也会铸成大错。

生:《小虫和大船》告诉我们细节决定成败。

生:《曲突徙薪》告诉我们:有人提醒我们注意纠正小错误要特别感激他,因为小错不改酿大错。

生:《曲突徙薪》告诉我们,问题越早解决越安全,不要酿成大错再去后悔。

师:是啊!读寓言增智慧。要读就读经典的。老师推荐大家读读原版的《扁鹊见蔡桓公》。还可以将中国寓言故事与国外的寓言故事参照着阅读,你会收获更多。下课!

【评析:李老师以文本视角为原点,挖掘文本中蕴含的文化因子,逐层联结、逐次渐进地引导学生领会寓意,启迪生活,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多角度综合思考的思维习惯,而不只是停留在理解寓意的表面。以师生为资料链接的双主体,在两篇参照寓言的交互印证下,或体验、或证实、或深化在课文中领会到的寓意,并使学生學会运用联结的阅读策略,再次加强对寓言这种文体的认识。从文本体裁的角度推荐阅读寓言,以开放的心态推荐人类文明进程中的经典寓言,增强文化自信和人文底蕴,培养核心素养。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体现了多视角的阅读教学理念。而寓言恰恰是生活的一个触点,可以触类旁通,及至知识与经验的多个触点。

最让人难忘的是当开课让学生汇报读懂什么道理时,学生发言:“我读懂了人要听劝。”李老师追问:“怎么读出来的?”学生说:“蔡桓公不听扁鹊的劝,最后病死了。”李老师立刻意识到学生是站在蔡桓公的角度理解寓意的。如果不理会学生的思维过程,可能课会上得更顺畅,可是学生的读者视角是课堂内生成的,教师的强势只会破坏学习的“场”。于是李老师站在欣赏该生发言的立场上回应道:“原来如此!你从蔡桓公不听劝的态度上读出来的道理,不简单!那么,蔡桓公从扁鹊第一次劝他治病到最后病死,他的态度是一成不变的吗?”就这样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学习蔡桓公态度的变化。这和我们听课老师手中的教案流程完全不同,但是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并未改变,李老师接住了学生的发言所顺承下来的教学更加自然。学生也为自己的发言被认可、被回应感到兴奋。只有心怀教学目标,才能在倾听中找到契机,在教学生成中意趣盎然。如果教师只想着教案,“下面该做什么了”“下一步怎么办”或者“选择性失聪”,听到想要的发言像抓到救命稻草,对其他的发言唯恐避之不及,学生就会察言观色,努力思考老师想要的是什么,这样就游离课堂了。

教知识的教师只是“传”,教内涵的教师才算是“授”,不仅解决学生的困惑且陪伴其共同探寻解惑的策略才是现代教师所追求的境界。这是一节“教语文”而不是“教课文”的语文课。】

(作者单位:新疆乌鲁木齐市第22小学/江苏无锡市育红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endprint

猜你喜欢

蔡桓公扁鹊寓言
时装寓言
词句中的人物性格
讳疾忌医
扁鹊兄长,你在哪里?
《伊索寓言》是谁写的?
A FABLE寓言
讳疾忌医
寓言的马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