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策略

2017-12-06韦有智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7年11期
关键词:动手校本蔬菜

韦有智

[摘 要]

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特征表现为知识的综合、能力的综合、情意的综合,学生参与的是主体性实践活动。从综合实践活动特有的培养功能看,应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利用校内外教育环境,创设学生学习氛围,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基础;充分利用校本教材,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途径;延伸资源深度、广度,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目标。这才是真正的教育的智慧,是舞蹈在指尖上的智慧。

[关键词]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关键能力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了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是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实践为主要环节、以综合为主要特征、以学生的经验和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它以“实践、创新、发展”为主线,使学生通过综合性、开放性的实践,获得积极的、全面的发展。目前,各学科中动手操作已成为学校教育中不容忽视的催化剂与调节剂,如何充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更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深化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在调查报道中发现问题

武汉大学在一次《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调查问卷》中统计到,只有5.59%的人认为自己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很强,36.02%的人觉得自己比较强,45.34%的人感觉自己一般,而8.07%的人则表示自己不太强,还有4.97%的人居然认为自己不强。同时,65.21%的大学生认为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该从小学就开始。寒窗苦读十几年的大学生们的感受,足以引起了我们教育者的思考。动手实践能力培养至关重要,在动手实践能力中,可以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创造,以便于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更具竞争力,顺利完成课堂与社会的角色转换。

二、在课程理念中明确方向

研究表明,人的生活习惯和技能3岁前形成50%,6岁时形成30%,其余20%是20岁前形成的,儿童和少年精力旺盛,接受新鲜事物快,可塑性强。如果他们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实践教育,则对于他们以后的学习与生活能力将有深远的影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出: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会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基本关系,发展学生的科学精神与创新意识、信息意识与技术意识、劳动观念与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

动手操作能力,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力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发挥其课程资源优势,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等实践能力,为學生全面素质的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学校作为教育的单元,应拓展教育的大环境,挖掘校本课程资源,为校本课程开发奠定坚实基础。综合实践课程要根据自身的特点,紧扣现实生活,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方式,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在了解社会、了解生活的过程中学会交往、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人。

三、在实践探究中另辟蹊径

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要努力挖掘、整合、利用校本教育资源,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方面进行有效地实践和探索。

(一)巧用教育环境,奠定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基础

学校教育环境不应局限于校内,应努力挖掘校外教育资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应该引导学生将研究范围拓展到家庭、社区和整个社会,并对教育环境资源进行合理的配备,从而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设最适宜的学习氛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正确认识个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获得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养成有益于自身发展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才能成为有社会实践能力和责任感的公民。

1.利用学校教育资源,为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搭建平台

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分析学校周边历史和教育环境特点,充分发挥地域优势,构建学校校本课程体系。学校地处农村,这里种植蔬菜大棚的历史悠久。这为学校开展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历史积淀和文化氛围。学校周边的蔬菜资源也非常丰富。有蔬菜种植培育基地、大型的蔬菜交易中心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这为学校开展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

因此,在分析校内外教育资源,学生年龄和家庭特点,以及农村蔬菜种植技术的广泛应用的基础上,开发系列“蔬菜”项目课程,《我与蔬菜》《蔬菜种植的研究》《蔬菜的烹饪》等确定为学校综合实践课程开发的新课题,从而不断构建、完善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体系。

2.挖掘学习内外环境,为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创设环境

利用学校周边教育资源特点,营造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多重环境。如进行《蔬菜种植的研究》这项课程,正好处于小学生动手操作和思维创造性发展的黄金区,正好可以锻炼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分工合作的意识。此外,小学生学习兴趣非常高,自主学习与合作的意识不断形成,这些是开展这项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在环境。蔬菜的种植,正好符合农村综合实践活动教育这个大的主题,正好可以利用蔬菜大棚这些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

3.利用教育基地资源,为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供保障

为了进行《蔬菜种植的研究》课程开发,学校积极与校外蔬菜大棚教育基地进行联系,为学生进行校外调查与实践创设了条件。学生通过游览参观聆听专业人员的讲解,可以了解各种蔬菜的知识;在蔬菜市场,学生可以从专业人士那里了解各种蔬菜特点和价格,学习简单种菜的知识;在蔬菜大棚,学生可以从菜农那里了解各种蔬菜的种植经验,亲身体会蔬菜种植的过程。

此外,学生家长的教育促进力量也不容忽视,许多家长都为此次课程开发提供了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例如:在研究《蔬菜烹饪》这一课程中,得到了学生家长们的大力支持,他们为孩子提供了很多新鲜的蔬菜作为食材,甚至有的家长在上课当天的中午亲自把蔬菜送到学校。又如:在进行参观实践时,遇到了学生多,场地少的困难,后来通过与学生家长进行联系,一部分家长提供了参观的场所。学生们分成五组进行实地参观、调查,一些家长还提供了技术指导,最后学生们的收获都非常多,效果非常好。endprint

通过在学校教育基地的参观实践和学生家长的全力支持,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进行蔬菜种植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技术保障。

(二)善用校本教材,寻找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途径

学校开发了《赏悦》校本教材,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充分加以利用。其在培养学生调查研究、分析整理、自主探究、分工合作、动手操作和客观评价等综合实践能力方面都有涉及,在学生进行综合实践研究过程的各个环节都有渗透,充分发挥了校本课程资源的效力,为更全面、更系统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提供了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

1.开展丰富的社会调查,培养学生调查研究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调查活动,在学生学习各个阶段,提供必要的丰富实践信息,为培养学生实践调查研究能力,提供了保证。如《蔬菜种植的研究》是这样操作的。

(1)开展丰富的调查活动,让学生掌握实践调查的范围

实践调查的范围可以分为校内调查和校外调查,家庭調查和社区调查等。

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蔬菜烹饪的研究》的调查中,学生们选择了多种的调查范围。有针对“常用蔬菜知识”和“常用蔬菜的价格”等问题的校内调查;有针对“蔬菜的种植、管理、销售”等问题的校外调查;有针对“蔬菜的制作”和“家庭常用蔬菜”等问题的家庭调查;有针对“蔬菜营养搭配”等问题的社区调查。学生们从中掌握了选择不同实践调查的范围的方法。

(2)开展丰富的调查活动,让学生掌握实践调查的形式

实践调查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进行调查中,学生们有利用实地调查的、有进行电话采访的、有利用网络进行调查的,还有咨询家长的,方式灵活多样,效果良好。学生们从中掌握了灵活多样的实践调查形式。

(3)开展丰富的调查活动,让学生掌握实践调查的方法

实践调查的方法主要有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文献法等。在进行调查中,学生主要采用了访谈法对蔬菜种植技术人员进行了蔬菜知识的调查,主要采用了文献法对蔬菜的知识进行了查阅。此外还利用了问卷法和观察法,调查了有关蔬菜知识和技巧。学生们从中掌握了不同的实用调查方法。

2.合理有效的整合资源,培养学生分析整理的能力

学生们通过分组调查,收集到了许多关于蔬菜的各种知识和信息。面对显得有些杂乱无章的各种信息,这就需要对信息进行分类、整理、统计和分析。

学生们首先根据调查内容的不同,把各种信息进行了分类,其次对于一类的信息进行了筛选和整理,然后将这一类的信息进行了数据统计,填写了调查表,有的还制作了统计图,最后,再对调查表或统计图进行了分析,得出了相关的结论。

学生通过对信息的合理整合、分析这一实践活动,掌握了对信息进行分析整理的程序和方法,从而提高了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3.通过细化的操作指导,培养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

动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活动中,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种菜结合起来,从感受中获得正确的认知,从操作中形成动手的能力。

(1)细化操作步骤和方法,明确动手操作方法。

如在进行蔬菜的烹饪这一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依据种植蔬菜的对象可分为食叶蔬菜、食茎蔬菜和食果蔬菜的烹饪方法。具体的一种烹饪方法,它适合哪些蔬菜,具体的操作方法和用途,都进行了活动上的细化。这样让学生能够一目了然,操作性很强。

(2)利用视频和教师指导,学会动手操作技巧。

不论是蔬菜种植的方法和蔬菜烹饪的技巧,都有比较详尽的录像指导,仿佛亲手教学生操作一样。而且,学生可以自己选择视频录像内容,可以自己控制录像的播放。这对学生提高自身的操作能力是很有帮助的。再加上教师的亲自指导,及时解决录像不能解决的问题,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更是如虎添翼。

(三)拓展活动厚度,达成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目标

教育要以人为本,其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中,应更新观念,站在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合理运用教学策略,把学生真正当成学习的主人,引导他们全面地开展内部认知心理活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动手操作。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既让学生学会了探究,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1.立足生活世界,重视学习内容与现实的联系

在自然、社会、生活里,只要留意观察就可以发现身边处处有问题,有的问题经过适当地提炼和完善就可以成为课题,课程的实施是在选题过程中起步、逐渐展开的。“回归生活、体验生活、学会生活”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新课程强调体验性学习,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耳朵听、用嘴说、用手做、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深入感悟。这样得出的结果不说是终身难忘的,但必将是刻骨铭心的。

2.强调问题探究,注重学生的问题解决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要始终强调主题研究活动着眼点不在于“研究”,而在于学习和体验,学生在“课题”任务驱动下,要完成查找资料、记录过程、处理信息、撰写结题报告等一系列任务。为了完成任务,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需要互相协作、交流,需要接受如何进行选题、开题、观察记录、调查访谈、结题和展示等知识与技能训练。完成“课题”任务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而且是一种“研究”性质的学习,既是自主而又是合作状态下的学习,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获得实践体验,获得直接知识,获得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基本过程、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3.强调综合学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在主题研究活动的选题、研究过程、撰写结题报告、数据统计分析、制作演示文稿等一系列活动中,很自然的融入信息技术教育,有的课题活动需要进行社区调查或社会考察,有的课题活动需要实践操作,有的课题活动成果可以直接应用于社会,实现了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整合。

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成长需要,让学生有序地参与各种活动,完成综合实践课程,既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之一,也是循序渐进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手段之一。因此,要让学生参与适合自己的活动,在学生掌握一定动手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学生进入探究性活动,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螺旋式上升,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 考 文 献]

[1]冉奥阳,陈旭霞,何浩,等.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调查报告[EB/OL].

[2]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3-6年级)[EB/OL].(2010-09-06).

[3]李世东.《综合实践活动课指导纲要》解读[EB/OL].(2012-8-12).

[4]杨欢欢.小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15-17.

[5]万伟.试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模式[J].课程·教材·教法,(2012).

(责任编辑:张华伟)endprint

猜你喜欢

动手校本蔬菜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蔬菜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动手动脑DIY蚕宝宝
蔬菜也“疯狂”
动手动脑多快乐
蔬菜的哀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