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影视声音的民族性与区域性

2017-12-06

名家名作 2017年3期
关键词:区域性民族性影视

杨 博

论影视声音的民族性与区域性

杨 博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对影视声音的深入研究也越来越广泛,通过研究电影中的各种声音对影片的塑造作用,深入了解影片所蕴含的声音区域性和民族性特点,通过对比国内各民族各区域以及国内外影片的分析,探讨声音在电影作品中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民族电影;民族性;区域性

一、国内电影民族、区域性声音的不同表现

民族电影是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所表现出的当地历史文化和人文传统是所有艺术表现形式中,最具体、最精确和最真实的表现形式。影视声音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土壤上具有各自的风貌、传统和特点,有各式各样的民族形式和地方风味。我国有两个地方在民族电影发展方面具有代表性。一个是陕北,一个是云贵高原。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地方,云南的民族文化表现最为丰富。一部具有典型意义的民族电影,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对声音的创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陕西北部黄土高原的戈壁滩亭,民族声音最有特点的就是腰鼓、唢呐、民歌等。电影《黄土地》就具有西部浓郁的地域特色,是典型的陕北自然风光塑造的影片。在这部影片中,影片声音的创作表现具有陕北特色的声音,比如打腰鼓的片段以及陕北方言的运用,将西北风情与人物的性格融合在一起。电影《黑骏马》的创作者把草原所具有的特征和人物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如果这些电影失去了地域背景,影片的灵魂也就失去了。另外影视声音还有一种功能就是引导摄影机的运动,在《黄土地》这部作品中尤为突出。就比如在打腰鼓的镜头中,整部影片中镜头都是平静的,但是在这个打腰鼓段落中,摄像机跟着打腰鼓的声音开始忘我地运动起来,这个镜头已经不再是客观镜头,已经变得主观化,这种民族化的声音带动了画面,同样也带动了观众的情绪,使观众仿佛就是打腰鼓的参与者而不是观看者,让观众有一种自己就是陕北人的错觉,这就是声音带给我们的魅力。云南本土影片也非常多,我国早期经典的爱情故事,《五朵金花》,电影《蝴蝶泉》,在声音设计上,有原创音乐又有专门为电影人为设计某些音源的音乐,这些创作者们把民族色彩融入了影视电影创作的思维中,使人们对电影声音的了解更加真实和生活化。在这些影片中,场景、人物的服饰,言谈举止把影片的民族性表现得非常完美。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区域都有着不同的民族风格音乐,使得在电影中呈现出的声音也是多种多样的,带给导演的创作空间也是多种多样的。在民族电影中,许多主题曲也能够体现出民族性区域性特点,如《水浒传》中的主题歌《好汉歌》应用了豫东鲁西南的民歌小调《王大娘补缸》的音乐素材,采用唢呐独奏,高亢、有力,体现地方民族的音乐特色,反映了梁山好汉的性格行为特点。

人文传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是一个民族的象征性表现,因此,我们常说“民族性就具有国际性。”同样,地域性就具有民族性。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只有充分展示各地的风貌,才能体现出这个大家庭的丰富性。电影是这样,其他艺术也如此。它体现在社会中的各个方面,包括衣食住行、宗教信仰、礼仪传统等。我国第五代导演对人文传统的电影研究颇深,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王全安的《白鹿原》,都把人文传统融入到电影的创作中,当看到这些影片,观众都会情不自禁地想到一个民族的传统习俗,并且对这个民族有了深刻的了解。第五代导演的创作风格不尽相同,但是他们在进行影片创作时都把人文传统贯穿整部影片。这些特点成为第五代导演区别于其他导演的标志之一。所以说,人文对声音创作也是相当重要的。在我看来,为了更好的声音构成,作为录音师,或者是声音设计师,要提前与导演沟通,熟悉主题,设计方案,要突出声音的艺术性,体现主体应有的思想高度,探索具有个性化的民族区域性特性语言,形成影片自我个性的特点。使得影片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创作者对于影片的塑造更加多样化,思维也更加广阔,抛开现阶段的影视声音所存在的问题来说,这不仅仅是美学形式上的进步,同样也是电影艺术作品中跨时代的进步。

二、 国内影视声音民族区域性塑造的不足及国外声音塑造的优势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中国的语言不仅仅有方言还有民族语言,但有些影片语言历史背景不清,设置内容不够准确。出于利益目的,有些港台演员和外国演员的介入使电影用语言不能准确体现地域性这一作用。如:电影《赤壁》塑造的是家喻户晓的三国的故事和人物,可扮演“小乔”角色的林志玲采用原声扮演,让大家欣赏到她的是“嗲”的台湾腔;电影《美丽上海》扮演 “小妹”的王祖贤虽然从小在上海长大,说的却是一口的“香港腔”……不同地域的演员相互之间的语言语音矛盾是困扰录音师的一个大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影片“对话”环节上,录音师对国内演员的对白使用同期录音,港台演员的对白采用后期配音,由于配音演员感受不到演员角色的表现力,失去了当时演员表演时的真实情绪,体现不出影片的真实。声音混录后放出来会出现在同一空间内,同期声与配音声在空间感上的分离,违背了电影声音的美学追求。如果影片采用同期声录制对话,并结合本民族语言会让影片的民族性和区域性的表达更加真实,更加贴近观众。像《图雅的婚事》扮演图雅的女演员余男并不是蒙古族人,但是作为一个好的职业演员,她为了演好这部电影,深入基层体验生活,学习当地语言,在导演的指导下,一遍又一遍地分析角色,一次又一次地排练。经过了充分的准备,终于在荧幕上成功地塑造了蒙古人的形象。同时影片采用同期声录制具有代表性的内蒙古方言对话,让观众感觉她就是真正的蒙古族人。许多影片在塑造声音方面普遍采取后期配音,尤其是人物语言的后期普通话配音,把同期表现真实的方言全部抹掉,表现不出民族的特点,同样普通话配音和带有民族色彩的画面相结合也不真实。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固定的文字和语言,每个国家的电影都具有民族性或者区域性的特点。对于民族电影中声音的运用及其塑造,国外要比中国成熟很多。中国影片对于民族声音方面塑造比起国外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是民族音乐所具有的地域民族特点,例如《泰坦尼克号》中留下了具有苏格拉的风笛声,深化了影片的主题,同样也成了影片造型的重要手段。这些声音对塑造民族特性的影片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国外,很早的时候就意识到了声音对电影塑造的重要作用。而在中国,近些年来才有了这种对于声音重要性的意识。在民族电影的发展过程中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则是典型的代表,在小津安二郎的作品中,拍摄手法采用低角度轻微仰拍,这不仅仅使画面的构图形成典型的民族性特点,同样影片中运用民族性风格的音乐,形成自己独特的民族审美要求。因此不论是哪一个国家,在艺术上表现形式上都和本国文化息息相关,不能脱离现实而空谈。

三、未来民族电影的发展趋势

当今社会,第六代导演已经出现,这些导演从民族地域的人文文化资源不断寻找素材,创造素材,发扬传统的民族文化的同时,又不断地向观众表达着对于影视声音的深刻认识,具有民族性的影片正在走向复兴之路,受众面更加广阔。如《可可西里》《图雅的婚事》等影片。从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这些电影一定会为我们传达出最有民族特色的东西。就包括现在越来越多的方言剧也走入银幕,让观众体会到各地区各民族的一种文化交流,为影视声音的民族性、区域性的表达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未来中国乃至世界的民族电影会传播更多的文化和传统,也更加注重反应现实生活,反映民族地域社会的发展形势,民族电影必将会让更多的人接受,影视声音民族性、区域性的运用也会更加广泛,也能更好地表达出民族化、区域化特点。导演对影片的理解是相当重要的,准确地运用声音传达给观众最真实的片子是作为一名导演不可或缺的素质。由此可见,中国电影声音的认识也会更加完善,直到有一天外国电影界的人会说出:“中国电影因为有了声音,影片提高了身份,影片会因声音的完善变得更加完美”。这是必然的结果。

[1]许南明,富澜,崔君衍.电影艺术词典[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

[2]宋杰.视听语言[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3]郑亚玲.外国电影史[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10.

[4]姜燕.影视声音艺术制作[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8 .

(作者单位:云南艺术学院电影电视学院)

杨 博(1992—),女,山西太原人。云南艺术学院电影电视学院在读研究生。

猜你喜欢

区域性民族性影视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缺失的伊甸园”:约瑟夫·奥尼尔《地之国》中的美国民族性反思
中国影视如何更好“走出去”
对中国影视独特的爱
少数民族地区区域性网络教研共同体的建构
影视
加强跨地域教育提升高职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研究
第28届汤姆斯杯中日羽毛球男单运动员技术运用区域性对比研究
狗年说“狗”
论传统雕塑的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