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沙市某医院门诊HIV/AIDS患者抑郁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2017-12-01邹享玉徐田田王舒奇易银沙易尚辉

护理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住所健康状况艾滋病

胡 婧,邹享玉,屈 芳,徐田田,王舒奇,易银沙,易尚辉

(湖南师范大学医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6)

长沙市某医院门诊HIV/AIDS患者抑郁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胡 婧,邹享玉,屈 芳,徐田田,王舒奇,易银沙,易尚辉

(湖南师范大学医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6)

目的调查门诊HIV/AIDS患者抑郁水平,探讨门诊HIV/AIDS患者抑郁影响因素,以有效干预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降低HIV的传播风险。方法对长沙市某综合医院艾滋病门诊就诊的患者进行判断抽样,采用个人一般情况表与抑郁自评量表进行调查,运用SPSS 17.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多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有无稳定住所”、“最近1年看病的花费”以及“自评健康状况”对门诊HIV/AIDS患者抑郁发生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认为它们是门诊HIV/AIDS患者抑郁发生的影响因素。结论门诊HIV/AIDS患者确实存在抑郁发生,且具有一定的发生率;影响门诊HIV/AIDS患者抑郁发生的因素有:有无稳定住所、最近1年看病的花费与自评健康状况;为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预防抑郁症的发生,应在HIV/AIDS患者就医过程中建立有效的关怀支持体系。

HIV/AIDS;抑郁;影响因素

艾滋病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后最常见的情绪反应是否认、孤独、紧张恐惧、抑郁、自杀念头、愤怒和报复等[1]。其中抑郁问题尤其突出,由于调查人群、地区及调查评估标准不同,国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简称HIV/AIDS)抑郁的发生率 32%~92%[2]。目前,国内对HIV/AIDS患者抑郁情况的研究较少,本次调查旨在研究HIV/AIDS患者抑郁的影响因素,探索门诊艾滋病患者抑郁的高危人群及其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以提出有效的干预措施防治抑郁,提高门诊艾滋病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

1 研究对象

2015年7—10月,以长沙市某传染性综合医院艾滋病门诊就诊的HIV/AIDS患者为目标人群,根据现况研究样本含量的计算方法N=400×Q/P,预期抑郁检出率P=0.6,Q=1-P=0.4,及考虑到失访共抽查380例样本,由HIV/AIDS患者自愿填写个人一般情况与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

入选标准: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即确诊的艾滋病病例;年龄≥16岁;具有独立意识,自愿完成调查问卷。排除标准:临床症状明显,病情严重,不能接受访谈者;意识不清醒,智力、听力、表达力方面有所欠缺者;关键信息缺失者。

2 方法

2.1 研究工具

2.1.1 一般情况调查表 包括人口学资料,如性别、年龄、户籍、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有无工作、月收入等;疾病相关资料,如可能感染途径、确诊时间、CD4+水平、自评健康状况、有无相关疾病等。

2.1.2 抑郁自评量表 原型为美国心理学家Zung于1965年编制的抑郁量表,用以评定被调查者的抑郁状态及严重程度[3]。包括4个维度,20个条目:精神病性情感症状(2个项目)、躯体性障碍(8个项目)、精神运动性障碍(2个项目)、抑郁的心理障碍(8个项目)。主要统计指标为总粗分及标准分,若总粗分×1.25的整数部分为标准分,标准分≥50分判断为有抑郁,标准分为50~60分为轻微至轻度抑郁;60~70分为中至重度抑郁,70分及其以上为重度抑郁[4]。

2.2 调查方法 征得资料收集单位和科室的同意后,采用判断抽样方法对抽取的艾滋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前解释调查目的、意义,征得患者知情同意。问卷调查采取不记名方式,由被抽中对象现场独立填写调查问卷,当场回收。共发放问卷380份,回收368份,回收率 96.8%,手工剔除无效问卷8份,有效问卷360份,有效应答率为94.7%。

2.3 质量控制 在正式调查前开展了预调查,并据此对一般情况调查表进行了修订;对所有调查员进行统一培训,熟练问卷内容,对问卷进行现场审核,对不合格问卷立即返回重填。在数据录入和整理过程等环节亦进行核查。

2.4 统计分析 采用EpiData 3.1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录入,以SPSS 17.0进行数据分析。均数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对可能产生抑郁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用调整的比值比(ORj)和可信区间(CI)评价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与抑郁之间的关系。α=0.05,所有的P值均表示双侧概率。

3 结果

3.1 HIV/AIDS患者人口学特征 共调查360例门诊艾滋病患者,其中男性285例,女性75例,年龄(35.59±11.47)岁。其他人口学特征分布见表1。

表1 HIV/AIDS患者的一般人口学特征(n=360)

续表1

3.2 HIV/AIDS患者感染情况 360例感染HIV患者的确诊时间分布以<1年所占比例最高,感染途径以同性性传播为主,CD4+细胞计数在200~500个/mm3所占比例最高,自评健康状况以好或很好为主,有无艾滋病相关疾病及医疗负担情况见表2。艾滋病相关疾病包括神经系统疾病(神经炎,脊髓病)、免疫缺陷表现 (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各种细菌性肺炎、带状疱疹等)、恶性疾病(如卡波西肉瘤,非霍奇金病)、其他疾病(如淋巴间质性肺炎)等。

表2 HIV/AIDS患者的患病感染情况(n=360)

3.3 门诊HIV/AIDS患者抑郁情况 调查表明,360例HIV/AIDS患者SDS标准分为(41.14±12.92)分,与国内常模[4](41.88±10.57)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83,P>0.05)。

360例HIV/AIDS患者有抑郁症状者92例,总发生率为25.8%,其中轻度、中度、重度抑郁患者分别有 50例(54.3%)、32例(34.8%)、10例(10.9%)。

3.4 不同特征HIV/AIDS患者的抑郁发生率比较

经χ2检验,本组HIV/AIDS患者在年龄、性别、户籍、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有无工作、月收入、是否独居、可能的感染途径、确诊时间(年)、CD4+水平各组内的抑郁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在有无稳定住所、自评健康状况、有无艾滋病相关疾病及1年内看病花费不同分组的抑郁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不同特征HIV/AIDS患者的抑郁发生率比较(n=360)

3.5 HIV/AIDS患者抑郁影响因素分析 将上述与HIV/AIDS患者抑郁有关的4个因素作为自变量,以患者是否抑郁为因变量,进行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无稳定住所、最近1年看病的花费及自评健康状况依次进入回归方程,其中有稳定住所和自评健康好或很好为保护因素,最近1年看病的花费高为危险因素,见表4。

表4 HIV/AIDS患者抑郁影响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n=360)

4 讨论

4.1 HIV/AIDS患者的抑郁状况 本调查结果显示,360例HIV/AIDS患者SDS标准分为(41.14±12.92)分,与国内常模(41.85±10.57)[4]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本调查结果与中国常模结果一致。其中360例HIV/AIDS患者中患抑郁症者92例,发生率为25.8%,高于我国部分省农村地区普通人群抑郁发生率的调查结果15.80%~21.76%[5]。本调查是按照SDS评分进行抑郁的分级评定,并未对HIV/AIDS患者的抑郁程度是否已发展成抑郁症做出诊断,有研究提示诊断抑郁时应充分考虑躯体感知因素[6]。

4.2 HIV/AIDS患者抑郁影响因素分析

4.2.1 有无稳定住所对患者抑郁发生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无稳定住所的HIV/AIDS患者抑郁发生率为58.3%,远高于有稳定住所的患者。艾滋病的不可治愈性,公众歧视,使人类HIV/AIDS患者存在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复杂心理状态[7]。这些心理压力由多方面因素造成,如来自子女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夫妻关系因素、患者人格特征等,均在不同程度给患者造成压力和困扰[8]。而稳定住所是人的基本生活需求,有稳定住所的患者在生活生存、人际支持和就医支出方面的压力都相对较小,居无定所的患者则对社会的认可度和自我认同感都相对较低,从而易产生一系列的负性心理反应,最为普遍的即是抑郁和焦虑[9],故无稳定住所的HIV/AIDS患者抑郁发生率比较高。

4.2.2 最近1年看病的花费对患者抑郁发生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HIV/AIDS患者最近1年看病的花费越高则抑郁发生率越高。所调查的HIV/AIDS患者平均年龄为35岁,处于中年阶段,而中年人是家里的顶梁柱,是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患病后担心今后的工作和生活,考虑问题多。而最近1年看病的花费无形中又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且调查的患者57.8%来自于农村,收入并不高,于他们而言,无疑造成了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从而易产生抑郁。贺朝云等[10]发现,无医保的、失业、无业、低收入者比家庭富裕的抑郁发生率要高。

4.2.3 自评健康状况对患者抑郁发生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自评健康状况差或一般的HIV/AIDS患者抑郁发生率要高于自评健康状况好或很好的患者。影响艾滋病患者抑郁的因素中,健康状况占重要地位,有相关疾病的患者容易产生心理上的情绪障碍,引发紧张、焦虑、困惑或无助的感觉,甚至可能引起躯体上的不适[11]。HIV/AIDS人群心理活动更为复杂,心理矛盾冲突也更为剧烈,除害怕自己感染事实被他人知道,担心自己的病情发展和预后,更有部分病患不愿承认自己的感染途径,担心歧视和将来就医[12]。因此心里自评健康状况差或一般的患者存在巨大的心理矛盾,容易对自我丧失信心,对生活失去希望,更易感到焦虑、抑郁甚至恐惧,有的甚至产生自杀的念头。

[1]钱足庶,余冬保.两地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心理特征分析[J].湖北预防医学杂志,2006,17(5):56-58.DOI:10.3969/j.issn.1006-2483.2006.05.021.

[2]李 进,况伟宏,马渝根.等.HIV感染者/AIDS病人及其家属的焦虑、抑郁状况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8):530-532.DOI:10.3321/j.issn:1000-6729.2004.08.003.

[3]王宇中,赵江涛,耿耀国,等.心理评定量表手册[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11:194-197.

[4]忻丽云,侯春兰,王润梅,等.抑郁症抑郁自评量表的因子结构分析及影响因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10):1521-1523.DOI:10.13342/j.cnki.cjhp.2012.10.065.

[5]裴小龙,彭志斌,刘 敏,等.HIV抗体阳性的肺结核患者抑郁心理及其危险因素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07,19(6):511-513.DOI:10.3969/j.issn.1672-0369.2007.11.062.

[6]陈庆玲,周曾全,温云辉,等.HIV/AIDS人员心理卫生状况与心理社会影响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12):850-853.DOI:10.3969/j.issn.1000-6729.2004.12.009.

[7]吴小花,李现红.艾滋病相关羞辱和歧视干预研究进展[J].护理学报,2012,19(9A):18-21.DOI:10.3969/j.issn.1008-9969.2012.17.007.

[8]颜 婵,蔡卫平,万秀兰,等.诊断披露对艾滋病患者社会支持的影响 [J].护理学报,2015,22(3):38-39.DOI:10.16460/j.issn1008-9969.2015.03.038.

[9]Christina Psaros,Jessica E.Haberer,Yap Boum II,et al.The Factor Structure and Presentation of Depression among HIV-Positive Adults in Uganda[J].AIDS Behav,2015,19(1):27-33.DOI:10.1007/s10461-014-0796-x.

[10]贺朝云,魏秀芬,韩素霞.脑梗死患者抑郁相关因素分析及预防[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18):82.DOI:10.3969/j.issn.1673-5110.2013.18.060.

[11]吴天亮,张 健,陈国永,等.男男同性恋常见精神健康问题及成因探析[J].中国性科学,2013,22(9):85-87.DOI:10.3969/j.issn.1672-1993.2013.09.024.

[12]刘溢思,郭 鸣,袁秀珍.孕妇心理压力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6,12(30):2852-2854.DOI:10.3760/cma.j.issn.1674-2907.2006.30.005.

[本文编辑:方玉桂]

Depression of HIV/AIDS Outpatients and Its Influence Factors

HU Jing,ZOU Xiang-yu,QU Fang,XU Tian-tian,WANG Shu-qi,YI Yin-sha,YI Shang-hui
(School of Medicine,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006,China)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prevalence rate of depression and its influence factors in HIV-infected outpatients,to explore the risk and protective factors of depression,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effective interventions.MethodsHIV/AIDS outpatients from a general hospital in Changsha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nd investigated with general information questionnaire and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Data were analyzed by using SPSS 17.0.ResultsMulti-factor analysis indicated the presence of stable residence,medical expense in recent 1 year and self-evaluation of health status were influence factors of HIV/AIDS,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The patients of HIV/AIDS outpatients have depression,and exsits a certain incidence incidence.With stable residence or not,medical expense in recent 1 year and self-rating health status are its influence factors.It is indispensible to establish an effective support system for HIV/AIDS outpatients to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depression.

HIV/AIDS;depression;influence factor

R471

A

10.16460/j.issn1008-9969.2017.01.005

2016-08-18

湖南省教育厅教改项目(湘教通2014-247号);湖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一般项目(B2015-61);湖南省教育厅教改项目(湘教通2016-400号)。

胡 婧(1986-),女,湖南长沙人,本科学历,硕士研究生在读。

易尚辉(1967-),女,湖南宁乡人,硕士,副教授。

猜你喜欢

住所健康状况艾滋病
Love in shoes 鞋中有爱
《 世界艾滋病日》
昆明市大学生口腔健康状况调查
住所与居所的区别是什么?
艾滋病能治愈吗
预防艾滋病
住所
“中小学生身体健康状况下降”问题杂谈
关心健康状况的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