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SWOT视角下对我国体育慕课发展的研究

2017-11-28金成平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学习者体育课程

金成平

基于SWOT视角下对我国体育慕课发展的研究

金成平1,2

根据SWOT分析法对我国体育慕课发展过程中自身优势、劣势、发展机会及面临的威胁等方面进行分析,旨在为体育慕课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运用文献资料法与调研法等研究方法。结论: 体育慕课具有教学模式的创新、学习型社会的转变、突破时空的限制等优势,但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受质疑、难达育人目标等劣势,有政策扶持、多维因素发展的必然、优秀慕课提供范例等外界机遇,但文化霸权的驱动、体育慕课存在多元难题、慕课价值链不完整等多重威胁。建议:SO 战略借鉴发挥体育慕课独有优势,赢得慕课多种发展机会;ST 战略充分利用体育慕课发展前景,化解外部各种威胁;WO 战略利用外在良机,提升体育慕课质量;WT战略孕育本土化体育慕课平台,研究适合的体育慕课课程。

体育慕课; SWOT;慕课发展;战略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一些新的教学模式逐渐被引入到了现代教育教学过程中,尤为明显的是近年来所兴起的慕课在线学习。慕课(MOOC)是英文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首字母缩写,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1]。它是借助强大的互联网和信息通讯技术,开放学习资源,把适合互联网传送的,适合教学规律的内容和板块,按一定架构存储在网络云端,通过网上呈现课程内容供广泛学习[2]。慕课使得以往单一的看教学视频讲解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新模式和新兴体,慕课逐渐成为我国教育研究和实践的重要领域。但体育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适不适合慕课这种教学模式,这都需要我们进行反思与选择,而研究总结体育慕课发展过程中的内在矛盾是理解体育慕课价值的关键视角。为此,本研究主要利用SWOT的分析法对体育慕课发展过程中自身的优势、劣势、发展机会及面临的威胁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旨在为体育慕课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

1 我国体育慕课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又称之为态势分析法,通常用来分析自我现实情况并根据分析结果进行决策和规划。其中,S指的是 Strengths(优势),W指的是Weaknesses(劣势),O指的是 0pportunities (机会),T指的是Threats( 威胁),通过相关文献资料,调查把各种主要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等与研究对象关系非常大的影响因素排列出来。体育慕课具有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受外部环境影响所面临的机会与威胁,其SWOT分析方法对体育慕课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1.1 优势分析

1.1.1 教学模式的创新

慕课相对于传统体育教学,具有模式创新特征。首先,体育慕课是由单个微课所组成,分解技能内化的难度,增加技能内化的次数,促进学习者技能获得。体育慕课虽然时间短,但是课程的内容、层次、要点以及主题都呈现的非常明细,每个技术点,串联起来便成为一套系统的技术体系。微课学习者突破了时空性与随意性,他实现了在网络教学下的碎片化学习。其次,体育慕课构造的学习社区重构了教学结构形式,区别于以往网络课程教学模式在于两点:一是特别强调学习者参与互动交流和教师的及时反馈,二是倡导建立共享的在线学习社区。学生在课下线上先通过看教学视频等,主动学习老师课堂上要讲解的动作内容、技术要领、易犯错误、纠正方法等,自行体会;回到课上教师即可直接辅导学生练习巩固动作,教师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同时倡导学习者参与体育慕课制作和建立互助、协作的学习过程,比如成为课程助教,这有利于激发学生潜在的求知欲望和认知能力,实现教与学之间的实时交流与互动。第三,在线学习过程中真正实现了以学为主体的个性化学习过程,实现因材施教与分层次教学,有效地提升了体育教学互动的数量与质量,有助学生形成符合个体特征的、步入社会后再学习的自主终身学习模式。

1.1.2 学习型社会的转变

体育慕课的应运而生,加快了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模式的转变,进一步充分发挥了学习者其主体作用和激发学习者的课程建构能力,实现了学生由“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可以用“手”发表对体育课程内容及教师支持或否定的意见,学生的话语权得到尊重,被当作有尊严的独立个体和能与教师平等对话的灵魂。尤为重要的是体育慕课带来了教育观念的变革,为终身体育教育的现实诉求和非正式学习提供了成长的环境,使终身教育和个性化教育的可能性展现出来,为在校学生和社会人员设计个性化的体育学习目标,并且继承社交的属性促进学习效果,实现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结合[4-5]。

1.1.3 突破时空的限制

体育慕课是一种以网络课程为主要载体的教学模式,它所包括的课程内容、学习评价、交流互动等板块内容突破了传统体育教学时空的限制,增加了教育的受众面,提高了教学效率,无疑带给了更多教育资源匮乏地区以希望。使学生可以在线感受名家名师的授课,解决由于某些原因不能接受体育课堂教育,或者不能及时领悟课堂教学内容的问题,或者由于不喜欢任课教师而产生厌学情绪。体育慕课的到来实现了对有限教学资源的高效利用,也实现了固定学习向移动学习的转变,只要你能上网你就能在随时随地去学习你所要学习的知识,它打破了那种传统教学固定时空的囹圄。

1.2 劣势分析

1.2.1 学习过程受质疑

体育慕课对媒体素养、课程资源开发能力等要求较高,推高了体育教学成本,滋生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现象,这与实现教育公平的初衷渐行渐远。而大量直观教学媒体的引入的确拓展了学习视野,但基于微视频的助学媒介搭建了学生自学的系列梯级等,降低了学习过程的思维难度,学习者可能会失去传统体育教学活动中原本内蕴的拓展一些真正有创意,有智慧发展价值的好问题的学习能力。体育教学直观化应该有其合理的阈限,否则,他们自我发展能力的功能被削弱。在多媒体辅助下,如电影、动画等进入了体育教学过程中,无形中体育教学的往日规范性、严肃性、系统性日趋淡化,如何在体育教学的规范化与娱乐化之间寻求平衡,考验着翻转课堂实施者的智慧。

1.2.2 教学效果不理想

体育慕课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自制力具有一定的要求,造成完成一门体育技能课程学习存在一定的难度。例如:高的点击率和访问率却换不来高的保持率和持续关注率;体育慕课教学模式形式单一,学习者线上线下普遍参与程度低,注意力下降快、学生流失严重,整体学习效果不理想。技能学习上无法进行主观评价,体育课程内容更新慢,学习过程掌控管理难度大,技能考核模式无法执行等。虽然体育慕课平台系统都不同程度地支持师生线上进行互动、学生互评等在线交流方式,但这些通过网络进行的线上交流终究无法代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面对面交流,体育慕课实践中存在诸多缺陷与不足。

1.2.3 难达成“育人目标”

而无法进行言传身教的实时的面对面交互、答疑、探究,则是体育慕课的致命伤。慕课如翻转师生角色、翻转技能学习流程、翻转学习时空等,但它只能改变技能呈现和学生运动技能习得的流程,而不可能完全改变真正的人的教育过程。在教学中除了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外,还有精神教化、人格教育、价值观目标的任务,而从三维课程目标的意义上看,这种体育慕课形态整个教学过程中教与育疏离,可以说重知轻德,难以成为现代教学改革的理想目标。体育慕课只是教学的一种形式,一种虚拟教学资源无偿发布的形式,没有构成系统教学,当然不能系统育人。正确合理的认识体育慕课的实质,才能更好服务于教育。

1.3 机遇分析

1.3.1 相关政策的扶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2012年3月,我国教育部印发文件要求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的难题[6]。同年,西方的一股慕课风暴,促使全国各地凭借“微课比赛”之风进行体育教学改革与尝试。2014年10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鼓励地方发展特色体育产业[7],无疑这为传统民族体育大众化及国际化发展带了巨大的机遇。政策的扶持和外在环境的使然,这将为我国体育慕课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后盾和广阔的空间。

1.3.2 多维因素发展的必然

体育慕课的出现是远程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首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大量知识迅速快捷地传递成为了可能,使师生线上线下交流更加畅通无阻。其次,作为一种课程新兴体,体育慕课拓展、延伸和发展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它是对传统体育教学方式补充与发展。再次,体育慕课是课程权利回归学生的必然。体育教育的目标就是要激活学生的个性化意识,达到自我实现是课程的核心。而若能顺应互联网的发展和人性要求,不仅有利于打造有温度的教育,亦能传承和拓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空间。以武术为例,慕课正是一个向国内外传承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极好的平台。

1.3.3 优秀慕课提供范例

全国体育院校均表现出对体育慕课的热情,鉴于以往数以百计的体育精品课程大多具备了慕课所需元素,这为体育慕课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和发展平台,通过对其进行精细化设计和加工制作,便能转化为体育慕课。而优质体育慕课的亮相,更是为其他体育慕课开展提供了良好的范例。如: 四川大学的《太极拳医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国功夫与经络》等。如若借助名校、名师、名课的辐射范围,实施借鉴与创新,体育慕课资源在重新配置上将不断提升质量。

1.4 威胁分析

1.4.1 文化霸权的驱动

慕课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推广,反映了教育全球化的推进过程;而慕课作为美国文化输出的具体方式,不可避免带有后殖民化下的霸权性与不平等性;无疑这一进程将可能加大数字鸿沟与失衡,成为中国教育走向世界难以摆脱的阴影[8-9]。例如,一些学生发现,国外的学习方法与国内的学习相差巨大,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的文化震撼对他们都可以形成巨大冲击。而体育慕课只是一个教育方式和技术工具而已,但国内蜂拥而至开展,是否折射出本土教育思想的落后与不自信?

1.4.2 慕课存在多元难题

体育慕课本身只是技术性工具,自身建设存在多元难题。首先,在线教育平台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作为支撑,而现有的支撑平台只是在线教育的组成部分和升级版,它是否会持久还有待观察;体育慕课难以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萌生体育教学改革者所设想的变动机制和师生的互动过程。其次,体育慕课总体数量少且优质体育慕课远未形成相应的课程体系,大部分体育课程只是教学的视频化,无法满足在线体育学习者的多样化需求。再次,缺乏统一的慕课平台建设标准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上线课程少、互动功能较弱,导致在线功能不能满足学习者的需要,只能视作数字化学习资料[9-10]。这些均不利于体育慕课的长远发展。

1.4.3 慕课价值链不完整

高校对体育慕课知识的普及度较低,实践中无法体现慕课的潜在优势,完整的慕课生态系统与价值链还未形成。例如:各高校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进行体育慕课建设,但各自为政,只能在本校或联盟内共享;同时平台的学习效果反馈机制以及学习之后干预功能普遍缺乏。而平台的运行维护等的投入,短期内无法收回成本和取得回报,体育慕课的商业化运营模式尚处于起步摸索阶段。体育教师受制于现有的考核制度,参与体育慕课的积极性不高;体育成绩的考核、认定等教学管理制度的调整、改革尚处于起步阶段。以上这些都不利用体育慕课的可持续发展。

2 发展体育慕课策略分析

通过以上各种内外部因素综合分析,构建出 SWOT分析矩阵,得出可供选择的四种组合策略。优势—机会(SO)、优势—威胁(ST)、劣势—机会(WO),劣势—威胁(WT)。为此,体育慕课在发展历程中,其基本思路是充分发挥体育慕课自身的优势、尽量克服自身的弱势、将挑战转为机遇、使体育慕课的内外部发展取得协调,以期为体育慕课的发展创造更好条件。

2.1 SO 战略

体育慕课的出现是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教学高度融合的集大成者,被当作触动体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的契机,良药。可以借鉴发挥体育慕课独有优势,逐步稳妥地进行在线教育改革与创新,赢得体育慕课潮流中的多种发展机会。

首先,我国教育部积极倡导建成优质教育资源人人可享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为体育慕课发展提供了切实保障。再次,可以加强我国在线教育的理论规划、顶层设计与制度创新,实践指导中完善配套服务,充分调动体育教师的自主、自为性,将体育慕课融入传统教育之中,取长补短,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案方法,为体育慕课的应用创造有利条件[8-9]。例如在教育部下建立全国性的体育院系慕课建设应用推进机构,统筹规划,制订与体育慕课发展相关的制度、标准、规范,大力推进开放性教育资源的系统研究、平台整合、资源建设、共享与利用,进一步研究体育慕课建设与质量认证的规则、标准、程序、办法。教育部门应积极投入资金,组织跨学科力量开展体育慕课建设与利用的系统研究,鼓励与推动在科研和经费充足的体育院校进行体育慕课教学的创新试验、试点,形成有效运营机制是其发展的核心与保障;通过规划、筹建、整合支撑体育慕课在线教育平台,建立起“政府扶持、校企合作、开放竞争”的体育慕课平台开发、利用与运营机制。其实,这也是从微观上支撑中国体育课程改革的各种事项。最后,民族传统体育其独特的优势和生命力日益被世界所认同和喜爱,显示出广阔的发展空间与巨大机遇,这也为体育慕课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2.2 ST 战略

体育慕课作为建立在新技术融合基础上的在线教育形式,自身有着诸多优势,我们应充分利用其发展前景,通过化解外部环境中的各种威胁,促使其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面对美国高等教育霸权主义的阴影,发展体育慕课必须要坚持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与文化观。而针对缺乏新的,可行性的实践方案和顶层设计的中国高校体育慕课平台与联盟,实现慕课中国化,才能为其可行性找到合适的路径[8-9]。

我国在体育慕课发展方面的制度建设,以及体育慕课技术难题和资金投入等都是滞后的。针对体育慕课平台的开发、建设、管理与运行和维护需要大量资金,一定程度的商业化运作模式则有利于体育慕课自身的发展。因此,发挥市场机制在体育慕课资源建设与配置中的作用,建立、完善在线教育生态系统,依靠社会的合力共同开发与发展,做到政府统筹、企业出资、高校出智,以形成多方合作共享共赢的局面。但高校必须成为体育慕课发展的中坚力量,同时各高校之间应实现共享文化。此外,课程质量监管与评估也是开展体育慕课教育不得不考虑的重要问题,同时盲目引入或进行体育慕课教育是一种典型的唯心主义行为。为此,在体育慕课发展中各高校应结合实际,与时俱进加大对体育慕课知识的普及与开发程度,做到不仅要尊重体育慕课自身的发展规律,也要尊重其所处社会环境发展的规律;在践行体育慕课发展过程中积极争取各项政策的扶持,尽力减少经济和技术因素带来的不利性和失衡性,努力形成完整的体育慕课生态系统与价值链,充分挖掘和体现体育慕课的潜在优势。

2.3 WO 战略

体育慕课不可能完全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而且在发展过程中遭受各种质疑;但体育慕课的出现是信息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外在各种发展良机,结合外界多元需求设计体育课程,提升体育慕课质量,促使其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要求和表现。

随着教育技术信息化、以及终身体育与全民健身意识的不断发展,在借助体育产业政策的春风和民族传统体育对外国际化传播带来的发展机遇,这都将为体育慕课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外部环境。为此,在体育慕课建设中各高校应加大建立体育慕课的可持续发展机制。通过制度创新,建立科学的体育慕课质量评价、教师考核、薪酬激励制度,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针对体育慕课的教学规律,教学组织与设计,教学管理与监控,教学质量评估与考核等方面加强针对性研究,以便为体育慕课的发展提供指导[9-11]。例如根据体育学科内容适应性和学习者特点,体育教师应创造性地制作适合学习者个性化需求的教学视频等,推动我国体育慕课的发展走向国内外市场。尤为重要的各高校在体育慕课建设方面实行有计划逐步推进的精品战略,打造体育精品慕课,因为质量关乎体育慕课能否被众多人选取,以及能否满足多样化需求的决定性因素。各高校可以根据地域与校情选择几门独具特色的体育慕课课程,组织团队精心制作,协同运营,努力打造体育精品样板课程。精品慕课建设是一个持续的优化改进过程,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可一劳永逸;唯有根据学生的反馈与教学效果的评估中不断吸收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并对体育教学模式不断补充与完善中才能达成目标的实现。

2.4 WT战略

高校体育慕课的发展有其内在规律性,也暴露出自身固有的内在矛盾。唯有孕育适合本土化学习的体育慕课平台,研究出与本土性契合的体育慕课课程,通过完善体育慕课的优势系统,才能逐步提高其自组织的发展能力。

慕课作为教育产品的舶来品,在中国的落地与发展有一个模式建构与发展创新的过程。在体育慕课发展过程中加强对体育慕课理念,平台建设、教学方法及技术运行等方面进行探讨,取长补短、孕育适合本土化体育学习的在线教育慕课升级版或创新版[3-4]。积极改进和创新现有体育精品课程,有组织、有计划地培养和形成一支以明星教师为核心的优秀体育教学队伍。各高校通过改进和完善体育慕课学习平台的功能设计,建设统一标准的体育慕课平台,实现共享平台的便捷性、专业性和标准化;同时建立起有利于体育慕课的精准化发展和资源共享的体育慕课联盟机制,基于共同或相似的人才培养目标,提供有针对性的优质课程。其优势在于专业的技术支撑和精心的维护保障会充分提高平台的利用率,课程制作团队可以有更多精力进行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和设计[3];由于资源的相对集中,学习者也可以更加方便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体育课程,提高学习效率。而体育慕课的内容选择上应体现出多元化的体育课程,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而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充分考虑利用富媒体教学环境帮助学习者搭建自主学习梯级,在利用好体育慕课教学优势的同时,又要继承传统体育教学的长处。以上这些有益的探索和改进将有利于将理念中的合理成分有效迁移到体育慕课创建过程中去,实现体育慕课的可持续发展。

3 结语

慕课作为现代教育改革与创新的热门话题,它的引入宛如一股巨浪已席卷全国。毋庸置疑,现代教育对信息技术的引入势在必行,我国体育慕课刚刚起步,且存在很多的问题,但它确实是一种创新式发展。我们唯有对体育慕课机制进行全面反思,结合其自身的不足针对性地加以解决,扬长避短,将体育慕课教育模式的优势与我国传统体育教学的精华相整合,重塑我国现代体育教学新理念和新体制,这才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循环反复是革新的关键,相信体育慕课会不断优化更新,在借鉴模仿中走向内生创新,最终实现这种创新教育模式合理健康的发展。

[1] 贺斌.慕课:本质、现状及其展望[J].江苏教育研究,2014,(1).3-7.

[2] 刘名卓,祝智庭.MOOCs教学设计样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7):19-24.

[3] 朱骏锋,许仁红.我国慕课建设工作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1)77-79.

[4] 张鸷远.“慕课”(MOOC)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6(2)116-121.

[5] 魏晓巍.构建成人教育向终身教育延伸的新型教育体系研究[D].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6.

[6] 蔡增亮,龚博敏,吴志坤等.基于SWOT视角对传统保健体育慕课的展望[J].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29(3):95-98.

[7] 国务院[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10/20/content_9152.htm.

[8] 孟庆宁.“慕课”热潮重释、现实困境、行动逻辑与文化反思[J]. 江汉学术,2014,33(4)66-71.

[9] 罗生全,李红梅.MOOC审思:理念、问题与趋势[J].高校教育管理,2015,9(4):62-68.

[10] 翟雪松,袁婧.MOOC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 2014,(10):97-102.

[11] 王庆贤,陈扬扬.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构建刍议――以常熟理工学院为例[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1,(6):8-10.

[12] 姜明文,李兴洲.“慕课热”之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6(2):110-115.

[13] 樊铭,陈玉平.基于SWOT组合分析法对我国艺术体操项目发展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 (11) :120-124.

[14] 陈坚伟.MOOC 时代中国高校体育在线课程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41 (3) :109-114.

Research on Chinese Sports MOOC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WOT

Jin Chengping1,2

In order to supply a new sight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ports MOOC ,this research analyses the advantages, disadvantage, opportunities and the threa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MOOC in China with SWOT analysis and document research. Conclusions: sports MOOC holds the advantages of educational model innovation, transformation of learning society, and breaking spatio-temporal restrictions. However, the education effect and teaching process are questioned by people. Sports MOOC holds the opportunities of policy support, inevitable of multi culture development, and excellent MOOC examples offered, as well as threats from cultural hegemonism, diversification problems and incomplete value chain. Suggestions: SO strategy: produce the unique advantages of sport MOOC, win more opportunities for advancement; ST strategy:make full use of development prospects of sport MOOC to remove different threats; WO strategy: make use of the external chances to promote the quality of sport MOOC;WT strategy: innovate local sport MOOC platform and suitable MOOC courses. Key words: sport MOOC; SWOT; MOOC development; strategy

2016年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6Q054);三峡大学2015年教研重点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2015040)

金成平(1983-),男,湖北十堰人,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与运动训练学。

1. 三峡大学体育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 Institute of Sport,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Yichang 443002, Hubei, China. 2. 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北京 100084

G807

A

1005-0256(2017)03-0024-4

10.19379/j.cnki.issn.1005-0256.2017.03.011

猜你喜欢

学习者体育课程
在线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画像构建研究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者模型研究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