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校园文化的互动关系探析

2017-11-27郭颖

新西部下半月 2017年10期
关键词:互动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文化

郭颖

【摘 要】 本文主要探析了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校园文化的互动关系。阐述了三个层次的互动关系:一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风向标和核心内容。二是校园文化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的重要渠道。三是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关键词】 校园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互动关系

校园文化是历代学校师生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过程中逐渐积累和共同创造而成的,并积极作用于全体师生思想和行为的物质和精神的成果,由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构成,核心是精神文化。[1]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第一位的,外因是第二位的。虽然外因并非是事物发展的根据,但它对事物的发展却起着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作为影响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外因,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实践路径。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风向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由“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构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凝练和集中表达,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校园文化凝结了一所高校传统的价值观以及行为准则,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与社会主流价值观保持一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其建设的风向标,规范和引导校园文化的建设。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更具有实践导向。校园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建设的核心内容,主题更加鲜明、体系更加健全、内容更加丰富。

(1)以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作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统领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现实国情,在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领域追求的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但是当前国家面临着重要转型时期,意识形态领域复杂多样,各种思潮、价值观念激烈碰撞,当代大学生作为先进文化的主要承载者,出现了信仰迷失、思想困惑、价值观混乱等问题,追求“钱、权、利和享乐”。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建设目标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为大学生树立了理想和正确的价值目标,将激励他们刻苦努力的学习,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2)以建设“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理念。“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从社会层面提出的价值追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自由” 指人的意志、存在和发展的自由,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价值追求,也是最高价值追求。“平等”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精神价值,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社会的平等不仅是形式上的平等,还应是实质上的平等。“公正”,即公平与正义,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内在要求和首要价值,公正以人的自由、平等为前提,亦是对自由、平等的保障。“法治”即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保护神”。将社会建设价值取向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一方面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理念与方向,另一方面也将引导大学生追求正确的价值取向,为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以培育“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则是对公民道德提出的基本规范和要求。“爱国”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是每一个公民应当遵循的最基本的价值观念和自觉履行的责任或义务,也是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个人的前途命运与祖国息息相关,有国才有家,祖国繁荣昌盛,人民才能过上幸福生活。“敬业”是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要求公民在工作中恪尽职守。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契约经济,它的正常运行离不开“诚信”,要求公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诚实劳动、信守承诺。“友善” 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价值准则,要求公民之间应当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当代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重任的承担着,他们人格的健全与否,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所以将培育“什么样的人”,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和传统美德五个方面对大学生提出明确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行为价值评价标准,从而使其独善其身,成为合格的“人才”。

二、校园文化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1、校园文化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的重要渠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给大学生提出了正确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以及基本的价值评价标准。而大学生要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逻辑起点即是认知,[2]如何认知?大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它应该也必须承担起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其途径之一就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校园文化是推动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重要途径

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五個层次,当人们满足了生理需求,会需要更高级的、社会化程度更高的需求,如安全需求。所以,对于每一个学生而言,由于安全需求,他们需要将自己归属于某个群体。根据社会认同理论先驱泰弗尔和特纳的观点,每个人都希望归属于拥有独特的、受到赞同的和能给他们带来正面评价的群体。通过群体间比较,人们会把他们自己的群体看成在心理上是独特的,同时在与有关比较群体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人们会更加肯定内群体。所以大学生在将自己归属于某个群体后,这个群体约定俗成的规范以及由此形成的文化氛围就成为他们价值观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他们会自觉地认同该群体的价值观。[3]作为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校园文化已经成为推动大学生潜移默化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endprint

三、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1、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助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

校内广播、电视、校报、宣传橱窗等传统媒体集声、形、色传播和短、平、快等优势于一體,深受师生喜爱,是学校重要的宣传媒体。[4]但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如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在大学生中广泛应用,对他们有更大的影响力。相较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传播速度更快,信息量更多,覆盖面更广,因而学校不仅要巩固、创新传统媒体阵地,还应着力打造新媒体宣传平台,如学校、各二级学院、各大社团等可以开通微信公众号,并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互动功能,注重学生的参与,使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共同发挥合力,更好的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以培育大学精神为核心,营造有利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校园文化氛围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体现出该校自身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与该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联系密切,并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5]大学精神对大学的作用犹如人的精神对人的存在的意义一样,没有了精神,便失去了生气,失去了发展的动力,最终也将走入穷途末路。而大学精神的塑造或发扬要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同时,它对校园文化建设具有指导作用。大学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同质性,但对于高校而言,大学精神则更具体和感性。各个学校的文化积淀、校风校史、学生素养以及思想行为和心理特征不同,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要具体化、形象化,就必须充分弘扬大学精神,加强以大学精神为载体的校风建设、教风建设、学风建设,营造有利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校园文化氛围。

3、以学生社团为依托,推动良好的学风、校风建设

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它承担着弘扬校园文化,发挥大学精神的重要作用。社团活动无论对其成员还是广大学生而言,其影响力、感召力是巨大的。一方面因为大学生通过参加、组织各种社团活动,能够锻炼自己,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各方面能力,并且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及主导地位,体现其价值。另一方面同龄人间有着更多的共同点,更容易沟通,思想上更容易共鸣,因而学生组织的社团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也更易被广大学生群体所接受。所以无论是社团成员还是广大学生,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对社团活动的参与度甚至高于教学活动。所以就社团而言,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其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通过组织精彩纷呈的社团活动,以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和丰富深刻的内容,引导大学生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给校园文化注入巨大的生机和活力,对建设良好的校风、学风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4、形式与内容并重,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并重

社会主流意识要牢牢占领校园,必须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与弘扬。许多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虽然重视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在宣传上却重形式轻内容,形式上又千篇一律缺乏创新,多是通过张贴标语、竖立标牌,宣传24字内容,而忽略了学生是否知而懂,是否入脑入心,效果也差强人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每个公民如何对待国家、对待社会、对待个人自己作出了价值规定,它提出的目的就是要人们以此作为判断行为的标准,并为公民个人道德提供导向。但若仅仅是知,但却不能以其引导自己的行为,则不能发挥核心价值观的社会效用。

首先,宣传形式应多样化。宣传形式并不仅仅是悬挂、张贴标语,可以多样化,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表现。如可以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内容开展知识问答竞赛,举办一些小型文艺表演,制作一些短小精悍的视频内容吸引学生等。其次,宣传的内容应丰富多彩。第一,应当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宣传。要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首先应当使大学生有坚定的信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党的领导,坚信中华民族能够实现伟大复兴。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金一南教授曾在《苦难辉煌》中写道“物质不灭,宇宙不灭,唯一能与苍穹比阔的是精神。”一个民族的崛起,首先是精神的崛起。第二,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红色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宝藏,它们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道德品质等有着重要的影响,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有着重要的意义。第三,宣传内容应贴近学生生活和实际。官方的语言形式较为抽象,使学生有距离感,而将学生身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案例与师生分享,不仅为师生树立典型,而且能够增强认同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特别是身边的榜样,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由一到十、到百、到千的相互感染、竞相仿效,最终的结果便是先进典型的普及化。第四,宣传应具有思想性、学术性和深刻性。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不要过于强调其娱乐性,要思想性与娱乐性并重,让学生能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更深入的理解其基本内容。最后,校园文化不仅仅指物质文化,还包含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具有历史性、社会性,在进行物质建设时要因地制宜,充分结合高校自身独特的发展历史,价值取向,办学特色等,展现高校的特色;[6]同时不仅仅要通过物质文化建设给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环境,更为重要的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在校风建设、学风建设、教风建设、制度文化建设中,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标准,提高其思想道德水平,规范其言行,做到知而行。

【参考文献】

[1] 李修志.论和谐校园建设中校园文化的构建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5).

[2] 刘铮.大学生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D].北京:中南大学,2012(5).

[3] 杨文洁.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3(5).

[4] 安薇,杨一楠.以校园传统文化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的实践探索——以北京交通大学为例[J].北京教育(德育),2016(4).

[5] 张扬,常春红.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3).

[6] 王政爱.高校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的缺失与构建中国[J].成人教育,2015(6).endprint

猜你喜欢

互动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文化
智慧校园在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中的建设与应用
持续深化校园文化建设 助力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
新生态学校的校园文化
我国传统政治文化与协商民主制度的互动关系探析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安徽省产业集群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