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体育社团运行机制的研究
——以常熟中学课外体育社团为例

2017-11-27张强

当代体育科技 2017年11期
关键词:课余体育锻炼社团

张强

(江苏省常熟中学 江苏常熟 215500)

中学体育社团运行机制的研究
——以常熟中学课外体育社团为例

张强

(江苏省常熟中学 江苏常熟 215500)

体育社团活动具有时间的业余性、形式的灵活性、参与的自愿性、活动的文化性、内容的丰富性等特点,根据中学课余体育活动与社团制的特点,学校课余体育活动实行社团制是一种较合理的形式。通过对常熟中学课外体育社团的运行研究,总结经验,以便于体育社团在中学的实践推广。

中学 体育社团 课余体育活动

体育社团是公民自愿组成,自主管理,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以体育运动(活动)为目的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1]。体育社团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社团与体育课是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关系。

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精神,切实推动阳光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吸引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在现阶段学校体育体系下,学校课余体育活动和社团制所具有的特点,是实现这一目标的较好途径。

1 在现行教育体系下中学体育面临的新挑战

中学体育新课程改革对学校传统的课程组织模式提出了挑战,新课程教材的内容新、模块多,使得体育师资数量、结构和整体素质一时难以适应。而对于学生而言,体育活动时间没有增加,而学生又希望学到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这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下发展学生特长对于学校和体育教师来说是比较有难度的,仅仅依靠体育课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好课外时间,让学生积极地投身课外体育锻炼中成为化解这一矛盾的突破口。

常熟中学是江苏省的一所四星级普通高中,虽然学校对体育工作非常关心,各项规定能很好地落实,但由于平时学生升学的压力较大,导致进行体育活动的时间较少。再加上师资力量和课时安排的限制,在体育课教学的安排上,不能完全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限制了学生的体育需求,在体育锻炼方法和体育观念宣传上也有所欠缺。因此,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面临的挑战也出现在了该学校。

2 影响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

通过对部分学生的访谈发现,影响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 中学生的体育意识薄弱

学生对健康缺乏真正意义的理解,自我锻炼的能力和意识较为薄弱,能够在课外的余暇时间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学生太少。另外,“没有时间”已成为学生不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原因,学习负担重,作业、考试多,许多学生不得不放弃运动时间。

2.2 体育场馆及设施建设滞后

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不足是阻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由于体育场馆和设施的制约,学生运动的需求得不到应有的满足,最终影响到了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中学体育社团运行模式探讨

2014年笔者学校成立了篮球社、排球社、乒羽社等6个体育社团,在摸索中运行了3年。

3.1 体育社团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指导教师的主导作用

体育社团是学生发展体育运动能力而自行组织的集体,由喜爱该项目的同学自发组成,因此,在社团管理上也是以学生自治为主:社团的负责人由学生担任,由社团负责人联系指导老师,活动内容、时间安排也由学生与指导老师共同设计,有效地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社团制是以学生自己为主体的活动,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很好的锻炼,俗话说:不当家就不知道柴米油盐贵,自己经历了这个过程,并利用好这个平台对学生的成长是一大助力。

体育社团的指导老师大多是校内教师,个别项目还聘请专业人士来担任。指导老师在社团指导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1)在体育锻炼、训练的科学性方面,指导教师有着丰富的经验,他们在社团的日常培训中亲力亲为,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在社团的日常管理中,指导教师的权威作用也是很明显的。由于社团是由学生负责管理,在日常工作中难免出现个别成员不服管,甚至发生矛盾冲突的情况。指导教师在这方面起到了“润滑剂”的作用。

3.2 中学体育社团的财物保证

中学体育社团场地需求主要依靠学校提供,学校根据场地等硬件设施的基本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开办体育社团。为了推进学生的素质教育,学校在这方面提供了最大的支持。

体育社团的活动需要一定的经费,为了减轻家长的压力,社团的经费主要依靠学校的拨款。为了体育社团的快速、健康发展,学校在财力方面也给予了大力支持。

4 以社团模式开展课余体育活动的成效

在学校的大力支持和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常熟中学以社团模式开展课余体育活动已取得初步成效,学生课余体育活动呈现出一派良性发展的蓬勃景象。

4.1 学校的群体活动欣欣向荣

常熟中学在2014年就成立了篮球社、排球社、乒羽社等6个体育社团,并和学生会一起制定了常规的联赛,带动了一批有一定运动能力的学生参与其中。比如,篮球社每年在高一年级进行三对三比赛,高二年级进行全场比赛;足球社和乒羽社也利用周六的时间安排了各年级的比赛,学生的参与度很高,效果良好,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只起到了指导作用,主要工作都是由学生会和社团完成。现在下午的活动课和其他课余时间,学校的运动场、校园各个角落都是学生社团开展活动的天地。以社团模式开展课余体育活动更加丰富了内容,吸引了学生,极大地促进了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发展。

4.2 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不仅确保了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而且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提高,学生在社团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也得到充分体现,从而慢慢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逐渐树立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的观念。另外,学生在参加社团专项体育锻炼的过程中,逐渐掌握该项目的运动技能和锻炼方法,更为学校的各个运动队提供了很多优秀的队员。

4.3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了学生的自我价值

现在的学生特别是笔者学校都是择优录取,文化成绩非常高,进校门就是为了参加高考,往往只注重文化学习,比较孤立,真正社交能力锻炼很匮乏,在群体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很单一,有了社团多了个平台,就能让有一技之长的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又能锻炼处事能力,所以很受学生的欢迎。

5 综述

随着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尤其是中学体育课程改革的进程进一步深化,学生体育社团的模式,在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其主动学习运动技能、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等方面的作用越发凸显出来。体育社团成为了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和营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的重要载体。

6 结论

(1)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性格特点都在发生着变化,他们都渴望表现自己,但又缺乏环境和平台,社团制和平时的体育活动相结合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途径。

(2)社团是以学生自主管理为主的,对学生处事能力是个锻炼,俗话说:不当家就不知道柴米油盐贵,自己经历了这个过程,很好地利用了这个平台,这对学生的成长是有很大帮助的。

(3)由于参加社团学生具有一定的共性,教师在指导时针对性较强,所以效率较高,值得推广。

(4)但社团制的推广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受在校学生的自身素质和学校场地设施的限制较大,在施行的过程中应审时度势,量力而行。

[1]黄亚玲.论中国体育社团——国家与社会关系转变下的体育社团改革[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53.

[2]周圆.高级中学体育社团构建的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1.

G806

A

2095-2813(2017)04(b)-0166-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11.166

猜你喜欢

课余体育锻炼社团
学生课余羽毛球活动开展现状研究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多彩”书法社团展示
缤纷社团,绽放精彩
社团少年
课余,并非闲置的空间
文学社团简介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
三班制工人怎样进行体育锻炼
夏天体育锻炼“四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