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手球运动员心理训练内容与方法的研究①

2017-11-27张程秀子

当代体育科技 2017年11期
关键词:手球状态运动员

张程秀子

(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安徽芜湖 241000)

手球运动员心理训练内容与方法的研究①

张程秀子

(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安徽芜湖 241000)

在现代体育训练与比赛中,运动员的心理状态是至关重要的。一名优秀的手球运动员应该具备良好的情绪控制力、坚强的意志力以及人际关系调节能力,才能在日常的训练和正式的比赛中发挥较好的水平。该文将手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划分为赛前、赛中、赛后三个阶段,具体地分析运动员的心理状态,提出有效的心理训练方法。

手球 运动心理学 训练内容

经过长时间的运动实践表明,竞技体育的竞争加剧导致手球运动员承受着极大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多的教练员和运动员开始认识到心理因素对于运动成绩的重要性。运动员的心理状态是关系运动竞赛成败的重要条件,运动中的心理训练就是让运动员学会调控自身情绪状态的方法,通过一系列有规律的心理训练可以使运动员克服自身的消极因素,改善心理过程,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该文以手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内容与方法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查找相关书籍和文献,了解手球运动员心理训练的相关知识,并对其进行分析整理。

1.2.2 观察法

对手球运动员的日常训练进行观察,通过运动员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行为反应识别运动员的心理变化,了解运动员在训练中的心理状态。

1.2.3 访谈法

针对手球运动员训练及比赛时的心理状态问题,了解在日常手球训练和比赛中影响其心态的因素以及心理状态对训练的影响,通过口头交谈的方式手球运动员进行访问调查。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心理训练的意义

研究者认为,心理训练运用具体的方法,有意识地改善运动员的心理状态,使运动员消除其心理障碍,掌握和改进运动技能,从而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确保他们能在训练或比赛中发挥出色。对运动员进行心理训练是竞技运动训练系统必不可少的一方面,它制约着运动员各方面素质水平的发展,不断完善运动员的心理状态,能够为创造优异的比赛成绩打下良好基础。运动员在长期高压条件下进行单调的大强度训练和比赛会产生倦怠感,从而导致运动性心理疲劳[1]。心理疲劳会使人感到生理、精神的疲劳感增加,导致心境状态紊乱。要想控制运动性心理疲劳,应该从根本入手,采用心理训练的方法,及时地控制运动性心理疲劳,应当改善训练方式,针对不同运动员进行调节。

2.2 手球运动员心理训练的阶段性与训练方法

许多手球运动员在比赛时都有这样的共性,当遇到实力强劲的对手时却能“遇强则强”,这和运动员的心理状态紧密相关。运动员在面临高难度的运动任务时,能够将四肢发达、头脑聪慧的特征表现在运动思维和运动决策上[2]。有时候比赛的胜负并不能从我们主观的看法所体现。例如:韩国女子手球队在亚洲是排名第一的强队,虽然不及中国队的身高优势,但仍然能够创造好成绩。韩国队的技战术水平以及身体素质都不如欧洲队伍,在和欧洲强队交手时,不仅不胆怯,反而“越战越勇”,除了他们具有顽强的意志力和良好的比赛作风之外,还能体现出他们极强的心理素质水平。

2.2.1 手球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

由于运动员心理负荷过大,机体的机能水平下降,甚至在行为情绪中出现退缩的现象,会造成心理疲劳。心理疲劳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负面的生理反应,消极情绪的增加都会削弱运动员的训练动机。通过对心理疲劳的研究发现,运动员越是心理疲劳就越倾向于逃避比赛[3]。有些运动员还会产生盲目乐观自信的心态,高估自己和本队的实力,不能冷静思考,一旦遭遇挫折,情绪落差会很大,导致比赛失利。

在比赛前,有些运动员能抱有积极的比赛态度,精力充沛,充满信心。积极情绪越高的个体越能表现出更强的环境适应能力,运动员在手球比赛期间会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场地、天气、观众等,赛前状态良好的运动员能够很快地适应比赛场地以及周围的环境,这种持续稳定的积极情绪有利于运动员在赛场上的出色表现[4]。

运动员在进行训练时,必须要进行意志品质的锻炼,意志是人们为了达到目的而在行动上表现出来的自觉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5]。良好的意志力可以帮助运动员激起斗志,圆满完成比赛。同时也要进行自我调节,明确比赛目标,时时提醒自己,使机体和心理都处于较为放松的状态,为即将到来的比赛做好心理准备。

2.2.2 手球运动员赛中心理状态

通过观察发现,在激烈的比赛中,随着场上形势的变化,运动员表现出的行为和情绪反映了其不同的心理状态。运动员在赛场上会表现出悔恨、焦虑、惊慌等不良情绪,这会让运动员在比赛中速度减慢,肢体动作不协调,失误频发,技战术水平不能正常发挥。有些运动员在赛场上迫切希望突破得分,由于比赛情绪过于紧张,造成撞人等技术犯规,或者球急于出手而使得射门命中率低。当两队比分呈胶着状态时,可能会因为赛场上的“小摩擦”让运动员做出犯规的动作。手球比赛攻防转换快,要求运动员反应迅速,脚步灵活。当运动员不适应场上快速的攻防转换和周围鼓噪的环境时,会出现惊慌失措的状态,这种情绪是激烈对抗项目比赛中普遍存在的。

然而,在比赛的关键时刻,不良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挖掘动员运动员的潜在能力,使其在短时间内保持头脑清醒,克服情绪障碍。运动员在赛场上精神饱满,情绪高涨,坚定地相信自己能够取胜,甚至在比赛过程中感觉不到累,受伤也感觉不到疼痛,这样的运动员有着较高的自控能力,能够全神贯注地沉浸在比赛中,轻松自如地完成各种技术动作。运动员在比赛中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考虑如何充分发挥技、战术水平上,而不是对比赛结果的优虑。除此之外,对于愤怒的不良情绪,运动员可以放慢移动的速度和进攻的节奏,减少突破次数来减少身体直接接触的机会等,能够有效地抑制和消除急躁和愤怒的情绪。

2.2.3 手球运动员赛后心理状态

根据运动员在比赛后的心理状态,能够推断出不同个性的运动员对于比赛的不同看法。性格较为乐观的运动员,能够很快地从比赛氛围中脱离出,即使输了比赛,他们还可以积极地投入到新一轮的训练中。性格较为怯懦的运动员,可能会在比赛之后陷入失败的循环中,他们会不断抱怨自己,以至于在新一轮的训练中产生逃避心理。

3 结语

通过心理训练对手球运动员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控,可以让运动员竞技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只有了解技术水平和心理因素两者的相互作用并恰当运用,才能在训练和比赛中充分发挥运动员的最大潜力。教练员在对运动员进行心理训练时要有针对性,并且必须与身体素质训练、技战术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联系实际,根据手球运动的特点和运动员个体心理特征来选择和使用,对于不同的运动员需要采取区别对待原则,以提高其心理素质。

[1]张力为.心理学研究的七个方向:以运动性心理疲劳为例[J].体育科学,2010,30(10):3-12.

[2]姚家新.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23 (1):1-10.

[3]张连成.运动员心理疲劳与运动动机之间的关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11):74-76.

[4]曾明.运动员心理疲劳与运动动机的关系:心理坚韧性的中介作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47(11):76-80.

[5]陈安刚.运动员心理训练的相关理论思考和实践方法[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6(1):78-96.

G844

A

2095-2813(2017)04(b)-0052-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11.052

张程秀子(1993—),女,安徽合肥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

猜你喜欢

手球状态运动员
浅析手球运动训练中的问题及对策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
状态联想
智珠二则
男女运动员各有几名
我国高校手球运动发展策略研究
生命的另一种状态
运动员
手球“获利”犯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