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田径运动训练损伤的成因分析与对策

2017-11-27郑善爱

当代体育科技 2017年11期
关键词:比赛运动学校

郑善爱

(浙江省宁波市象山中学 浙江宁波 315700)

学校田径运动训练损伤的成因分析与对策

郑善爱

(浙江省宁波市象山中学 浙江宁波 315700)

运动损伤是困扰当前教练员的一件烦心事,做好运动员的运动损伤预防是基层教练员的一项重要工作。该文笔者通过对该县部分田径教练员教练员进行了访谈,调查了该县部分中小学2015—2016年12~16岁参加田径训练的学生,在训练过程以及比赛过程中的受伤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以期找出运动损伤发生原因,总结预防经验,为减少运动损伤发生,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护措施,确保训练任务圆满完成,也为其他学校的田径运动提供借鉴。

田径训练 运动损伤 病因分析 田径运动

田径是运动之母,在基层学校和县区每年都进行田径运动会和相关的比赛,田径运动是技术性强、项目多、负荷强、身体素质要求高的运动。 因此,在运动训练或比赛中会出现不同程度运动损伤。运动损伤是困扰着运动员出竞训成绩和教练员继续实施训练计划的一大制约因素,甚至会给学生以后的工作和生活造成影响。学生发生运动损伤就必须中断或者停止训练、比赛,继而影响训练进度。而对于没有专业医务人员配备的基层训练队,教练对运动损伤的处理通常是出现运动损伤,被动应付治疗。

1 研究的目的

体育训练和比赛中,运动损伤较为常见。这是由于运动过程及运动后受机械性和物理性方面因素刺激,造成人体组织或器官在解剖上的破坏或生理上的紊乱。浅显的讲,是由于动作练习难度越大,训练时间越长,机体承担负荷比重越大,导致了肌肉疲劳,造成运动损伤。运动损伤发生不但影响正常的训练和比赛,同时也妨碍竞训成绩提高,并且一旦造成运动损伤,恢复周期长,严重的甚至缩短运动寿命,带来疾病,影响学生一生。因此,有效地进行运动损伤预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身体健康、运动成绩的提高,都有着现实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该县2015—2016年部分参与过中小学田径训练的田径队队员共88人,年龄层分布情况为12~16岁,发生过运动损伤人数33名。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体育学术期刊查找相关资料。

2.2.2 访谈法

通过电话访谈座谈会等方式对新桥学校参加过运动训练的在校和毕业学生进行访谈。

2.2.3 问卷调查法

共发放88份问卷,回收88份,有效问卷88份,回收率为100%,有效率为100%。

3 结果与分析

通过数据研究发现年龄段越低,运动过程的损伤发生概率越高。造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年龄越小,认知能力越低,相关的自我保护意识也较低,思想麻痹,认识不足;第二,年龄段越低,身体素质的发育没有匹配运动负荷、运动量的强度;第三,年龄小,对动作概念的理解不够到位,特别是专项练习,动作不规范,极易造成运动损伤。

通过数据研究发现,造成学生运动损伤的因素很多,主要可以分成三类,第一是学生因素,分别是认识不足、准备不充分、动作不规范,占比45.6%;第二是教师因素,分别是准备活动过量学生疲劳、组织管理,占比36.3%;第三是客观条件因素,分别是场地器材、气候等环境因素,占比18.1%。

通过数据结合田径运动训练所用到的肌肉群研究发现,训练项目技术的特点和运动损伤发生部位有着密切联系。运动损伤的发生部位,下肢发生的概率相对较高,占比63.7%;上肢占比36.3%;其中下肢运动损伤发生概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踝关节、膝关节、腿部。一般来说中长跑训练项目较少出现急性的损伤,如果是场地过硬或者运动量太大,再或者参训学生技术动作不是很规范,常见会发生骨折或者胫骨疲劳性骨膜炎,除此以外,脚上的腱鞘炎和膝部外侧的滑膜囊炎也很普遍。短跑训练项目常见的运动损伤为踝关节的扭伤、跟腱的拉伤及大腿后侧韧带、肌肉拉伤。 跳跃的项目常见的运动损伤是肩部摆动发力后的挫伤、足跟蹬地或者制动后的挫伤、踝关节扭伤、膝关节扭伤等。跨栏运动常见的运动损伤是大腿后部肌肉、韧带拉伤,此外当参训学生栏上动作腾空后落地动作不规范,也会造成膝关节或腰部的重力性损伤。上肢运动,比如投掷项目,损伤发生概率最高的是腰背部。最为常见的损伤是肩部、肘部肌肉以及韧带拉伤,严重情况下会发生肱骨的骨折,同时投掷区是比较危险的,容易造成投掷器械的戳伤或者砸伤。造成这样的发生概率区别是因为田径运动主要以径赛项目为主,田赛项目为辅。由于学生身体体制情况不一,每个人对高负荷量的训练强度,所能承受的能力也不尽相同。上肢背部运动损伤发生概率较高是由于投掷等需要背部发力的项目的训练,造成的损伤。这是由于学校特殊的客观情况,师资配备不足,缺乏专业、系统的训练,超负荷造成运动损伤。

通过调查数据研究发现,学校运动损伤发生主要在学校的日常训练中,占比66.7%。由于学生、教练、场地等客观因素,容易造成运动损伤;比赛情况下运动损伤发生率为21.2%。说明学校的学生有别于其他专业队的训练,参加各类比赛机会较少,比赛经验匮乏,容易在比赛上场时造成紧张等不适应状态,容易造成运动损伤。亦或是比赛的高强度,超过平时日常的肌肉、关节等器官组织的可承受范围,造成运动损伤。调查数据还显示,运动损伤发生性质,以扭伤、骨膜炎为多。说明基层的运动训练以跑、跳等项目为多,准备活动不充分,塑胶场地弹性不足,运动强度与运动量过大,容易造成运动损伤。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学校田径队的组建训练,发生运动损伤,符合运动损伤的特点,与学生个体发育情况、思想重视程度、身体负荷的承受能力、准备活动的运动量、心理情况等因素有关;与教师本身的知识储备、专项运动和一般准备活动热身的开展有关;与场地器材、环境因素等密不可分。运动损伤的发生主要以年龄层次的个体运动素质、技术水平、准备活动的开展、训练和备战比赛的心理自控能力最为常见。适量、充分的做好一般准备活动,积极开展专项准备热身活动,通过直观、正确的技术教学示范,开展技术动作训练,强化训练比赛学生的自我保护教育,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容易受伤的器官、组织的训练与放松,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运动损伤的发生,从而避免影响训练进度、竞训成绩,以及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4.2 建议

(1)学校需要加大体育师资的配备,保证师资的专业性,通过专业培训,区域优质资源的联动等形式,夯实教师个人科学训练的知识储备,科学、系统进行训练指导,并在训练时把握好运动量、动作速度、练习次数。遵循全面发展原则、区别对待原则、经常性原则、安全性原则。以动作形成规律为指导,循序渐进地开展训练。

(2)学校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训练场地的质量上严格把关,只有具备合适的场地才能避免环境等客观因素对学生运动损伤的影响。

(3)在训练和比赛前,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只有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熟知运动自我保护,普及一般热身活动和专项准备活动,才能保质保量的完成各项训练和比赛任务。

(4)现在学校都配备了校医室,需要加强对医务教师和体育教师的培训,建立对参训学生的身体健康档案,对病史、运动损伤发生情况进行登记,对经常性发生运动损伤的学生定期跟踪检查,防患于未然。

(5)加强学生对放松活动重要性的认识,避免疲劳后的运动损伤的发生。

(6)普及一般运动损伤发生后的处理,第一时间用正确的方法对待运动损伤,避免损伤严重化,帮助学生减轻痛苦。加强恢复性训练,平稳过渡,及早适应正常训练。

[1]曾播思.高校健美操运动员运动损伤特点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0(1):98-101.

[2]冯炜权.某些氨基酸的代谢特点和运动营养—运动生物化学动态之二[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3):253-256.

[3]付春香,李海平.耐力项目运动员的营养特点及调配[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2):34-35.

G80-32

A

2095-2813(2017)04(b)-0020-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11.020

猜你喜欢

比赛运动学校
选美比赛
不正经运动范
比赛
学校推介
最疯狂的比赛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