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北省女子拳击运动员主要伤病及对策分析

2017-11-27宫立红陈素峰张国牛晓晓

当代体育科技 2017年11期
关键词:肘关节伤病肌群

宫立红陈素峰张国牛晓晓

(1.河北省体育科学研究所 河北石家庄 050011;2.河北省摔跤拳击跆拳道项目管理中心 河北廊坊 065001;3.迁安市体育运动学校 河北唐山 064400)

河北省女子拳击运动员主要伤病及对策分析

宫立红1陈素峰1张国2牛晓晓3

(1.河北省体育科学研究所 河北石家庄 050011;2.河北省摔跤拳击跆拳道项目管理中心 河北廊坊 065001;3.迁安市体育运动学校 河北唐山 064400)

该文以河北省女子拳击运动员在平时训练和比赛中较常出现的几类伤病为研究对象,以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为主要的研究方法,归纳和总结出伤病的可能的致病原因,并通过体能训练的手段建议融入每日的训练中。研究结果主要为:女子拳击运动员的肘关节伤病主要是由于肩带旋转力偶失衡及肱二头肌的退让性工作能力的不足造成;女子拳击运动员膝关节伤病主要是由于髋关节外旋外展能力的不足及髂胫束的过度紧张挛缩造成,应该在训练中加入相应牵拉和放松手段,并针对髋关节的外旋和外展能力进行抗阻训练,增强功能性力量;拳击运动员的下背部疼痛主要是应为臀大肌在伸髋环节贡献不足导致腰椎部位屈伸力偶不均衡所致,应该注意臀大肌的动员及腰椎深层稳定肌群的力量训练。

女子拳击 伤病 髂胫束紧张 臀大肌激活 外旋

拳击是一项以有氧能力为基础,以肌肉快速发力出拳击打为得分手段,以力量耐力为持续作战能力的运动项目,不但要求一些肌群具有强力的向心收缩快速爆发能力,同时要求它们的拮抗肌群具有相当的离心退让收缩能力来中和快速出拳带来的问题。拳击运动绝不仅仅是比赛谁的拳头更有力量,谁的肩带更为稳定有力,而更多的竞技存在于下肢及躯干力量的转化率和在每一拳中所占的比重,从生物力学的角度可以让我们对于拳击项目及该项目常见的损伤有一个新的认识,它不只是一项运动,而是一种源自大地力量向上的传导。

该文挑选了几例拳击运动中最为常见的伤病,从训练学和力学角度解释致病原因,并从体能训练学方向提供了一些补充性训练手段供广大拳击爱好者参考。

1 研究对象

该文研究对象为河北省女子拳击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出现率较高的伤病类型。

2 研究方法

该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来完成文章的撰写。

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前人文献和相关书籍,对于平时训练中积累的运动员常出现的伤病进行对症,并结合运动员伤病特征进行分析,并拟定治疗方案和运动处方。

2.2 专家访谈法

采访高水平教练员,采集并统计运动员伤病的主要类型,并请教生物力学、训练学专家,对于伤病的类型进行经验性分析,有助于理论和实际情况的结合,并为该文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见解。

3 研究结果及分析

3.1 肘关节疼痛

3.1.1 肘关节伤病的描述

在进行直拳训练时(以前手直拳为主)运动员肘关节关节囊外侧后部会出现突发性的撞击疼痛,时常出现,在训练结束后疼痛消失。

3.1.2 拳击运动员肘关节伤病的主要致病原因

因为拳击运动员在进行直拳训练时通过旋转手臂同时伴随着快速的伸肘动作,在动作末相时并不能很好制动,这可能是直接导致肘关节出现撞击伤的因素,另外经过肩胛骨解剖位置的检查发现,大多数拳击运动员都存在着翼状肩性状,主要是由于拳击的大部分动作是以推的动作模式为主,因此运动员通常有着发达的胸大肌、三角肌前束、肱三头肌和前锯肌,肩胛骨更多地做向前、向上回旋的运动,而对于使肩胛骨向躯干方向运动、下回旋的肌肉却很少去针对性训练。

此外,肘关节是一个屈戍关节,只能以额状轴在矢状面内运动,而肩关节却是一个有着6个自由度的高度灵活的关节,当肩关节旋转力偶失衡时,会代偿性地使肘关节产生一些额状面内的运动,也会导致肘关节关节囊内的撞击。

拳击运动员专项动作中的直拳是比赛中得分的重要手段,也是出现次数最多的动作,大量的重复次数会加重错误的动作模式和肌群失衡带来的伤害。在直拳动作中,肱三头肌做快速的向心收缩,是肘关节伸的主要动力,而肱二头肌、肱肌是在直拳动作末期降低伸肘速度的主要肌肉,以离心收缩为主要的运动形式,而在平时的训练中并没有针对性的发展肱骨前侧肌群的离心收缩能力。

3.1.3 肘关节伤病的对策及建议加入的训练手段

(1)对于具有使肩胛骨下回旋,向躯干方向运动功能的肌肉进行专门的力量训练:主要针对斜方肌中束、菱形肌和背阔肌。激活动作可以采用俯卧Y字训练、瑞士球Y字训练等;力量训练可以进行无阻力或抗阻的俯卧肩后伸动作、仰卧远固定的上拉动作及抗阻的肩胛骨抗阻下沉训练来完成。

(2)对于肩胛骨旋转力偶的平衡训练,主要是针对拳击运动中过多使用的肩部内旋动作和较少使用的肩部外旋制动能力进行,以肩部外旋能力为主要的发展目标,可以进行向心和离心能力同时发展的抗阻训练手段,如侧卧位的肩主动外旋训练和退让的离心性外旋训练、后背手臂和肩关节紧贴墙壁的肩部上抬训练等。

(3)对于肱二头肌应争取区分向心和离心两种不同性质的力量训练方式,适当加入肱二头肌的离心训练。但由于离心训练对于肌纤维的伤害远大于向心训练,在进行离心训练后最好不安排别的大强度上臂力量练习和专项实战练习,方式则可灵活选择,主要原则是退让性、努力对抗、慢速神经控制。

3.2 膝关节损伤

3.2.1 拳击运动员膝关节伤病的描述

在进行跑动和位移的过程中膝关节前内侧,髌骨深面间歇性出现针刺痛。运动员体态伴有明显的足部内翻、内旋,具有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史,步态中发现,足外侧过度着地。

3.2.2 膝关节伤病的致病原因分析

对此进行经典的抽屉实验并未发现疼痛,说明该运动员的十字韧带并未有明显的损伤。通过外观发现的膝关节具有明显的内扣,并进行髋外展能力测试发现,该运动员髋关节外展能力不佳,大腿外侧隐约有自上而下的凹痕,说明髂胫束较为紧张,而这同时也证明了臀中肌的薄弱无力。当骨盆在额状面稳定性不良时,通常伴随着髋关节外展肌群的薄弱,这样就会代偿性地使用阔筋膜张肌来辅助维持骨盆的稳定。

拳击运动每一拳的力度一定不是单纯上肢的发力,而是杂糅了下肢的蹬伸力、髋关节的传导力、上肢的随动和鞭打力在一起的肌肉链条,有文献证明水平越高的拳击运动每一拳的力量贡献率中下肢所占比率越大1,因此髋关节传导力量的能力对于高水平运动原来说就至关重要了,此外如果髋关节不能较好地使用或者在某平面内力偶不平衡还会导致一系列的膝关节、下背部和足部的伤病,因此对于髋关节在各个水平面和旋转轴上的平衡性力量训练就显得额外重要。

3.2.3 膝关节伤病的对策及建议加入的训练手段

(1)进行股外侧肌和髂胫束的放松:训练结束后通过奥伯测试确定运动员臀中肌和髂胫束存在挛缩和紧张的症状时,进行阔筋膜张肌和股四头肌(股外侧肌)的牵拉放松,并且在训练之前要求运动员使用泡沫轴对于髂胫束和股外侧肌进行肌筋膜的延展。

(2)进行髋关节外旋力量的训练:大多数运动员普遍存在髋关节内外旋力量不均衡的现象,这与解剖学肌群构造有关,主导髋关节外旋的肌肉主要有臀大肌、腰大肌、髂肌缝匠肌梨状肌等,而负责内旋功能的肌肉则相对偏少且肌肉构筑优势小,主要有阔筋膜张肌、臀中肌的前束、半腱半膜肌2,因此很容易出现内旋和外旋激励不对等的现象,这就需要我们针对特定肌肉进行相应的力量训练,使髋关节内外旋转力量保持在一个比较合理的肌力比值范围内。主要手段可以采用侧卧位屈膝抗阻外旋训练,主要的激活手段是迷你带的侧向滑步等。

(3)足部的旋外和踝关节外翻功能的肌肉力量训练:踝关节工作时的正确解剖位置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治疗膝关节疼痛和髋关节旋转力量的不均衡,但可以通过功能性的反作用来促进康复的顺利进行,协助纠正不良的运动动作模式。可以采用弹力带抗阻外展和旋外的力量训练,来发展腓骨长肌和趾长伸肌的肌力。

3.3 下背部损伤

3.3.1 主要存在的下背部损伤的伤病描述

部分女子运动员BMI较高,体脂含量较高,皮脂较厚,臀部上1/4较为扁平,臀大肌缺乏独立的伸髋能力和神经支配(进行俯卧跪姿下伸髋动作测试),拳击的专项动作中胸椎的姿态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脊椎的曲线,因此大多数的女子运动员更注重腹侧肌肉的使腰椎屈曲的肌肉力量的训练,切缺乏深层小肌肉群的非稳定性训练。

部分运动员在训练后会出现下背部的疼痛,主要是由于腰椎长时间处于不合理的位置或者受到某个方向的剪切力所致,其中有些运动员有腰椎间盘凸出的伤病史。

3.3.2 下背部损伤的致病原因分析

胸腰筋膜起止于腰椎的棘突和髂后上棘,是一层紧密排列的结缔组织,也是筋膜学派的重要研究内容,它的存在对于腰椎的稳定有着重要的作用,附着于胸腰筋膜的几块肌肉也是重要的髋部动力肌群,如腹横肌、腹斜肌,它们通过在运动中收缩以形成腹腔的水平向环路包裹着腰椎从而达到保护腰椎的作用,纵向上来看竖脊肌中的最长肌、背阔肌等重要的动力肌群也是通过胸腰筋膜来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臀大肌虽然与胸腰筋膜不是直接相连,但其平行纤维在融入髂胫束前将胸腰筋膜、髂骨和骶骨连接至大转子。

下背部疼痛一定与髋部各个轴向上的力偶不平衡相关,在在女子运动员中更多存在的是伸髋肌群的薄弱,相对来讲,女子运动员的背阔肌和竖脊肌并不算发达,本就限制了腰椎及髋关节伸的能力,如果不能很好的动员臀大肌的伸髋功能,则很容易导致髋关节屈伸力量的不均衡,加之他们本就缺乏相应的脊柱稳定肌肉的非稳定性训练,长此以往一定会有下背部的疼痛。

3.3.3 下背部伤病的对策分析及建议加入的训练手段

(1)臀大肌的激活和动员:臀大肌的激活和动员在髋关节伸展过程中应该起到重要的贡献,同时应该在整个出拳过程中起到相当大的作用,肌肉维度的庞大和支配神经的薄弱导致我们通常无法及时的让它参与到我们的运动中来,因此我们需要在动作准备阶段中对它进行激活,不但可以分担下背部的负担缓解下背部的疼痛,也可以优化动作模式,使整个动作变得协调、流畅,可以通过运动基本姿态下的迷你带髋关节外旋和外展训练来达成,也可以通过其他符合臀大肌收缩方式的抗阻运动类型来完成。

(2)非稳定支撑平面的本体神经肌肉控制训练:不止一例研究发现,在稳定的支撑平面上和非稳定的支撑平面上进行训练,需要动员和参与的肌肉数量明显是不同的,不稳定的支撑平面可以动员更多地深层稳定肌肉参与工作维持身体的稳定,比如多裂肌,在人体静坐或者平躺时几乎是没有放电现象的,但是当使用平衡鞋或者平衡垫进行训练时发现,多裂肌有较为明显的放电活动。任何不稳定的训练器械都只是一种介质,比如平衡板、平衡垫或者瑞士球等等,都只是为了在进行正常训练时使更多的深层稳定肌群被动员并参与到训练中来。

4 研究结论

(1)女子拳击运动员的肘关节伤病主要是由于肩带旋转力偶失衡及肱二头肌的退让性工作能力的不足造成。

(2)女子拳击运动员膝关节伤病主要是由于髋关节外旋外展能力的不足及髂胫束的过度紧张挛缩造成,应该在训练中加入相应牵拉和放松手段,并针对髋关节的外旋和外展能力进行抗阻训练,增强功能性力量。

(3)拳击运动员的下背部疼痛主要是应为臀大肌在伸髋环节贡献不足导致腰椎部位屈伸力偶不均衡所致,应该注意臀大肌的动员及腰椎深层稳定肌群的力量训练。

[1]苏彦炬,吴贻刚,袁艳.拳击力量训练研究进展[J].运动,2012 (8):1-3.

[2]克里斯蒂·凯尔.Lippincott Williams.Functional anatomy [Z].

[3]弗拉基米尔.M.扎齐奥尔斯基.运动生物力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郭峰,张日辉.拳击运动损伤类型、部位的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47):9574-9577.

[5]吴拥政.拳击的运动损伤预防与恢复[J].当代体育科技,2012, (8):7,9.

[6]鲍善柱,雷玉平.散打和拳击运动员运动损伤特点的比较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6):63-65.

G852

A

2095-2813(2017)04(b)-0013-03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11.013

猜你喜欢

肘关节伤病肌群
大牲畜闪伤病的中药疗法
胳膊肘僵硬是咋回事
肩袖肌群训练联合电针对肩袖损伤的疗效
射击运动员伤病的中医治疗方案探索
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损伤手术经验分享
上海市小学男生上手投掷动作发展中肘关节运动特征的比较分析
体操运动员正、背链肌群功能失衡的认知问题及改进举措
冰球运动员伤病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三级跳远亚洲纪录保持者李延熙小肌群力量训练的负荷变化特征
运动解剖学动作分析理论剖析武术套路中的跳跃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