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首卫星研制历程 展望光学遥感新前景——王希季院士访谈录

2017-11-25

航天返回与遥感 2017年5期
关键词:遥感技术光学研究所



回首卫星研制历程 展望光学遥感新前景——王希季院士访谈录

说起中国在航天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人们总会提及“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王希季院士。王院士是我国空间技术与返回技术专家;是中国第一枚液体燃料探空火箭、气象火箭、生物火箭和高空试验火箭的技术负责人;提出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运载火箭“长征一号”的技术方案;主持我国第一个返回式卫星系列的工作。1975年,我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成功,星上搭载了我国首台胶片型航天相机系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遥感器研制技术的国家,开创了我国现代化对地观测先例。

为纪念我国第一代返回式卫星航天相机研制团队——“6711工程组”成立50周年,本刊采访了王希季院士。96岁高龄的王院士精神矍铄,欣然接受采访,并对航天光学遥感的相关问题一一做答。

陈晓丽:作为第一代返回式卫星的总师,在第一代返回式卫星的研制过程中,您认为当时面临的最主要的困难是什么?大家是如何克服的?

王希季:1967年,七机部八院(现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前身)提出了我国第一代返回式遥感卫星的总体方案设计,卫星的主要有效载荷是一台胶卷式的光学照相机。该相机的研制任务由6711工程组(即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遥感科研团队的前身)承担。这是我国航天光学遥感迈出的第一步。胶卷式光学照相机比我们现在应用的传输型照相机要复杂得多,需要把整卷胶卷放进相机中,在空间完成照相后,再卷到回收片盒里收起来。之后,再把片盒回收回来,通过胶卷冲洗得到图像。相机系统有很多运动机构,需要完成很多动作。这样一个复杂的东西(包括整星),我们以前从来都没有做过。八院和6711工程组遵循钱学森先生的系统论的观点和系统工程的方法,把返回式卫星作为一个大的工程系统,在系统整体的理论、设计、计算和模拟验证有相当把握的基础上,依次对整机、部组件、元器件进行研发。从而进一步充实了整星的理论分析、设计、计算和模拟试验,完成了整星总装,通过了地面环境试验。1975年11月26日,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11月29日,返回舱成功回收。叶剑英元帅曾表扬:“XX一号卫星有功”。说“XX一号卫星有功”,它功在哪里呢?就是返回式卫星成为了“两弹一星”的组成部分。“两弹一星”是我国在那个时候争取和平的重器。有了“两弹一星”,敌人就不敢打我们,不敢用原子弹来威胁我们。我们有原子弹和氢弹(合称核弹)、导弹,还有卫星,具备了发射以及打击敌人目标的能力。这就争取到直到现在的和平的大环境,使我国能够顺利地发展。在返回式卫星的整个研制过程当中,6711工程组与八院的结合,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使光学相机这样一个复杂的系统成为了卫星的主要有效载荷。反过来说,因为卫星有了这样的相机,才能发挥它应该发挥的作用。6711工程组有光学技术专长,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在总体观念、总体设计、结构方面的能力很强,两者的结合,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认认真真地做工作,圆满地完成了任务,为国家做出了很大贡献。

陈晓丽:作为院士和我国空间事业的创始者之一,您如何看待光学遥感技术的作用和意义?

王希季:概括起来讲,发展空间技术有三项目的:一是认识宇宙,从而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地球和人类自己。二是扩大人类活动的空间,人类活动的空间是不断扩大的,从陆地到海洋,再到大气层;空间技术的发展已经使人类到达大气层之外,先到近地轨道,再到高轨道(地球同步轨道),然后到月地空间,之后到地外星球(包括月球、火星、小行星),再发展就是太阳系甚至更远。第三个目的,开发利用空间资源。空间资源丰富,例如,高位置资源,站得高看得远,过去做一张地图,要花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现在呢,一张地图很快就能做出来。达到这三项目的的工作,无论哪一项都离不开空间遥感技术。在减灾、救灾、城市规划、交通以及人的生活等方面都能感受到遥感技术的影响。在遥感技术中,光学遥感的使用是最成熟、最广泛、历史最悠久,而且可靠性高、分辨率高、清晰度好。所以光学遥感在空间技术中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光学遥感在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里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陈晓丽:您看着空间光学遥感事业一步步地发展,请您谈谈对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未来光学遥感发展的希望。

王希季:遥感,特别是光学遥感,现在的需求可以用“旺盛”两个字来形容。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现在的研制任务很重,新的需求还不断地提出。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在跟6711工程组合并之后,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国家光学遥感的主力军。主力军应该有能力、有条件引领全国的光学遥感的发展。现在社会对遥感的需求也特别旺盛,交通、城市、减灾救灾等方面都需要,甚至汽车也需要。新的需求还在不断地提出,如“智慧海洋”、“无人驾驶”等等,人类生活也离不开光学遥感技术,所以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的前途十分光明。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应该可以引导全国的光学遥感技术向更高、更新的层次发展。

陈晓丽:您担任过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的总工程师、所长。明年是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建所60周年,您对今天研究所的全体员工有哪些期望?

王希季:据我了解,目前,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有3大支柱产业,第一是光学遥感,第二是返回和着陆系统,第三是复合材料。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的条件和能力不能说是国际上最先进的,但也是在先进之列。前任岳涛所长曾经提出:不仅要满足现在的需求,需求牵引,还要牵引需求,研制出更新、更好的产品,引导用户。我相信,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有条件、有能力做好“需求牵引,牵引需求”的工作。希望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的同志成为一支能很好地满足用户需求的队伍,并且能够在创新驱动之下,引领全国,甚至以后更进一步,引领全球的光学遥感技术,前途十分光明。这跟现在的富民、强军、强国的大战略是一致的,没有哪个强国不掌握先进空间遥感技术的,不掌握这个前沿技术,就成不了强国。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的同志眼光要看得远一点。空间遥感必须与信息结合,与定位定时结合,这是自然而然的事。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已成为国家光学遥感的主力军,任重道远。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在国家的战略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希望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的同志不负国家的重托,在新时代做出新的成绩。

致谢 本次采访得到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秘书二处张秋梅处长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谨致谢意!

猜你喜欢

遥感技术光学研究所
山西大同大学“无人机遥感技术及应用”大同市重点实验室
睡眠研究所·Arch
滑轮组的装配
利用遥感技术解析地理试题的研究
现代遥感技术在地质找矿中的应用
光学常见考题逐个击破
睡眠研究所民宿
未来研究所
无人机遥感技术在地质环境灾害监测中的应用探讨
昆虫也会便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