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哈姆雷特》中成长主题的研究

2017-11-25张孟玲

唐山文学 2017年10期
关键词:哈姆雷特

张孟玲

《哈姆雷特》中成长主题的研究

张孟玲

当谈论起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时,评论家大多集中在戏剧的延宕性和主人公的犹豫性格上,然而本文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发现,尽管哈姆雷特在面对重重磨难和痛苦时有所犹豫和徘徊,却历经了成长的过程。他完成了从一个纯洁的,不经世事的王子到一个成熟的,决绝的,有包容心的英雄的转变。

在莎士比亚灿若群星的戏剧中,《哈姆雷特》无疑是最负盛名,也是批评家最热衷的一部。尤其是戏剧情节的延宕性,评论家更是众说纷纭。他有足够多的机会去复仇,但他却延迟了,这也是导致悲剧发生的缘由之一。有些评论家把这归因于主人公性格的致命弱点;另外一些却认为这是因为哈姆雷特本身是一个人文主义者,他宁愿选择理性的判断而不是盲目的行动。

本文的作者认为,哈姆雷特在复仇的过程中确实存在犹豫和延迟,并且导致了最终的悲剧结果。但他本人也是他自己所处的时代和环境的受害者,在这方面我们应当同情他。凭借他单独一人的力量无法击退强大的,肆意横行的恶势力,无法做到拨乱反正。但是他却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承担责任,筹划复仇方案,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收获了成长。

一、无忧无虑的王子:乐观的人文主义者

(一)人文主义者的典范

在戏剧的开端,哈姆雷特以一个几乎完美的人,一个人文主义典范的形象出现,我们可以从莪菲莉亚对他的赞美中窥到一斑:“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注目的中心……”(第三幕,第一场)

(二)家庭,友谊,爱情的护道者

哈姆雷特一开始像童话中王子一样过得无忧无虑。他在父母的双翼护佑之下快乐地生活着。像其他年轻人一样,他喜欢青春的欢乐时光,对莪菲莉亚表达着他纯真激情的爱意。

他对所有的人一视同仁。他把霍拉旭,一个城墙的普通的士兵视为知己好友,并且对他十分尊重和信任。他称来宫殿里表演的演员们为表演大师和朋友,甚至和他们一起探讨如何上演一部真正的戏剧。

(三)推崇人的力量的人文主义者

他信奉人的力量,对人类有着积极的观点:“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第二幕,第二场)

二、惨遭变故的遗孤:猝不及防的无助者

(一)厄运不断降临

然而厄运的到来让他措手不及。首先是他的父王被他的叔叔毒死,母后被这个篡权者蒙骗成婚;然后是他受到了新国王派来的奸细的监视,而这两个人以前都是他的同窗好友;再次一击是他心爱的女朋友莪菲莉亚也被国王作为工具过来探测他是否真的变疯了。一度为他提供精神力量,爱的源泉的家庭,友谊,爱情顷刻间都化为谎言和陷阱,让单纯的王子难以承受。

(二)严峻的环境

单纯的,涉世未深的王子面对的敌人却是狡猾阴险,老练毒辣的克劳狄斯。篡权的国王先是表现得像个父亲一样慈爱,承诺要像对待亲儿子一样对待王子,但是他却没有给王子任何实权。当他发现自己的这一套对哈姆雷特不起任何效果,就派细作去监视王子,正如上文所说,首先是哈姆雷特两位同窗好友,再是大臣,后面还有莪菲利亚,最后甚至还有王子的亲生母亲。当哈姆雷特识破了这一奸计,并误杀了大臣波洛尼厄斯之后,篡权的国王不得不编造了一个理由将王子发配国外并授意随从将他在半途杀害以绝后患。

但是哈姆雷特这边却是孤身奋斗,他拥有的,只有一个可靠的朋友霍拉旭,而后者却只是一个权位低微,势力弱小的士兵。“丹麦就是一座监狱。” (第二幕,第二场) 他写道,在那里他四处受敌,每个人都虎视眈眈地要将他置于死地。

(三)经验不足的战士:极端的愤世嫉俗者

在经历了一系列变故之后,哈姆雷特对他曾经热烈追求的对象,莪菲利亚,变得冷酷和讽刺。他也不理解为什么自己的母亲,一个最优雅,最忠贞,最值得尊重的王后,能变节得如此之快,在他父王死后仅仅一个月就迅速褪去了悲伤,进入了另一个男人的怀抱。于是他开始对所有的女性持怀疑和批判的态度。“弱者,你的名字是女人!”他用最辛辣甚至是恶毒的语言来诘问自己的母亲。然而我们读者却清晰地看到这实际上对他的母亲来说是不公平的。因为她本身,也是整个悲剧的受害者。人类之于他来说,也不再是令人尊重的、上帝伟大的杰作。他开始变得极端,怀疑所有的人类。但其实我们知道,尽管他身陷险境,四面楚歌,他身旁有些朋友是一直关心他的,但愤怒的他已无余力去察觉这些温暖。在痛苦和折磨的重压之下,他变得消极和脆弱,甚至想到以自杀来了结一生。“去死,去睡就结束了,如果睡眠能结束我们心灵的创伤和肉体所承受的千百种痛苦,那真是生存求之不得的天大的好事。去死,去睡”(第三幕第一场)

三、成熟的英雄:重压之后的涅槃者

(一)谨慎行事,装疯卖傻

然而哈姆雷特并没有抱怨多久,便逐渐意识到在如此严苛的环境下,他应当更加谨言慎行,不应再像以前那样畅所欲言,随心所欲。当他跟父王的鬼魂交谈并且得知真相后,便要求士兵严守秘密,甚至让他们发誓为证。他还不断地警告自己:“冷静,我的心啊,因为我必须控制我的舌”(第一幕,第二场)。他成功做到了。当他的两个同窗好友过来监视他,却发现从他身上得不到任何蛛丝马迹。为了更加有效地韬光养晦,他决定装疯,这样才能避开一双又一双监视的眼睛。

(二)谨慎计划,小心行动

接受过大学教育的哈姆雷特知道,不能单凭鬼魂的一面之词就给克劳狄斯定罪,他需要足够的事实证据。他不能杀害一个无辜的人,当然也不能放过一个有罪的人,于是他需要当着克劳狄斯的面验证鬼魂的话。他想到了上演一出戏。在演出之前,他跟演员们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从故事的情节到演员的表情和动作,确保演出符合他的预期。在这个过程中,还提前安排霍拉旭暗中观察克劳狄斯的反应。

四、思考生死,冥想人生

(一)冥想生死

世事的变故让哈姆雷特不仅变谨慎深沉,而且开始探索人类的终极话题:生与死。我们不得不承认,对于哈姆雷特来说,困难的不是去和强敌做斗争,而是面对并克服自己的缺陷,成为一个真正的勇士。他在生死边缘徘徊,想着结束自己的生命来了结这痛苦的负担,最后却发现“生存与毁灭”是每一代人亘古不变的课题。在透彻的思考之后,他决定不再抱怨,勇敢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二)静观人生

当他在一个教堂的墓地看到两个掘墓人像扔木头一样抛着死人的头骨和肢体碎片时,他感觉到震惊甚至痛心。哈姆雷特意识到,人类不管生前是体面还是卑微,富裕或贫困,不管他们生前占据什么职位,死后都是平等的,都不过是一堆腐朽的骨头而已。那仅有一次的人生,要么勇敢地向死而生,为荣誉而战,辉煌地死亡;要么委曲求全,懦弱地死去。

(三)反察自己

哈姆雷特从来没有停止过自我反思,他愤怒自己为什么让机会一次一次从手边溜走,而没有采取任何措施。通过反思他发现正是自己深思的习惯导致他不能立即行动,错失了行动的良机。当他听到跟他一样年轻的福丁布拉斯率两万之众奔赴一片不毛之地时,被他的英勇和决绝所感动。他分析自己是那种太耽于思考而缺乏果断行动力的人。所以最后决定应当不惜一切代价去维护自己的荣誉,哪怕是自己的生命。从此我们的王子不再犹豫,成熟的决绝的王子正在慢慢站立起来。

五、成熟的王子归来

经历了一番深思和自我剖析,哈姆雷特变得成熟了。当他归来时,他不再是那个犹豫的、涉世未深的、感情用事的孩子,他已经在误解面前学会了宽容,在变故面前学会了沉稳,在混乱面前保持决绝。

(一)善待误解自己的人

王子的宽容来源于他对人类深深的同情。这种转变不仅反映在对莪菲利亚死亡的同情和懊悔上,还体现在他对前来复仇的雷欧提斯的宽容上。当他看到尘土落在美丽的莪菲利亚身上时,之前对她以及所有女性的偏见和冷酷瞬间化为乌有,剩下的唯有满腔的痛苦和懊悔。和雷欧提斯决斗之后,他甚至向他道歉。当雷欧提斯告诉他国王克劳狄斯在剑上下了毒想谋害他时,他原谅了他,展示了一个宽容的英雄应有的风度。

(二)严惩凶手及其帮凶

哈姆雷特的果断决绝充分体现在最后一幕他快刀斩乱麻,适时击毙真凶克劳狄斯的时刻。真相大白时,所有人陷入一片混乱,他却保持着超常的镇静,指挥有度。当他将锋利的宝剑刺入篡权者的身体上时,自己也身负毒药、时间不多,他还是将身后事有条不紊安排下去。一个正直的英雄终于结束了他长期卓绝痛苦的斗争,完成了涅槃。

结论:面对接连不断的厄运,虎视眈眈的强敌,忍受着巨大压力的哈姆雷特,可能刚开始变得消极和愤世嫉俗,但他很快恢复了镇定,佯装疯狂躲过监视,制定精密的计划以谋大局最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更重要的是他在此过程中不断学习他人,反思自己,参悟人生及生死,完成了一个从单纯、涉世未深的王子到一个成熟、宽容、果断的勇士的转变。这样看来,他前期的犹豫和徘徊是必要的,是涅槃前的准备,是新生前的必需。

张孟玲(1988.5-),女,汉族,山东菏泽人,硕士研究生,职称:助教,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西安欧亚学院 710065

猜你喜欢

哈姆雷特
藏汉双语版话剧《哈姆雷特》亮相首都剧场
有限的空间创造无限的可能——评上戏西藏班《哈姆雷特》
Different Thoughts on Performing Hamlet 对表演《哈姆雷特》的不同看法
The Experience of Acting Hamlet 表演哈姆雷特的经历
从二元对立的角度看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延宕问题再思考
凋零的爱情之花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论《哈姆雷特》中良心的分量
论莎剧复译对本土自然语言资源的吸收——以王宏印汉译《哈姆雷特》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