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余华小说中不容亵渎的人性
——《在细雨中呼喊》与余华的小说风格

2017-11-25

小品文选刊 2017年14期
关键词:黑色幽默余华人性

陈 曦 杨 烨

(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 浙江 金华 321000)



浅谈余华小说中不容亵渎的人性
——《在细雨中呼喊》与余华的小说风格

陈 曦 杨 烨

(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 浙江 金华 321000)

苦难与救赎是余华在九十年代所著的小说中主要表现的主题。人性本恶是小说中无法回避的现实。而余华也恰恰在笔下的那个充满暴力与死亡的年代里,以冷峻的笔调书写人性的罪恶和不时流露出的人性的光辉。人性,看似简单却又无比沉重的两个字,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余华;人性;苦难与罪恶

作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余华在当代文学史上的造诣之深,无法用寥寥数语说明的。如果非要用语言评价他的作品的话,简洁地说,余华的作品充满着无尽的震撼,每一个人物仿佛都伸手可及,是真正有血有肉的存在。除了《活着》这部最经典的悲剧,《在细雨中呼喊》中的人物所展现的则是我最想探究的人性。不同于余华之前的作品,这部小说是他写作风格上的转折点。在这部小说中他开始回归现实主义,冷漠的笔触下也时不时透露出生活的温情,也反衬出了人性恶表面下更深刻的复杂性。

1 从“性恶论”探讨余华小说中的人性

荀子曾说:“人之生也固小人。”人的本性并不是善良的。所谓仁义皆是在成长中习得。由此也自然迁移到环境对人的影响的重要性。在余华的小说世界里,那是一个近乎真实的萧条动荡的且只处于新中国起步阶段的迷茫时代。而小说题材所选取的主人公大都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卑微甚至愚昧的农民阶级,他们很少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一生也许都在苟且偷生。生活越是艰苦,苦难越会接踵而来,人性在苦难中不自觉地达到了两种极端:彻底的善与恶。然而,高尚的善毕竟是极个别现象,那不断蔓延的人性的恶在这个世界嚣张呐喊。余华笔下的各个人物很少不是被生活冷酷对待的,他们甘愿承受残酷的现实,不知不觉以冷漠的嘴脸面对身边的人与事,甚至成了罪恶的帮凶。这些不起眼的小人物,都是人性恶的不可或缺的深刻载体。

2 从主要人物中窥见人性

这部小说是以童年的主人公孙光林作为自叙视角,讲述了中国二十世纪中期发生的冗长的故事。同时余华采取了打乱重组的记忆形式,使得这七年所发生的事交替穿插地回忆。同时又从几条支线上发展了祖辈父辈的故事,加深了这部小说所需要的展现的主题。看似混乱,却符合了主人公童年时期的自叙口吻,也是当时先锋文学所推崇的创新式的创作手法。

小说里出现的所有人物的一生,从一出生开始几乎就是悲剧。从祖父孙有元说起,生于动荡的年代,原本家世尚可的生活却因为接踵而来的意外而穷困。明面上娶了一个大户人家的小姐,可没多少人知道这个小姐的人生也并不光彩,妻子性格上的缺陷与阴暗也没能让他在家庭中得到应有的尊重,反而逐渐改变了他的个性。祖父老了之后更是晚景凄凉,摔伤了腰不仅得不到应有的赡养,反而受到了亲生儿子无止境的虐待与唾弃,死前最大的愿望也只是得到一口棺材,有所收容便满足了。

父亲孙广才作为人性恶的典型代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毫不避讳地说,孙广才完全没有做父亲该有的品质。他不顾孝道随意打骂自己的亲生父亲,对自己的孩子也没有应有的关爱,甚至毁了孩子的前途。在那个禁欲的时代,他下作到公然与寡妇纠缠不清,不顾对家庭的责任更不顾世人的耻笑。他的所作所为,让童年的孙光林提前认识到了成人世界的阴暗面,开始在恐惧中长大。

作为和主人公同一辈分的兄弟和同学,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悲剧。因为贫穷,孙光林在六岁时被亲生父亲送走,在一个陌生的家庭中感受人生的酸甜苦辣;哥哥孙光平的人生被父亲频频干涉,生活的绝望让他逐渐丧失理想,甘愿接受命运的安排;弟弟孙光明年幼下水救人却早早因溺水而夭折,也许是死亡让他提早解脱,不再接触世界的灰暗。可他的死亡却沦为“英雄父亲”的炫耀资本,不得安宁。至于朋友们也在命运的规划下一步步走向悲剧。

暂且不论成人世界苦难的悲凉,儿童在那个年代里大多没有受到适当的良好教育,他们在成人的模范作用下习得幼稚的世故。儿童本来应该是社会中纯净的存在,可他们却过早体会到了人性恶的存在,不自觉地学习了这些恶甚至在平时生活中实践。这是多么悲哀的社会现状。人性恶是社会中是无法避免的,只有孙光林在现实的重压下守住了自己的本心,试着在回忆中寻找过去仅存不多的温暖来安慰现实所承受的伤痛。何其讽刺。

3 黑色幽默的审美精神

黑色幽默产生于美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特定的历史时期,作为新兴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它对余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黑色幽默的审美角度去审视其中,发现了不少令人印象深刻的情节。在那个特殊的新中国建设初期,主人公的周围充斥着无边的恐惧与绝望,似乎只有死亡才是真正的解脱。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王立强和同事妻子通奸的情节。他们的奸情在遭到当时的“道德卫士”刻意揭发之后立刻受到单位以及上级的处罚,只是因为在当时敏感的政治环境下,错误显得格外严重。后来王立强不复之前的理智形象,似乎感受到了现实的绝望,竟然做出了偷炸弹炸举报者的疯狂举动。然而这个女人没被炸死,反而炸死了两个无辜的孩子。当那个女人在医院醒来时,从发现自己孩子死去的悲痛到半年后发现自己又怀了双胞胎的惊喜中,居然说出:“炸死了两个,我再生两个。”这般自得的神情和充满反讽的话语让人为之一颤,是什么能让一个母亲在失去亲生骨肉后说出这般冷酷的话?悲剧好像是在话语中被消解了,可心口还是一阵悲凉。这种既自嘲又荒诞的诙谐语气正是黑色幽默的体现。那个时代狰狞着血盆大口,把这些可悲的人们毫不留情的吞下深渊。

4 当虚构走入真实

一个真正好的作家,小说中的人物也成了自己的老朋友一般。余华曾评价这部作品给他的感受: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的容颜并没有消褪,反而在日积月累里更加清晰,同时也更加真实可信。甚至他忍不住会怀疑自己的真正的现实是否正在被虚构。在这个充满苦难的世界里,在一个儿童目光的注视下,属于时代的人性特征交织碰撞。时间的碎片不断被拼凑起来,记忆深处的幸福与辛酸也在隐约闪现。

[1] 余华.《在细雨中呼喊》.[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

[2] 余华.《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

[3] 苏晖.《黑色幽默与美国小说的幽默传统》[M]北京:中国科学社会出版社,2013

陈曦(1997.10-),浙江台州人,汉语言专业。杨烨(1998.11-),浙江杭州人,汉语言专业。

I206.7

A

1672-5832(2017)07-0009-01

猜你喜欢

黑色幽默余华人性
一颗假糖的温暖
一颗假糖的温暖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人性的偏见地图
黑色幽默
婚姻的尽头,藏着人性的底色
黑色幽默
读与写(节选)
An Analysis of Black Humor in the Movie The Simps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