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动探析

2017-11-25

长江丛刊 2017年26期
关键词:中国化现代化马克思主义

胡 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动探析

胡 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动是时代必然,是历史发展轨迹中不可更改的重要痕迹。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和博大性决定了中国要坚定不移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其开放性以及同化力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注定是不可分割的,是发展中的中国实践的需要,更是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化转型和过渡的迫切需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传统文化 互动

洋务运动以来,近代中国不断“师夷长技”,企图从国外的先进理念中总结经验用到中国的发展和复兴上来,经过近百年的探索,伟大的先驱终于找到了适应中国国情和历史发展轨迹的思想,那就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取得了成功,得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转变,照搬照抄的西方思想不适用于中国革命实践,只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完美融合让中国找到了一条最便捷最适合的道路,当代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互动形成了一股新的中国文化的浪潮。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互动的关系处理

近百年的探索和无数先驱的经验告诉我们,在中国仅仅依靠中国传统文化是做不到中国的伟大复兴的,是难以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的,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挽救中国的劣势,才能使颓败的中国重新走上繁荣富强[1]。但是中国长达百年的封建统治早已让中国传统文化根深蒂固,在中国现实的国情下,抛弃中国传统文化照搬马克思主义也是行不通的,同样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如何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成为了首要思考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的运用应该做到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论是吸收马克思主义理论还是继承中国传统文化都要做到扬长避短。发掘传统文化的精华,以科学的态度辩证的继承,抛弃一些陈旧封建的思想,批判和反思过时理论;吸取马克思主义中适应

中国的理论知识,切实的运用到中国革命中来,立足于实践,发扬强大的生命力与我国国情结合,在时代发展中找准位置,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统一。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互动的前提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适应了中国革命的实践

残酷的历史实践告诉我们,任何国外的理论经验和全部的马克思主义都不适用于中国的国情,要想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行得通必须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能够在中国这片土壤扎根,其前提是适应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民众思想,引导了中国革命取得了重大胜利,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国外条文本土化的过渡,中国的革命道路必须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找到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唯有克服我国党内的教条主义和全盘俄化的错误倾向才能指引我国取得革命的成功。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扎根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有机会促使我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促进我国坚定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

(二)中国传统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天然文化土壤

中国传承千年的儒家学说孔孟之道可以说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奠定了文化基础,有证可考,马克思辩证法概念受到了先秦儒道之说的大家思想的影响,儒道两家的思想都源于《周易》,这是最早的辩证法的源头。而后来出现的程朱理学融汇了“儒释道”三家思想成为大成,其“理”的研究和儒家的“共相”有着异曲同工之妙[2]。马克思的辩证思想是受到德国古典学家布莱尼的影响,而布莱尼又直接吸收了中国的儒家元素,发展成为哲学理论,可见,中国的传统思想对马克思的辩证法形成不可谓没有一点影响。

正是这样基于人性文明的出发点,致使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没有任何一家思想能够脱离人群而生成发展,马克思主义没有摒弃传承了几千年的资产阶级宝贵成就,而是吸收了这些经验,融合几千年的思想文化发展一切有价值的思想。马克思的理念形成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帮扶,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同样离不开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的厚重历史文明。这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宝贵资源,而当代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这片土地的运用实际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互动形成的主流文化。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动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促进中国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文化杂交和文化大同的现象纷纷出现,而现代化是所有民族所有国家都在追求的现代文明新标志。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现代化,只有实现民族现代化才能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现代文明也成为衡量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已经跟不上发展步伐,必须借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来实现社会发展与现代化相适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不表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中国化就是中国本土文化的一种现代化,这是一种错误的主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不能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所取代,它只是起到了一定的助推作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能够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的现代化。此外,还有一种主张认为现代化就是将中国传统文化全盘西化,认为现代化是欧美国家发起的,就片面的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带领中国走西方道路,接手西方的治国理念,形成西方现代思想。其实不然,照搬西方理论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只有看到中国的基本国情,立足于实践,切实的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运用到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转变中,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作用。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传统文化转型中避免了重大历史错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中避免了走向复古和全盘西化的历史错误。在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转变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种声音,其中一种认为,中国文化现代化就是中国文化复古论。中国文化复古论,过度的宣扬了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中的作用,虽然肯定了传统儒家道教思想对中国进步思想的重大历史作用,但是忽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潜在价值,没有看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价值[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推动中国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发货了不可取代的作用。

(三)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回顾历史不难发现,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多次重大的历史事件成败都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息息相关。在我国崎岖的发展历程中,我们所遇到的挫折都来自于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应用,照搬国外条文放在中国实践中,只会加大问题,起不到解决的作用。但是那些取得的成绩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土化运用,毛泽东思想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规避了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也摒弃了传统文化的糟粕,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赋予了中国特性,带有了大众喜闻乐见的中国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群众观点和人民利益观。科学发展观的扬弃升华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发展中进步,在相互碰撞下交流、融合。使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完美的结合,形成适用于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为中国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互动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必要途径,在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同时要正确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走向,相互作用,不断的解决时代发展难题,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广阔空间。

[1]罗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动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

[2]唐芳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与提升[D].开封:河南大学,2014.

[3]张丽,马春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互动融合[J].人才资源开发,2016(10):4.

西北政法大学)

胡炜(1981-),男,甘肃礼县人,研究生,工程师,研究方向:经济、马克思主义哲学。

猜你喜欢

中国化现代化马克思主义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发达国家审计发展及其对中国审计治理现代化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