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卑微者”的死之抗拒
——从《卑微者的不朽方式》谈起

2017-11-25李清杭

长江丛刊 2017年23期
关键词:移情阿Q本能

李清杭

“卑微者”的死之抗拒
——从《卑微者的不朽方式》谈起

李清杭

《卑微者的不朽方式》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和《死亡否认》为理论框架,深入剖析了阿Q的“不死”方式。本文将在此基础上继续探讨“卑微者们”在死亡恐惧下的挣扎、妥协的心理状态。

卑微者 死亡否认 不朽

《卑微者的不朽方式》一文围绕着“自恋”与“英雄主义”等概念而展开,对“卑微者”的特型——阿Q的人物形象进行剖析,试图从“人类对于死亡的抗拒”这一原初的本能出发,探寻阿Q,乃至于全人类追求“不朽”,即“不死”的方式。鲁迅在《阿Q正传》的开篇便谈及:“从来不朽之笔,须传不朽之人”,可见“不朽”的光环无疑是人类终其一生所追求的福祉。

回溯《阿Q正传》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使人联想到高晓声短篇小说《陈奂生上城》中的主人公陈奂生,他的形象与阿Q存在某种同构性。陈奂生是一个贫穷的中年农民,常年负债累累。在火车站里卖油绳的他阴差阳错地受到村里吴书记的照顾,住了五元钱一晚的招待所。尔后吃惊又懊恼,转头却肆意“享受”房间里的一切。虽然很心疼血汗钱,但想到今后自己口中有了村里人无法企及的谈资,“总算有点自豪的东西可以讲讲了”,于是“精神陡增,顿时高大了许多”。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陈奂生式的满足和阿Q似乎有着血肉上的联系,他们都试图“以虚幻的方式处理自己和现实之间的关系”,企图抓取世界的片段,选择性地把自己愿意看到、愿意相信的部分呈现在自己面前,运用相类似的“精神胜利法”以达到自身臆想世界里的圆满。

纵观这篇批评文章,作者首先从人生存中的基本问题——肉体问题着手讨论,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印证了“人的无意识中压根不存在死亡,因而也从不接受死亡”,对永生的冲动是人类的本能与动机。齐尔伯格也指出:“死亡恐惧其实是自保本能的情感表现,其功能在于提供持续的驱力,维系生命,应对威胁生命的危险。”无论是阿Q还是陈奂生,先撇除出身、学识、权钱这些附加的因素,死亡恐惧本身就植根于每个人的灵魂深处,更何况是如他们这般出身卑贱、在各方面都毫无话语权的“卑微者”。他们甚至还折射出某些儿童心理状态的影子。根据精神分析研究,儿童内心世界存在两个特性:“因果关系极度混淆”和“对自身处境极度缺乏现实的认识”。正如阿Q习惯用“精神胜利法”来“化解”现实生活中作为一个受唾弃的卑微者的尴尬,以挽回一点点在自我世界中被幻化起来的“自尊”。当被众人嘲笑头皮上的癞疮疤时,阿Q自以为报复性地嚷道:“你还不配……”,为自己在现实世界中所受的屈辱戴上一顶冠冕堂皇的帽子,最终落下吃拳头的下场后,还能“心满意足”地想道“我总算被儿子打了”,彻底地沦陷在自己构造的虚幻世界中。这些都是阿Q在自我与现实之间拉扯时故用的伎俩,不管是“自轻自贱”还是自欺欺人,都投射出儿童内心世界的影子,陷入了“部分化的世界”的怪圈。也就是说,“阿Q们”的思想和行为表现出来的都是直接的、不受压抑的对死亡的恐惧与反抗,从而消解掉真实困境甚至是对于死亡的恐惧。

在可怖的死亡恐惧的笼罩之下,人类会本能地希望在他者的身上找到可以稀释恐惧的力量,进而以此为支柱继续在创造不朽的道路上匍匐前行。阿Q不但终日为生计所辗转,本身还是一个充当着人们茶余饭后调侃、侮辱的“小丑”。因此,他必须为自己寻求一个富有力量的对象进行移情,从他者身上获取能造就不朽的素材。尽管有着阶级对立的敏感,但他依旧自称与赵太爷是本家;在他嘴边嚷嚷的口头禅:“我们先前——比你阔得多啦!”,这些都是他对死之恐惧的移情。通过对赵太爷力量的依附转化为自己的美好幻想,从中汲取引以为傲的“优越感”。弗洛伊德认为,“移情是人类精神的普遍现象”,而“移情在本质上意味着恐惧的驯化”。阿Q和陈奂生,延伸到我们每一个人,其实都是神经症患者,透过“移情”对现实进行认为的改造和扭曲,使其朝着自己的愿景发展,以此驯服内心对死亡的恐惧。

但是,在他们与真正的死神交锋时,就算是“移情”和“精神胜利法”似乎在此时也生出绝望之感。被架上车前往法场的阿Q一开始还表现出“大义凛然”、目空一切的“气魄”,拥有着智者般的从容和淡定。我们讶异于卑微者阿Q在死神面前超然的态度,殊不知在这种情况下,实际上是“人突然跌入了这种无限制的自大狂,超越了所有的限制,或者像真正无价值的罪人一样陷身蛆虫式的生活”而已。阿Q面对这生死之“死”依然乐此不疲地用“精神胜利法”进行自己我心理安慰,他总能把自己的形象在自我感觉良好的乌托邦里高大起来,以种种办法为自己解脱。“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这是阿Q在死亡面前自我的抗争,又是其超我对死亡的蔑视。直到他投向吴妈的目光遭到漠视,取而代之的是被众人洞若观火的眼光湮没时,阿Q的本我步入彻底的绝望,他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死亡的压迫,心理防线已溃不成军。面对由“可控”的死亡到“抵消不掉”的死亡的质的改变,卑微者们,乃至每一个普通人对“不朽”的追求都可能瞬间幻灭,此时才终于看破了:“不朽”只是幻觉,死亡才是真实。

[1]张宁.卑微者的不朽方式[J].文史哲,2000(1).

[2]厄内斯特·贝克.死亡否认[M].林和生,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3]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4]高晓声.陈奂生上城记[J].人民文学,1980(2).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

李清杭(1993-),女,在读研究生,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研究方向:影视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移情阿Q本能
未来事务的色彩
本能的表达与独特的个性
逆本能
逆本能
阿Q和老A
吉米问答秀
移情于物,借物遣怀(外一则)
沈鹏《读鲁迅〈阿Q正传〉(四首选二)》
阿Q故事新编
心理咨询中如何识别和应对反移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