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阳”与“襄阳”考
——也谈诸葛亮躬耕地论争问题

2017-11-25甄红勇

长江丛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论争诸葛南阳

甄红勇

“南阳”与“襄阳”考
——也谈诸葛亮躬耕地论争问题

甄红勇

诸葛亮的躬耕地在我国历史学界的争论已久,一般是围绕“南阳”以及“襄阳”这两个地点来进行争论。关于诸葛亮躬耕地的争论起始于在陈寿所写的《三国志》中所转载的关于诸葛亮“躬耕于南阳”的说法,而在习凿齿所写的《汉晋春秋》中却写到诸葛亮的“故宅”在襄阳的隆中地带,因此引发了历史学者的相关争论,两个观点的学者都从历史材料中寻找各自论证材料来证明自身观点的正确性,因此到目前为止关于诸葛亮躬耕地的论争问题还被不断的讨论。

躬耕地论争 诸葛亮 “南阳”与“襄阳”

一、前言

历史上关于诸葛亮躬耕之地的论争确切的史料记载主要有三处,一处是《出师表》中诸葛亮的自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里所指的南阳在东汉时期以及三国时期经过史料考证之后可以确定所指的地点为宛城,而宛城所在的地点是南阳郡所管辖的地区;第二处是在陈寿所写的《三国志》中描述到“亮躬耕陇亩”,这里的陇亩经过史料考证也表明所处的地点是南阳;而第三处记载则是在《诸葛亮集.文集.黄陵庙记》中,描述到“仆躬耕南阳之亩,遂蒙刘氏顾草庐”,这里的“南阳之亩”所指的地方就是南阳卧龙岗的躬耕田[1]。根据相关的史料记载本来关于诸葛亮的躬耕地并没有什么争议,但是襄阳的隆中相传为诸葛亮在少年时期曾经居住过的地方,部分史学家认同隆中属于襄阳,但是却和诸葛亮的“躬耕南阳”是不同的含义[2]。

二、关于诸葛亮躬耕地的论争

在南阳和襄阳都有关于对诸葛亮的祭拜,并且由来已久,但是在关于诸葛亮躬耕地的论争方面,主要的论争是发生在咸丰年间以及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

(一)在清朝中末叶关于诸葛亮躬耕地的论争

在以往的历史中关于诸葛亮躬耕地的论争一直持续不断,但是关于诸葛亮躬耕地的论争是在这个时期真正的拉开序幕的。在道光年间南阳有一任知府名叫顾嘉衡,他先后共担任了五任南阳知府,时间长达20余年。在担任知府期间,顾嘉衡勤于政事并深得民心,在担任知府时最令顾嘉衡头疼的事情不是如何做一个清官,而是要对诸葛亮的躬耕之地做出相关的抉择。诸葛亮是当地人民崇拜的人物,在躬耕之地的决定上对当地民心会有很大的影响。而顾嘉衡的出生地在湖北,但是在南阳任官,因此在处理这件事情上他耍了一个小聪明,并且采取了比较折衷的态度写了一个对子,对子的内容为“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在这个对子当中,顾嘉衡虽然没有对诸葛亮的躬耕之地进行明确的归属,但是却是用官方的身份将这一存在争论的问题进行了认可,这为将来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带来正式的开端。

(二)当代关于诸葛亮躬耕之地的相关论争

在当代关于诸葛亮躬耕之地的相关论争讨论得最激烈的时期是在我国进行改革开放之后。

(1)在1998年至1990年之间。我国在1987年的时候邮电部门决定发行关于《三国演义》的纪念邮票,其中就有一枚邮票是以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为背景,在这枚邮票的设计当中涉及到了诸葛亮躬耕之地的问题,关于该问题的论争在学术界中由此展开。在1988年,“襄阳派”的有关学者要求关于三顾茅庐的邮票的发行仪式要在襄樊进行,而《集邮》这本杂志在89年则发表了一篇关于三顾茅庐发生在襄阳隆中的文章,同年襄樊的相关部门则以文件报告的形式,向中央部门申请关于三顾茅庐邮票的发行仪式在襄樊举行的请求。而“南阳派”的相关人员也为正确邮票的发行仪式做出了相关的行动,相关的政府部门以书面文件的形式向中央部门申请关于三国演义邮票在南阳举行发布仪式,并提出诸葛亮的躬耕之地在南阳而并不在襄阳。而《集邮》杂志在同年的10月份发表了一篇名为《三顾茅庐不发生在襄阳隆中的文章》。为了争取关于三顾茅庐邮票发行仪式的举办地,关于诸葛亮躬耕之地的论争越来越激烈。但是在这次的论争当中并没有得出明确的结论,而相关的发行仪式则在南阳和襄阳同时举行。

(2)在2008年至2010年之间。在2008年,央视的一档栏目名为“朝闻天下”使用的广告用语为“诸葛躬耕地,山水襄樊城”。但是这句广告语激起了支持躬耕之地在南阳学者们的强烈反对,而节目组则迫于各方面的压力,则将相关的广告语改变为“诸葛故居地,山水襄樊城”。在2010年,引发关于诸葛亮躬耕之地在南阳还是在襄阳的论争是因为一部名为《三国》的影视作品,在其中的第32集中有相关的台词说道“诸葛字孔明住在襄阳城外三十里”,这无疑是确切的说诸葛的躬耕之地在襄阳。在之前的争论之中,只是限于学术和媒体的范围之内,但这次却在电视荧屏说躬耕之地在襄阳,这引起了坚持躬耕之地在南阳的学者们的不满。

三、结语

关于诸葛亮躬耕之地在南阳还是襄阳的论争至今还未能有确切的定义,这其中的影响因素历史深远,在论争的过程中诸葛亮的各项事迹以及他的生平被更广泛的了解,而关于该问题的论争也会继续进行。

[1]高二旺.诸葛亮躬耕地论考[J].中州学刊,2011,02(11):194~196.

[2]陈奕玲.2011年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综述[J].中国史研究动态,2012,05(20):3~14.

(作者单位:河南省南阳市博物馆)

猜你喜欢

论争诸葛南阳
Design of Creative Incentive Contract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Chain from Dual Perspective
荒野与文明——20世纪美国筑坝论争的历史考察
《论风格》文本系谱与论争
诸葛羽扇
诸葛恪:人萌嘴甜“小机灵”
南阳:高质量开展人大工作评议
中学新诗教材的一场论争及其意义
刘涛《音调未定的儒家——2004年以来关于孔子的论争·序》
南阳人大“四有”监督的实践与探索
《南阳解放纪念碑》失误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