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王维诗歌中的“和”

2017-11-25晏红莲

长江丛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王维诗人诗歌

晏红莲

试析王维诗歌中的“和”

晏红莲

王维写诗善于营造“和”的意境,诗歌意象的“和”美体现在情与景和,色与声和,动与静和,能带给读者以视觉和听觉的审美享受。王维诗歌的“和”之美源于中国艺术哲学尚和的历史传统,追求和谐的时代精神,与诗人自身独特的人生经历。

王维 诗 和

王维传世的诗作有四百余首,山水、田园、送别、边塞、思亲、咏史、闺怨等各个方面题材都有涉及。他尤其擅长写静景,将景与情融为一体,描绘出“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空灵澄澈或“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阔超迈。而这些画风全然不同的意象,给读诗者留下的都是一种安静、和美的审美体验。王维诗歌中的“和”,就是这些全然不同的情与景、声与色、动与静和谐搭配形成的浑然一体、和谐静谧的审美境界。

一、王维诗歌中的“和”

王维在诗歌写作过程中非常注重描绘出一幅“和”的画面,情与景和,色与声和,动与静和是其诗和之美的具体表现。

(一)情与景和

情景相和是诗歌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的法则,在王维诗歌中亦有普遍的体现。诗人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将自身完全融入周边的环境、自然的景物,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统一,创作出物我相融浑然一体和谐静谧的诗歌。比如《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晚年的诗人半官半隐,已然“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雄心壮志只能托付琴弦,故深夜独坐幽深的竹里馆,弹琴长啸以抒怀,明月却似能明白“我”的琴声与长啸,特来相照,我亦因来相照的明月更有雅兴。“明月”的照耀下,“深林”间独坐抚琴的诗人已然合为一体,构成一幅澄澈清亮、幽美的和谐的画面,表达诗人宁静淡泊、去尘绝俗的思想。同出自《辋川集》的《辛夷坞》与此相类:“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如芙蓉花一样高标傲世的辛夷花,在寂静无人的涧户里,自顾自地热烈的开放与凋谢。整首诗给人一种空寂落寞的感觉,但是细想下诗人描述出的画面:灿烂的花儿在春山里肆意的开放与零落,本就是一种自然的、和谐的美丽,空寂中的生命亦显得更加生机盎然。类似的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都是描写一种空灵精美的“和”。

除了描绘这种精致小巧的情景交融的“和”,王维也有不少诗作描绘大气恢宏的“和”。如《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归雁南飞的春天,诗人奉命乘车出塞,恰见浩渺壮阔的大漠落日,感慨万千。大雁南归之时,“我”却奉命出塞,孤独的“我”单车行走在烟波浩渺的大漠里,正好瞥见一缕挺拔的孤烟直直的冲入云霄,远处天地交接的长河边上一轮温暖的圆日正好落山,这壮阔、瑰丽的美震撼了“我”,“我”亦为之振奋,很快到达萧关。博大浩渺的自然里,人本身显得微不足道,只有顺应自然,理解自然,与自然讲和,发现并懂得自然的美,生活才会丰富和美好,所以作者摈弃被排挤的不快,热情的融入自然,道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样的千古绝唱。人与自然互为背景和谐共生。王维亦有不少诗句描绘这种壮阔的和美,比如“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远树带行客,孤村当落晖”、“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等。

(二)声色相和

如前所述,王维是著名诗人的同时也是著名的画家。在诗歌创作中,他能以画家独特的眼光来观察周围的事物,调配要描述的画面的色彩的明暗、浓淡、对比等等,描绘出一幅幅色彩鲜明意境和谐的画面。比如《田园乐》其六: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春日夜雨之后的清晨格外清新明媚,蔚蓝的天空下桃花的红色花瓣上还有一颗颗昨夜的宿雨晶莹剔透,新绿的柳枝上腾起一阵阵白色轻烟,家童还没着急去清扫阶前零落的红白的花瓣,因为主人还在黄莺清脆的啼叫中睡眠呢。蓝天下,红花绿柳白烟镶嵌在青山间,色彩鲜艳而不杂乱,闲适的主人在山鹦的歌声里入梦。天人合一,人物合一,整个儿就是一副和美的山间水墨画。再看《辋川别业》:

不到东山向一年,归来才及种春田。

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

优娄比丘经论学,伛偻丈人乡里贤。

披衣倒屣且相见,相欢语笑衡门前。

其颔联“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亦是千古名句。归隐的诗人在山间与乡人和谐相处,微雨的春天里,草色因雨显得更绿,简直都可以用来做染料了,而水上零落的桃花亦红得像要燃烧起来了。前一句绿色的草上缀着晶莹的雨滴,后一句红色的落花漂浮在透明的水上,无论是单独还是合在一起,都是绝美的画面。如此高妙的着色还有“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等等,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是诗人、画家的王维,还深谙音律。故人评其诗“诗中有画”的同时还“诗中有乐” 其诗中音乐美,不仅体现在所作诗歌无论古体近体、绝句律诗都平仄合律,音韵和谐,更体现在他用文字描绘出来的自然和美的音律。殷璠云:“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一字一句皆出常境。”比如上文提到的《田园乐》其六,诗人沉睡在如画的美景里,忽然来了几声莺啼,静谧里忽然来了一点清脆婉转的声音,立即使整幅画面灵动起来,更有韵律感,更有生命力。再看《秋夜独坐》: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深秋的雨夜,诗人在山间小屋独坐,感慨生命短暂命运多舛,自身已然双鬓斑白无法建功立业成就年少时的梦想,此时的山间万籁俱静,听到山果落下、草虫低鸣的声音更是增添了作者的愁绪,只好将生命皈依佛门。静谧和谐的画面里,独坐的老人,看透人生欲皈依佛门,山果落下、草虫低鸣的声音更让他坚定的人生无常唯有学佛方得永生。其声色相和的诗句亦不少,比如“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落花寂寂啼山鸟,杨柳青青渡水人”,皆是“诗中有画”、“诗中有乐”的典范之作。

(三)动静相和

我们前文经常提到一个词——静谧,王维是喜静的,尤其是到了中晚年以后,其诗作呈现出来的更多的是一种静的和美。少了早期的“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这种意气昂扬的动静相和意境了。而其在作诗过程中的经常采用“以动求静”的方法,用几个恰恰好的动词,让他所求的“静”来得更静。来看我们很熟悉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新秋雨后的夜晚,空旷的山野里,明月透过挺拔的轻松照耀着清泉在石上流淌,本来是一幅清幽、静谧的和谐画面,可是浣衣的少女刚刚归来发出清脆的声音透过竹林传来,晚归的渔舟在河间顺流而下使得婷婷的荷花纷纷向两旁分开窸窸窣窣的声音也自远方传来,这声音不仅没有打破这份静谧、和谐反而是更澄澈更美好。明月青松下,翠竹荷叶间,人们淳朴勤劳的劳作,山居的生活也美好的。诗人发现并懂得山间生活的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融为一体,归隐的心情便益发坚定了。王维诗歌中这种“以动衬静”让整首诗歌更为清幽和美的作品亦有不少,比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等。

二、王诗中“和”的审美观形成原因

王维诗歌里散发的“和”的美学特征,是因为诗人对“和”的追求与向往,而诗人之所以追求与向往“和”的境界,与诗人本身的信仰、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

王维在诗歌创作中偏好“和”的审美观,是与儒家传统的温柔敦厚的诗教分不开的。孔子提出“温柔敦厚,《诗》教也”,又赞《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孔安国对此的注解为:“乐不至淫,哀不至伤,言其和也。”儒家这种“和”的诗教传统深入人心。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在中国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尽管在李唐道家相对兴盛,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已然坚如磐石。王维出身官宦家庭,通过参加科举而入仕,儒家伦理道德、政治观念深入其心,对这种“温柔敦厚”的诗教思想自然认同并接受。清赵殿成在其《王右臣集笺注·序》中评析:“右臣崛起开元、天宝之间。才华炳焕,笼罩一时。而又天机清妙,与物无竞。举人事之深沉得失,不以胶滞其中。故其为诗,真趣洋溢,脱弃凡近,丽而不失之浮,乐而不流于荡,即有送人远迁之篇,怀古悲歌之作。亦复浑厚大雅,怨尤不露,岂非实有得古者诗教之旨?”

(二)道家及佛家亦注重“和”

王维深受儒家温柔敦厚诗教思想影响的同时,注重道家的“自然之道”,亦深谙佛理,故其诗作多空淡澄澈、温和悠远。

《老子》一书中多处论及“和”,如“音声相和”,“和其光”,“知和曰常”;《庄子·天道》云:“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都是注重天道自然,万物一体,强调与天相和,与道相和,与万物相和。王维生活在道家复兴的盛唐,对道家的“道法自然”的观点亦是认同的(其诗作中许多清新自然的小诗可以证明,如《辋川集》)。

佛家讲求“忘我”,亦是认同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和谐共生。王维从小受其母影响信佛,成年后仕途坎坷,生活亦不尽顺畅,便将更多的精力用于研究佛理,感慨“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有人称之为“诗佛”即源于此。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不论是清新的田园诗、悲凉的送别诗、闲适的田园诗,还是高昂的边塞诗,王维都非常注意“和”意境的营造,或情境相容以求和,或声色搭配以求和,或以动衬静以求和。当然,更多的是兼而有之,在情景交融的同时注意色彩声音的搭配,静中点出以动,营造一个整体的“和”的审美境界。南通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志清在其作《盛唐生态诗学》中评价王维“他的那些充沛着虚静空灵精神的诗歌,成为民族趣尚最为典型而传神的反应,与中国农业文化背景和天人合一哲学思想高度融洽,且互为表里……代表了以‘和’为最高境界的中国哲学内蕴”。对王维诗作,这该是相当中肯的评价。

[1]王维著.赵殿成笺注.王右臣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何文焕.历代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1.

[3]王志清.盛唐生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清]郭庆藩辑.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3.

[5]寇养厚.诗中有画与画中有诗——论王维诗歌的绘画美与音乐美[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3).

[6]刘丽红.论王维诗中自然界的和谐美[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1(6).

[7]焦健.论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和谐”[J].岱宗学刊,2006(1).

[8]李宇林.试论中国古典诗歌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美[J].天水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2).

[9]刘明芝,卢永凤.论先秦儒家”和”的思想[J].中国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5(2).

(作者单位:湖北民族学院文学院与传媒学院)

晏红莲(1983-),湖北随州人,湖北民族学院文学院与传媒学院2015级文艺学研究生。

猜你喜欢

王维诗人诗歌
诗歌不除外
大海里并不能自由往来
走哪条路好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诗歌岛·八面来风
诗人与花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
Semantic Change in Grammatica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