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明威的自然观
——生态文学批评视角下的《老人与海》

2017-11-25

唐山文学 2017年10期
关键词:马林鱼圣地亚哥老人与海

张 芬

海明威的自然观
——生态文学批评视角下的《老人与海》

张 芬

作为世界文坛的瑰宝,《老人与海》自问世起,就备受瞩目,国内外专家和学者从多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随着全球生态环境每况愈下,人们试着从生态文学批评角度来重新阐释这部经典。本文立足于人和自然的关系,运用生态批评理论,探讨海明威的生态意识,发现海明威矛盾的自然观——人与自然处于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一、引言

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欧内斯特·海明威是美国的大文豪,更是世界文坛最著名,最非凡的作家之一,其硬汉形象使其成为无数美国人的偶像。他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丰富的人生历练使他写出了《永别了,武器》《非洲青山》等不朽的作品。在所有作品中,《老人与海》受到无数读者的青睐,甚至被很多人认为是海明威的代表作,海明威自己也说过‘the best I can write ever for my life’(1921)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对其进行的多角度学术研究数不胜数。以往对《老人与海》的评论一般囿于硬汉的讴歌,悲剧意识和写作特色等,而随着世界环境的每况愈下,从生态文学批评视角重新解读海明威的作品显得至关重要。广义上说, 生态批评是文学批评的一个新兴分支,“研究文学和自然环境之间关系,对文学研究采取以地球为中心的理论方法”(Glotfelty,1996:138) 目标之一是通过关注自然的文本体现, 并通过重新审视和探究人和自然的关系,使人们能意识到对自然应该承担的责任。本文采用符合当今社会现状的生态批评理论,重新来阐释这本名著。我们觉察到,海明威在该小说中对大自然进行礼赞, 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探究, 体现了返璞归真、重返自然的思想。

二、人与自然的对立

在小说开篇,作者就指出老人是个渔夫,以打鱼为生,对于他来说,打鱼不仅仅是为了取乐,而是赖以生存的手段。换句话说,他不是故意要去杀鱼,而是与生俱来的责任或命运。其他渔夫只是麻木得进行杀戮,而在老人会有忧虑,想着捕杀这么多鱼是否正确,想着他是否有主宰生物的权威,想着他是否比生物们更好更伟大。所有的这些问题都在他脑海里萦绕,使得他心灵无法平静。面对着两难的境地,老人试图自己找到答案。在他对马林鱼三天的追捕中,他经历了很多,那些孤独和痛苦使他更为完整。他想起他和那个少年遇到过一对马林鱼,当母马林鱼被勾住时,公马林鱼并没有离开,而是一直在旁逗留,甚至跳到空中去看母鱼的情况。多么感人的一幕啊!但由此也可看出人类的残酷。在老人的心目中,他视大海和海里的生物为朋友,认为人并不会比鸟和野兽高贵多少。他已经意识到他和万物是处于同一生命层次的生物。人与万物之间,只有形状大小和智力之分,没有区别,而人却是破坏了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始作俑者。

正如他自己所说“你原来是完整的。很抱歉我出海太远了。我把你我都毁了。”在小说的后半部,这句话至少重复了三次。很明显,老人已经承认了出于傲慢无知他捕杀马林鱼这个错误。马林鱼是大自然的象征,老人捕到了鱼,也征服了自然,但是成群的鲨鱼一到,老人和大鱼合而为一,同样成了牺牲者。鲨鱼成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复仇之神也揭示了人类永远无法征服自然这一真理。最终老人的大鱼只剩下一具骨架。“他明白他如今终于给打垮了, 没法补救了。”“你给打垮了,倒感到舒坦了,我从来不知道竟会这么舒坦。”(海明威,2002:139)老人放下了对征服自然的执着追求,证明了自己的价值,摆脱了以前的困境,得到了一个轻松的心态。“我原不该出海这么远的,鱼啊,”他说。“对你对我都不好。我感到抱歉, 鱼啊。”(海明威,2002:129)上面的话表现出了他深深的惭愧和对自然的挚爱与珍惜之情。他也意识到,自身的虚荣和狂妄使得他在利用自然时总是“走得太远“,这句话巧妙地暗示了人类在试图统治自然的征程中走得太远,破坏了二者之间的和谐,致使人类和自然进入对峙状况。他终于受到了惩罚。

他一方面坚定得认为自己还是胜者,宣称“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海明威, 2002:122)的硬汉精神,另一方面他又真诚地告诫自己“没法补救了。”但从生态批评的角度来看,这种硬汉式的精神胜利法与生态和谐是南辕北辙的。它设立了一个错误的条件,即人与自然是对抗的,这意味着自然法则的运行是人的敌对力量。这种对自然的不友善最后会导致人类自身的毁灭,人类终归战胜自然。在与自然的战争中,所谓的人类尊严仅仅是一种虚假的骄傲。这也表明海明威在与自然的接触中表现出了人类中心主义论,他在肯定了因人类的欲望膨胀终会导致人类文明毁灭的同时,也暗示了人应尽全力与自然作斗争,对自然进行精神征服。但是同时他也深爱自然,强烈谴责人类统治自然的行为。在《老人与海》中,海明威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思,呈现出一种矛盾性或者双重性;他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既有对立的一面,也有统一的一面。

三、人与自然的统一

尽人皆知,海是生命最先的起源地,开阔无边、汹涌澎湃的海洋,是人类真正的故乡。老人敏锐的生态意识表现在他的观点和他对大海的感觉。海明威说圣地亚哥可以“感觉早上来了”(海明威,2002: 22),这个简单的句子告诉我们,他的大部分生活与海洋在一起,因此对大海并不陌生。但是在黑暗的大海感觉早上,需要与自然的亲密关系,而我们大多数人是不具备的。当我们听圣地亚哥关于大海本身及其生物的想法时,感觉他与大海的关系更紧密了。他喜欢飞鱼,因为“它们是他在海上主要的朋友”(海明威,2002:22)。在《老人与海》中,老人圣地亚哥和大海互相依赖,互相融合。他深爱着大海,总认为海洋是女性,一个无限温柔包容的女人。女性的美在于阴柔之美,它安然平静,化解粗鲁狂暴,在这寂静安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那无形的肃静。如果她狂暴或是邪恶时,那是因为她不能克制热情。

在老人眼里,大海风平浪静,美丽而迷人。不像其他渔民仅仅把海洋当作从中获得经济利益的地方,圣地亚哥对海洋充满爱、尊敬和崇敬。在其他渔民的眼中,大海是极具男子气概,因此经常被认为是对手、甚至敌人。但就圣地亚哥而言,大海就像温和,美丽而优雅的女性。更重要的是,“海洋里的一切都充满了美丽、活力和活力。当圣地亚哥到达时,他可以通过一种生动的描述来发现海: 他总是把大海看作是la mar,西班牙语中人们对有好感的人的称呼(海明威,2002:26).即使是在飓风期间,海也是温柔的声音:没有巨浪,没有大风,没有雨。这位老人用旧的方法捕捉鱼类,从而保护海洋的自然环境。与他相比,一些年轻的有摩托艇的渔夫,用鲨鱼的肝脏换来很多钱时,说她是一个男性化的e1 mar。通过海明威的描述,我们知道海明威喜欢大海,而他喜欢老人对待大海的原始方式,而不是年轻一代的可恶野蛮的方式。老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只是简单的物我相轧的关系,更是物我相亲、甚至是物我同一,达到了审美的最高层次。小说体现了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的双重效果,二者达到了完美的融合和统一。

四、结语

综观美国现代作家海明威的经典著作《老人与海》,我们可以瞥到他的生态自然观和生态伦理观,虽然这不是其作品的主流思想,但却极其珍贵、意义重大。在当今世界,随着环境的进一步恶化,通过对《老人与海》的重新阐释,可以使人们关注环境问题,激发保护自然的生态意识。这部经典作品敲响了保护自然环境的警钟,也吹起了人和自然和谐的号角。生态文学批评认为,人既是社会的一部分,更是自然系统中的一部分。由此我们得到的生态启示是,人类必须理性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也促使我们去思考在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应当如何进行自我定位,学会与大自然共存,这也是对其作品进行生态批评研究的现实意义所在。

福建农林大学东方学院外语系 350017

猜你喜欢

马林鱼圣地亚哥老人与海
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
——运动的诗篇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读后感
《老人与海》与海明威
《老人与海》中的伦理越位与斯芬克斯因子再思考
卡斯特罗骨灰循“进军哈瓦那”相反路线行进 落葬圣地亚哥
孩子成胖墩,父母遭罚款
一部关于人类命运的寓言:《老人与海》的象征意义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