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说汉传佛教因果思想的流变和作用

2017-11-25景满华

唐山文学 2017年10期
关键词:学说佛教观念

景满华

浅说汉传佛教因果思想的流变和作用

景满华

因果思想是佛教基本理论之一。自佛教传入中国以来,因果思想就对中国社会各个阶层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随着佛教在中国本土化的深入,中国汉地佛教因果思想的建立和完善也经历了一个渐进演变的过程。中国汉地佛教的因果思想强调善恶有报、六道轮回、因果相应,告诫人们要弃恶扬善、改过自新、积德行善。这在当今社会,对于增强人们的道德意识以及生态的平衡、世界的和平也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汉传佛教因果思想的理论流变

因果报应论是佛教基础性理论。印度原始佛教的业报轮回学说与十二缘起、三世流转、六道轮回等学说一同构成了一套相对独立的佛教教义。印度佛教认为:“父作不善,子不我受;子作不善,父亦不受。善自获福,恶自受殃。”其因果报应论具有严格的个体性,完全是自作自受,自己造因,自己受果,不会给家庭、家族带来报应,给子孙带来祸福。印度原始佛教的业报轮回说是基于“业感缘起”的理论而建立起来的赋有宗教哲学意趣的学说,在佛教的多部经典中有非常详细的论述。但传入中国后,这种具有很强哲学性、思辨性的因果学说明显与中国本土已有的因果论大不相同。相比而言,中国本土的因果论思想更具家庭人伦色彩,强调一个人的善恶行为会给整个家族带来荣辱兴衰、安危祸福。当然,这种理论是建立在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和重视家庭伦理的文化传统基础之上的,具有鲜明的维护家族团结、社会稳定、巩固国家统治的功能。而印度佛教的“自业自受”观念显然与中国本土传统因果思想相左,且人们时常不能弄清楚业感缘起理论与佛教灵魂之间的关系,导致了许多人对佛教因果说的质疑。

到了东晋时期,慧远结合中国原有的朴素因果报应说和灵魂不死观念,对印度业报轮回学说进行了大力的充实和发展。首先,慧远结合中国古代人死变鬼、灵魂不灭的观念,论证并加强了形尽神不灭思想,为因果报应确立了承担的主体,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慧远一方继承印度犊子部有“我”的主张,同时又结合中国的灵魂不灭观念,以法性不变说,去发挥神不灭思想。其次,慧远又界定了受报道方式。他认为,“现报”是现世所作的行为,在现世中就召感果报,不待来生;“生报”的业力因缘不如现报的强大,但也不软弱,今生所作善恶业,来生即受善恶果报;“后报”是业力软弱,时作时悔,未酬报前,业因不失,遇缘即报。再次,慧远还说明了因果报应的性质。他认为由于因果报应法则的支配,决定了人们于有生之初就禀受了一定的祸福之气,而这种祸福之气就决定了人的一生的前途。至此,慧远巧妙地调和了因果报应和中国古代流行的分命论矛盾,使因果报应学说涂上了命定论的色彩,投合了一般中国人的宿命观念。

二、佛教因果思想的作用和意义

从理论思维的层面去考察,因果报应说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一)有利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自觉自律地进行道德修养

因果报应的业力说,强调一个人的命运取决于本人身、语、意三业,即取决怪于自身的思想和言行。人世的好坏,也取决于自己与大家所共同造的业,而不是上帝的主宰,也非是天命的安排。人自作自受,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自己对自己的行为和命运负总责。这从原则上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排除了神造论、天命论和宿命论,有利于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果报应的必然性,具有很大的扬善止恶作用。如果人们能够自觉自律,能够敬畏因果定律,可能要比法律的制裁和监督更有效。所谓“菩萨畏因,凡夫畏果”。一个法治的社会,不仅仅是靠严刑峻法,还要有人人自律的社会伦理道德基础。

(二)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安定的社会氛围

因果报应说的本旨是劝导人们从善弃恶。它推崇的善,即包括十善、八正道,也包括大乘佛教的大慈大悲,倡导社会成员团结互助、扶贫济困、平等友爱、融洽相处,也提倡保护生命、爱护环境。《大智度论》云:

慈悲是佛道之根本。所以者何?菩萨见众生老、病、死苦、身苦、心苦、今世、后世苦等,诸苦所恼,生大慈悲,救如是苦,然后发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以大慈悲力故,于无量阿僧祗世生死中,心不厌没。以大慈悲力故,久应得涅般丽不取证。以是故,一切诸佛法中慈悲为大。若无大慈大悲,便早入涅般。

人的大慈大悲之心之所以为佛道之根本,既在于它合乎佛道的基本精神:慈悲奠基于缘起论和无我论的基础之上,从三世因缘关系来看,众生的存在可能在过去世是自己的父母、亲人,而个体的存在又没有实体性,因而,人在“理性”上应该坚持自他一体的原则。这些都同我们今天提倡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共通,这有利于我们建立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

(三)有助于实现生命的平等、生态的平衡和世界的和平

因果报应十分重视“众生平等”,将人类与一切生命体平等对待,他们互相依存、互相促进,是“依正不二”的关系网;虽然有不同的生命境界,但是,随着因果关系的作用又可以互相转化,并无尊卑高下之分。当今国际社会的动荡、民族的冲突、种族的歧视、宗教的纷争、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等等,其中根本的原因就是藐视其他生灵的平等权利,恃强凌弱。佛教因果报应说所倡导的平等观、生命观、慈悲观、道德观等有助于唤起人们对生命权力的普遍尊重,促进世界和平。佛教的因果报应论主张解脱的方法是辨别善恶观念,制止丑恶思想,根除丑恶行为,保持善良的心意,坚持善良的行为,而这种善良道德的基础是不自私、不损人。这是对人类的天性的深刻反思而得出的具有积极意义的主张。

如果因果报应思想能够得到社会主流意识的认同,因果的观念深入人心,就有助养成自律守法、淳朴诚信的社会风气,实现个人道德、精神境界的升华和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正如太虚大师所言:“小之可以成为自修之正人君子,大之自觉觉他化社会为良善,化世界为太平,转五浊而为七宝。”

中央民族大学 哲学与宗教学学院100081

猜你喜欢

学说佛教观念
胰在脏象学说中的归属
维生素的新观念
李白与佛教思想关系再探讨
“立天子以为天下”——周代“立君为民”学说的现代性观照
坚持系统观念
佛教艺术
贾宝玉三次劫难及其佛教隐喻——“三毒”与情
论佛教与朴占的结合
新闻观念与实践需反转
学说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