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古汉语中“以”字的词性演变及用法

2017-11-25张以达

唐山文学 2017年10期
关键词:古汉语古代汉语连词

张以达

浅析古汉语中“以”字的词性演变及用法

张以达

中国汉字发展至今一直承担着汉民族思维和交际的书面符号功能。作为世界上最悠久的一种自源文字,中国汉字的演化有其特殊的历史条件和社会需要。学习古汉语时弄清词义的本义、引申及假借的缘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古代汉语中“以”字作虚词是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掌握“以”字的演变轨迹,对更深入了解古代汉语词义有所裨益。

“以”字的发展经历了非常大的变化,“以”字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从名词到动词,到介词,再到连词。随着词性的演变,其用法亦发生必然的变化。因其词性的演变具有渐进性,故其用法间亦有联系性。

一、“以”字从名词到动词的词性演变及用法

(一)“以”字从名词到动词的词性演变

徐仲舒等人认为“以”字的本义是名词“锹或铧”,是“耜”的本字。本义表农具之形“以”又作“巳”①。是“耜”的初文。“耜”是古代农具“耒”下端的铲土的部分。耜是个亦声字,它由农具“耒”加上象形字“巳”会合字义。“以”字的甲骨文写法为“”②金文为“”③小篆为“”④隶书为“以”。从“以”字的甲骨文到隶书的演变中即可看出,甲骨文中的“”字是象形字。它类似于农具犁耙中的下端。由其古文字形可知“以 ”字是名词。

农具有使用的功能,因此逐渐变为动词,当“使用”讲了。另外,由于社会的发展,造字之初的象形性文字越来越不能满足人类的交际需要。若另造新字,则会加重人们的记忆负担且不符合造字的经济原则。故,人们在不另造新字的情况下,使字义引申便解决了造字麻烦且不经济的问题。所以,“以”字从名词便产生了动词性的意义。例如:

以,用也。(《说文解字》)

忠不必用矣,贤不必以。(《九章》)

在这里“以”字便是动词“用、使用”的意思。

(二)“以”字的名词用法

“以”字在造字之初是名词,像农具之形,但“以”字作名词“锹”的意义在现有文献中并无佐证。即使如此,“以”字作名词的其他意义是非常普遍的。例如:

何其久也,必有以也。(《诗经·卫风》)

我之不共,鲁故之以。(《左传昭公十三年》)

在这里“以”字是名词“原因、缘由”。

(三)“以”字的动词用法

“以”字的动词用法,有“用,使用”、“认为或任命”的意思。例如: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论语·宪问》)

这里的“以”就是动词,为“用、使用”。如何判断它是动词呢?在例中“不”是否定副词,否定副词只能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三类词性的词。而这句话中“兵车”很显然是名词,作宾语。那么,“以”字就只能作动词来理解了。例如:

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以此人为不知黑白之辩矣。(《墨子·非攻》)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尽在己矣。(《庄子·秋水》)

上例当中的“以”字都是动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认为,以为”。“以”字作为动词还有“任命”的意思。例如:

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史记·淮阴侯列传》)

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二、“以”字动词到介词的词性演变及用法

(一)“以”字从动词到介词的演变

“以”字作动词时常作“用,使用”意。“以”字作动词后面常需要接上一个名词作宾语,这种用法具有一般性。一般情况下及物动词后面是要接宾语的,但也有不接宾语的情况,是前面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和后面的宾语相同。即使没有宾语也不会造成歧义,亦不会造成理解句子障碍。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宾语被省略了,而不是不加宾语。介词在组合搭配上与动词有某种共性,如介词后面也要加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组合后的介宾结构与动宾结构的语法形式基本相同,当然,它们的语法意义相差还是很大的。由于介宾结构与动宾结构的语法形式基本相同,人们就可能会把动词当做介词来使用。经过语言的发展演变,“以”字的动词意义就逐渐弱化和虚化,进而就变成了介词。例如:

a.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论语·宪问》)

b.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庄子·秋水》)

“以”字从动词到介词的演变是突进式的,语言发展具有渐进性,在先秦两汉时期,具有三种词性的语法功能。以字可以做名词,动词或介词,且三种词性同时存在。魏晋以后,以字的名词用法就不多见了,只有仿古作品中有。魏晋以后,整个汉民族语言中就只有动词和介词的用法了。

(二)“以”字介词词性的用法

介词“以”字是从动词演变而来的,虽然“以”字已是介词,但在某些方面却依然保留了动词“以”字的意义和行为指向。如“以”字动词有用的意思,用的语义指向是名词性的宾语,表示使用。介词“以”字作用的意思,介词用的语义指向也是“用”。同时又引申出“依靠,凭借”等意义。“以”字的具体用法如下:

由表动作的动词使用变为表凭借工具的介词“用,拿,靠”等。

这种用法在“以”字作介词的古代文献中随处可见,也是“以”字最常见的用法。例如:

a.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左传僖公四年》)

b.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

1.“以”由“靠或凭借”的意思,引申为表示原因的介词。

“以”字作为介词最先由动词渐变为介词,又从介词用的意思慢慢演变。经过演变“以”字又引申出表因果的介词“因为”的意思。例如:

a.以母则不食,以妻则食之。(《孟子·滕文公下》)

b.左右以君贱之,食以草具。(《战国策·齐策四》)

2.介词“以”字在古汉语中还有“率领”的意义

“以”字的用法在古汉语中较为复杂,其意义在不同的语境中会有不同的意思。因此,“以”字用法不易掌握。秦汉以前,“以”字还有“率领”的意思。例如:

a.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左传僖公四年》)

b.言于公曰:从者将以子行。(《国语·晋语》)

3.介词以用于时间名词前面,介绍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在古代汉语中“以”字作为介词相当于“于”的用法不多见,但我们也应该重视。这对更好理解古代汉语非常重要。因此,“以”字当介词于字讲,我们也应该注意。“以”字作于字讲在古汉语中也不乏其例。例如:

a.故以十二月晦论弃市渭城。(《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b.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以十五年七月十日,归葬万年先人墓侧。(《柳子厚墓志铭》)

c.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汉书·苏武传》)

(三)“以”字组成介宾结构的宾语省略和提前及固定搭配

1.介词“以”字组成介宾结构的宾语省略用法

在阅读古代文化典籍时,我们知道“以”字为介词,但在“以”字的使用过程中,人们会发现以字后的宾语消失了。我们阅读古文时觉得它本应该存在却找不到宾语了。语言运用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那就是语言运用的经济原则。所以,介词后面的宾语在不引起歧义的情况下被省略了。

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庄子·逍遥游》)

桔柚生于淮南,而民皆甘之于口,()味同也。(《盐铁论·相刺》)

上面两例中介词以字被省略掉了。“百金”前面应该有以字表示“用”。“ 味同也” 前面应该有“以”字表示“因为”。经过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宾语确实被省略掉了。

2.介词“以”字组成介宾结构的宾语提前的用法

古人行文时往往将重点置于一个句子的突出地位,用以表达想强调事物。在今天看来,介宾短语中介词加宾语才是常见用法,但古人有时想强调说话内容,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宾语置于介词之前来达到强调某句话的目的。例如:

a.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汉书·艺文志-诸子略》)

b.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左传僖公四年》)

例a中的“以清虚自守,以卑弱自持”变为“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从而强调了“清虚和卑弱”。例b亦是如此。

此外,介词“以”的宾语如果是疑问代词“何,奚”等,则放在介词之前,也有强调宾语的作用。例如:

a.奚以知其然也?(《庄子·逍遥游》)

b.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史记·项羽本纪》)

3.介词以字组成的固定搭配

“以……为……,以此,所以”常见句式的用法。

在古代汉语中“以……为……”是常见句式,这种句式中的“以”字既可以作介词,亦可作动词。若“以……为……”中的“以”字是介词,相当于“把……当作……,拿……当……”。若“以……为……”中的“以”字是动词,则相当于“认为……是……”。例如:

a.然后以六合为家,殽函为宫。(贾谊《过秦论》)

b.明主之为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韩非子·五蠹》)

例a中的“以六合为家”便可译为“把六合当作家”。例b中的“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例a、b中“以”字是介词。在古代汉语中,我们常常见到“以为”这样的搭配,这样的搭配和现代汉语中的动词“以为”是不一样的。因为,介词“以”字组成的介宾短语的宾语被省略掉了,并不是现代汉语中的“认为”。古代汉语中的词语与现代汉语一样时,古汉语两个字往往是两个语素,而现代汉语往往是一个语素。

若“以”字为动词,则“以……为……”相当于“认为……是……”或“任命……为……”。例如:

a.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庄子·秋水》)

b.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史记·淮阴侯列传》)

例a中的“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相当于“认为天下的美景都在自己这里了”。在这里动词“以”字为“认为”的意思。例b中的“以信为左丞相”相当于“任命韩信为左丞相”。 在这里动词“以”字是“任命”的意思。

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古汉语中“以为”连用,与现代汉语中的“以为”是不一样的。例如:

a.余以为周之丧久矣。(《封建论》)

b.四人皆老矣,皆以为上慢侮人,故逃匿山中。(《史记·留侯世家》)

古人用“以为”常表示一种肯定的判断,表示“认为……是……”。对某种情况的肯定。例a、b中都是如此。

“所以”在现在看来是个连词,但在古代汉语中却是两个词,“以”字表示“用”的意思。“所以”应该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所用来……”。例如:

此下之所以事上,非上之所以畜下。(《庄子·天道》)

除了表示工具语之外,“所以”还可表示原因,表的却是“所……的原因”。例如:

a.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左传隐公三年》)

b.既不能强,又不能弱,所以毙也。(《左传僖公七年》)

三、“以”字从介词到连词的演变及用法

(一)“以”字从介词到连词的演变

“以”字演变为介词后,其后面常接宾语。人们有时为了经济原则将宾语省略,这时宾语省略后,句中介宾短语就剩下介词了。此时“以”字就会进一步虚化,经过虚化后便成为了连词。我们只要转换一下句型便可以清晰地看到这种演变的轨迹了。例如:

明法以绳天下。(《盐铁论·轻重》)

使师崇,子孔帅师以伐舒。(《国语·楚语上》)

在这两例中以是表目的的连词,可译为“明确法度来匡正天下”和“派师崇,子孔率部队去伐舒”,都表目的。

(二)“以”字作连词的用法

1.“以”字作连词联系的前后两部分是补充关系

第一、“以”字用于连接两部分中间表前一行为的目的。例如:

明法以绳天下。(《盐铁论·轻重》)

第二、“以”字作连词补充说明时间,处所或范围

从此以往,永奉欢好,心无纤虑也。(《唐传奇·柳毅传》)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以”字有时用在状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偏正关系

这种用法的连词“以”和“而”表示的偏正关系的用法一样,但不如“而”常见。例如:

a.幸而得之,坐以待旦。(《庄子·离娄下》)

b.倒戟以御公徒。(《左传宣公二年》)

以上两例中,它们的偏正关系,是靠连词以字的帮助完成的。“以”字用在状语和中心词之间,表偏正关系是其常见用法。“以”字的前一部分表示条件或原因,后一部分表示结果或情况。例如:

太公相文、武以王天下;管仲相桓公以霸诸侯。(《盐铁论·刺复》)

3.连词“以”字可以连接两个形容词,构成并列关系词组

在古汉语中,我们经常看到两个形容词并列,中间用“以”字连接,这便是连词“以”字连接形容词的用法。例如:

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主明以严,将智以勇。(《史记·张仪列传》)

结 语

以上是“以”字从名词到动词,到介词,再到连词的三个发展阶段及其词性用法。以字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词语,其出现频率高,用法非常复杂。对其进行探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古汉语。大多数人认为虚词全靠读者去理解,这样难免给初学者带来很多困难,无怪乎有“实词易训,虚字难释”的感慨。

注释:

①张玉书,陈廷敬等:《康熙字典》,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94页。

②高明编:《古文字类编》,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503页。

③李乐毅著:《汉字演变五百例》续编,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24页。

④许慎撰:《说文解字》,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11页。

张以达,贵州大学汉语文字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代汉语语法方向。

贵州大学 550025

猜你喜欢

古汉语古代汉语连词
“一带一路”国家古代汉语课程调查报告
大学古代汉语教学中传统方法的坚守和信息传播时代的创新
对师范学校古代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探讨
表格大团圆,连词学得全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及策略
高等师范院校古汉语教学改革的思考
标话词汇限定成分的后置
谈古汉语主语隐去对韩国语教学的启示
见于《说文解字》的晋江、石狮闽南方言上古汉语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