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说唱艺术发展中现存问题的理性思考
——《王屋琴书》论

2017-11-24赵梅枝

唐山文学 2017年4期
关键词:琴书传统音乐

◎赵梅枝

对说唱艺术发展中现存问题的理性思考
——《王屋琴书》论

◎赵梅枝

王屋琴书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一部分,在历史发展长河中,以独特的魅力,在中国说唱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以王屋琴书作为切入点,论述了说唱艺术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一、说唱艺术的历史发展概况

我国的说唱艺术历史悠久,王屋琴书作为说唱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始于清朝道光年间,距今约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以本地方言为演唱基础,音调高亢,音韵沉稳,非常具有地方特色。伴奏乐器有扬琴,手板,釵,四弦等。早期由于贫困、交通闭塞,当地人请不起戏班子演出,说唱很受欢迎。王屋琴书最初的起源据说是有位叫王定的老艺人在黄河以北地区卖艺。他演唱的琴书感人生动,极受人们喜欢。当时有好多民间艺人对这种琴书很感兴趣,接连效仿却不得韵味。这其中有一位王屋乡竹泉村的年轻艺人郭茂林,他对这种琴书非常喜欢。自家虽然贫穷,但他仍是将王老艺人请到家中,以礼相待,想方法讨老人喜欢,最后拜其为师。之后在王定的悉心教导下,郭茂林认真学习,终于学会琴书的多种唱法与演奏琴书的多种乐器,并能够演唱多个琴书段子。如《金钟记》《包公案》《刘公案》等。郭茂林在跟随王定学习的过程中,又不断创新,吸取其他艺人的演唱方法与曲子,从而完善自我。几年之后,演变出自己独有的演唱方式,并且受到人们的喜爱。在王定老艺人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演唱方式,艺术特点更加鲜明,感情更加细腻,逐渐成为群众们的消遣主流。郭茂林在形成自己独特的流派后,为了能使这种传统音乐流传下去,费尽心思。他首先想到自己的亲人,并将自己的侄子郭同德,儿子郭同仁等收为弟子,悉心教导,严格要求。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外出演唱,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郭家班”琴书队。他们的演唱主要在王屋一代,因此被人们称为“王屋琴书”。

王屋琴书表演形式多样,人物角色众多:老人、妇人、小姐、丫环、平民、官人等。动作简单,语言通俗易懂,使人一遍就能记下大概,有时也会随着哼唱。郭家班形成后,出现了第二代的传承人刘同旺和张玉海。刘同旺有“刘铜嗓”之称。刘同旺基本功扎实,嗓子条件也非常出色。除了自身条件优越外,刘同旺还对一些曲谱进行整理加工,流传出很多的精彩曲目。例如《金钟记》《破扇记》《八宝转》等,促进了这一艺术的发展。

二、王屋琴书发展中现存问题

(一)文化设施简陋

王屋琴书如今面临着失传的局面,这不仅让我们感到惋惜。但想想后发现,这个局面也是肯定会出现的。因为王屋琴书没有一个大的发展平台,也没有一个完整的演出团队。王屋琴书在演唱中所用到的主要乐器有琴、手板、钗、八角鼓、四弦等。在调查中我们所见到的演奏器乐是老人为方便演奏自行改装的。只有一个小箱子,一把四弦和一件穿了多年的老式演出服。老人还告诉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证书给了,传承人证明也给了,但是却没有任何的资金帮助。老人到现在还是住在窑洞中。问到老人的搭档周观世,老人说已经多年不见也不演唱了。王屋琴书本身演出的地域非常狭窄,仅限于济源山区,无法接触到一些前沿的东西进行融合,同时也局限了人们的认知。王屋琴书的演唱方式就是一人一套乐器,边唱边演奏。但随着时代的改变,新型媒体电视等融入社会,人们更热衷于现代的音乐或者电视表演,而这种走街串巷式的演出已经逐渐被人们淡忘。在现在的文化演出中,济源当地多以豫剧为主,相对而言豫剧有专业的技术团队,有政府的支持,也有一些新新人类的学习与传承。而王屋琴书这种更加古老的传统艺术,缺乏了专业的技术团队,传承人也仅剩两位古稀老人,政府对于这种传统音乐没有太大的关注与帮助。人们也对于传统的音乐兴趣很少。同时王屋琴书也没有一个完好的演出机会和展示平台。没有一个好的文化氛围,缺乏资金的支持,无法进一步发展,最终也注定王屋琴书将淡出人们的视线。

(二)专业人才匮乏

王屋琴书自产生到现在一共经历了四代。从郭家班开始为第一代,后来的刘同旺,张玉海为第二代传承人,范有全为第三代传承人,到现在的传人为周观世,刘天杰两位老人。其实刘天杰老人准确说应该为第五代传承人,周观世是刘天杰的师傅。这种师徒搭档就是王屋琴书的发展方法。传承方式也是师傅口传给徒弟。这样的传承方式导致王屋琴书没有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真正的精髓已经逐渐失传与改变。如今两位老人也是年过古稀,已经不再表演琴书,这种传统音乐已经面临失传的局面。虽然济源政府对于这种传统音乐做出了很大努力。请来周边城市的民间艺人组成王屋琴书队伍进行演唱,使得王屋琴书有了一定的起色,但最终还是缺乏专业人士的指导,与真正的王屋琴书相差甚远。再加上人们缺乏对这种传统音乐的了解与学习,导致其越来越没有发展空间。即便在一庙会上偶尔会有这种传统音乐的表演,但也由于不了解,观众也没有太多的兴趣驻足观看,更不用说去学习。早期老一辈的艺人也是为了养家糊口才学习这种传统艺术,也不注重其传承与发展,结果随着时代的发展,王屋琴书也到他们这一辈出现断层。

(三)受“西流”冲击

当代社会发展迅速,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更加跟随着潮流。从而导致传统的音乐在人们心中没有稳定的地位。再加上人们对于传统模式的音乐也没有多大的兴趣,反而喜欢去追求走在时尚前沿的流行音乐。在现在人们的观念中对传统音乐是处于抵制状态的,潜意识里已经不再想要去听或看这种传统的艺术。时代在不断的发展,王屋琴书如果想要继续流传下去也需要发展。但是因为如今仅剩两位老艺人,又无徒弟传承,也无新人感兴趣去学习,也就导致王屋琴书在社会发展中难以站稳脚步。随着时代的发展,山区人民也能享受到更加先进的影视文化。王屋琴书也就被电视中的歌舞类的节目所代替。人们又更加喜欢流行元素,逐渐忘记这种传统的音乐。再加上地域的限制,政府支持不足,也就无法使更多人了解这种济源传统艺术瑰宝了。现阶段整体看来人们对与传统音乐的兴趣越来越少。一个方面是因为从小学起中国就不太重视学生的音乐能力培养,从小学到高中基本上音乐课程是没有专业教学的。而传统音乐就更加地受到了轻视。整个环境下都充斥着流行音乐,而传统音乐就显得更加局限,发展的空间基本上没有,在人们现阶段的生活中基本上很难再有这种传统的音乐演出,都是一些相对比较前卫的戏曲和流行音乐,因此,说唱艺术在发展中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三、发展说唱艺术的应对策略

(一)改善民间艺术的演出环境

华夏大地上有着数不清的传统音乐艺术,这是人们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而今面对王屋琴书这种即将失传的传统音乐,我们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如何使其传承下去,发展下去。这个地域所拥有的传统音乐就代表着这个地区的文化。时代在发展,传统文化我们也要继承与发展,在发展的同时还要不断的创新。首先,我们要突出王屋琴书所独有的特色,贴近社会。注重其文化层次,不断创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跟随现代发展的脚步,不断创新才能站稳脚步。同时对于王屋琴书的传承,政府可以开设专门的培训机构,可以使王屋琴书传承下来。除了将王屋琴书引入课堂外,可以在一些旅游景点定点播放一些影像资料,使更多人了解这种济源传统艺术。

(二)呼吁社会和政府的关注

当代社会飞速发展,各种媒体科技在人们生活中无所不在。而对于王屋琴书这种传统音乐,应该给予更多的媒体宣传,搜集相关的影像资料,定时播放一些王屋琴书的演出片段,加强人们对王屋琴书的了解,提高人们对王屋琴书的兴趣。同时,除了媒体以外,学校的课堂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在学生课堂中可适当播放这些传统音乐的影像资料,注重对学生时代的音乐素养的培养。中国是一个传承五千年的大国,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传统音乐会更加的多。这不仅仅是一个地区的文化体现更是一种文化宝藏。王屋琴书作为其中一份子,也是济源人民的艺术瑰宝。面对如今的局面,除了在学校播放这些音像资料外,政府也应该加大对王屋琴书的重视。多给予王屋琴书演出的平台,让更多人了解这种传统音乐,呼吁市民注重传承这种传统,加大对王屋琴书的重视。例如在固定的场所,定期演出王屋琴书。同时在一些庙会或集会上摆设演出舞台。提倡让更多的年轻人去了解学习这种传统的音乐,提高人们对传统音乐的传承意识。

(三)培养专业人才

在当代社会的冲击下,人们对王屋琴书这一类相对较为传统的音乐已经很少关注,更不用说去学习与继承。传统音乐如果要想发展下去就一定得有传承人。若没有传承人的话,传统音乐也就不用谈什么发展了。所以王屋琴书想要流传下来,就一定要加大对后继人才的培养。针对王屋琴书的后继人才培养,一定要让人们知晓其中的文化价值,政府部门应多加对研究与考证,让人们充分了解王屋琴书的起源、发展、传承。

综上所述,民间戏曲是我国独具特色的艺术品种,是华夏文化的精髓所在,它以优美动听的旋律音调,成为中国戏曲史上最具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民间戏曲作为古典的传统戏剧艺术,展现出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明成就和民族审美情趣,它是在诸多艺术的优胜劣汰和相互吸收中发展而来的,它充分体现出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民族情怀,发展说唱艺术,旨在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艺术的认识,使说唱艺术在我国的民族百花园中大放异彩。

作者单位:河南省许昌学院音乐舞蹈学院461000

猜你喜欢

琴书传统音乐
关于苏北琴书生存现状及传承的分析与探讨
浅谈徐州琴书的传承与发展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徐州琴书的发展
对当下徐州琴书研究的思考
音乐
音乐
秋夜的音乐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