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定位 扎根调研 扶志为先
——贵州省石阡县定点扶贫的挂职感悟

2017-11-22沈乾坤

中国记者 2017年9期
关键词:石阡新华社

□ 文/沈乾坤

精准定位 扎根调研 扶志为先
——贵州省石阡县定点扶贫的挂职感悟

□ 文/沈乾坤

合作成立新媒体技术公司;加快推动技术管理机制改革,加快实现由传统通信技术保障向现代传播技术引领转型。

截至今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已达7.51亿,其中手机网民占比达96.3%。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正加速重构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主流媒体面临的竞争更为激烈,深度融合的任务更为紧迫。实践中我们有几点体会:

一是大势所趋,砥砺前行。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更是党中央着眼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作为中央主流媒体,我们唯有坚定信念、砥砺前行,方能更好地担负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与使命。

二是广阔天地,各显其能。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理应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切忌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媒体应围绕自身职能定位,探索体现各自特点的融合发展模式,明确各自战略方向和发展重点,形成分工明确、错位发展、相互补充的新型传播格局。

三是坚持不懈,久久为功。习近平总书记发表“2·19”重要讲话以来,各媒体积极推进深度融合、一体发展,新型主流媒体加速形成,主流思想舆论不断壮大。“行百里者半九十”,改革无止境,创新不停息。只要明确发展路径,矢志开拓创新,就一定能打赢媒体深度融合的攻坚战!

封面专题:我挂职,我蹲点——不一样的经历与发现

编者按 有那么一些新闻人,在职业生涯中的那么几年,有机会在农村或其他基层的“广阔天地”另有一番作为。不是谁都能做或做好“第一书记”的,机遇难得!零距离,看得更真切;真融入,做得更实在。复杂的现实,新闻的富矿。他们,在那里历练成长;他们,在那里真正“读懂中国”!这组文章的作者,真情实感、生动描摹,让我们一起分享这些同行直抒胸臆的宝贵经验与感悟!

经组织安排,2015年12月我作为扶贫工作队队长,肩负着新华社党组的重托、铭记着“勿忘人民”的训导,满腔热情地奔赴贵州,率队到石阡县驻点扶贫,挂任县委副书记,分管县委办,联系农业农村扶贫和宣传工作,与当地同志一道向穷魔总攻。

一、善用宣传优势,抓好报道推介和人才培养

(一)抓调研,定好作战图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做好定点帮扶,必须熟悉县情民情。为此,我们到县后即深入学校工厂、山间地头摸县情察民情。全县面积2173平方公里,辖310个村,总人口46万,仡佬族、侗族、苗族、土家族等12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4%,是典型的山地农业县和多民族聚居区,基础薄弱。该县经济总量小、人均收入低,城乡差距大,医卫资源不足,文化事业发展水平不高、公共服务能力较弱;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力度不够,部分基层组织软弱涣散,一些干部工作不主动、办事不尽力,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2015年底贫困人口6.57万人,扶贫任务较为艰巨。

扶贫攻坚是硬仗,必须有作战图。为此,首先要定计划。经调研并与县委主要领导沟通后,确定了“一体两翼”扶贫思路,即“以大力加强宣传报道为主体,以多方做好智力和信息保障、积极协助市县促产业发展为两翼”。在实践中不断优化,与扶贫工作组对接,构思工作框架,制定《新华社石阡工作组来阡开展帮扶工作任务分解方案》,绘制帮扶“路线图”。紧紧依托优势,着力提升工作针对性、有效性,重点在宣传、信息、人才、项目、推广等方面下功夫,取得不少进展。

(二)抓宣传,大力鼓与呼

充分发挥“马前卒、轻骑兵”的作用,重点对脱贫攻坚及文旅生态资源进行宣传。为建立脱贫攻坚国家档案收集资料,推动在当地建立国情调研基地,以县为样本安排记者跟踪调研做法、成效和经验,全年报道达40多篇(新华社客户端报道点击量累计605万)。《贵州石阡:产业扶贫以生态保护为底线》《把助学当文化来传承 折射出怎样的价值观》等稿件反响良好,既展示当地工作成效,又提升资源产业知名度。关于党建脱贫、禁毒工作、全国文明家庭等典型和经验的报道,得到高层重视,并促成相关工作现场会的召开。

石阡仡佬族据称是古夜郎人的后裔,“六和文化”底蕴深厚。我们在访贫时发现,有一位仡佬族妇女肖飞,多年来悉心赡养7位与其并无血缘关系的老人。有关报道策划引起新华社领导重视,新华社贵州分社抽调6名骨干记者,驻村连续深入采访近一周。稿件播发后,其他央媒纷纷跟进,形成声势,全市掀起学习其事迹的热潮,为脱贫攻坚注入强大动力。

石阡苔茶产业覆盖面广、经济生态效益好,当地极重视其在脱贫中的支柱意义。考虑到贵州省内媒体没有新华社这样遍布各地的派驻力量,我们主动商请新华社亚太总分社、香港新华电视公司、新华社青海分社等支持,在为相关活动协调奔走提供便利的同时,关于石阡茶及产业扶贫的多篇全媒体形式报道在新华网、《亚太日报》、You-tube(优兔)等媒体和社交平台采用展示,反响良好。

工作队春节假期调研中发现,国荣乡楼上古寨有几位贫困农民自办“养正书院”,寒暑假免费培养留守儿童,但因缺资金苦苦支撑已陷入停办。他们崇文重教、不屈不挠的事迹,是不错的宣传素材。我们与新华网文化记者联手,设法募资支持,并邀请北京戏曲评论学会会长靳飞等实地指导,推出《扶贫先扶智:贵州农民自办书院》等中外文报道,得到贵州省委宣传部新闻处的支持和肯定,后来书院受到省市多家主流媒体关注报道,同时也得到市教育局的扶持,获得新的发展。

(三)抓人才,紧扣扶贫扶志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扶贫必扶智与志。针对当地宣传系统干部能力素质急需提升的现状,我们专门组织业务骨干到县里开课,宣传系统近300人次受训,效果良好;特别是结合市县宣传部长的学习需求和工作难题,积极建议新华社总社为铜仁定制专业培训。为有效促进本地电视人才业务水平提升,我们有意识通过两部电视专题片的制作,开展传帮带。2016年夏,贵阳举办生态文明国际论坛,以水为主题的分论坛由铜仁市承办。电视宣传片初稿效果不理想,我们从新华总社调请业务骨干,边干边教,牵头制作完善了《贵山秀水成就铜仁水漾健康》,现场宣传效果好,市政府非常满意,也带出了市台团队。同样,我们主动“揽事”,在总社支持下牵头为石阡县帮助制作了全新的宣传片,助力招商宣传。

扶贫更要先扶志,对基层的宣教工作尤为重要。石阡县泥山村是县委安排我联系的极贫村之一,在实际工作中,我发现党支部软弱涣散,干部不作为,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有时召集群众都难。通过组织观看电影《焦裕禄》《红旗渠》,全村绘制扶贫宣传漫画,开展扶贫文艺“六进村”等,大力转变干部群众的观念意识。同时,我们决心探索捐助新机制,由香港新华电视协调资金近20万元,“借”给贫困村发展特色农业,再将所产农特产品计价“还款”,有效孵化产业,极大地激发群众脱贫致富热情。

二、善用宣传思维,做好活动策划和项目推广

作为媒体人我们始终把握一条,每项工作不就事论事,而是通过联系策划相关活动,挖掘提炼其中的社会价值特别是扶贫意义,让参与方充分理解、增强动力。通过我们擅长的、符合新闻规律的宣传报道,既宣传其善举,更推广活动,让更多地区、组织和公众有所感悟、受到激励,为打赢脱贫攻坚仗发力“助攻”。

我们设法整合资源,改善教育医疗条件。瞄准教育医疗等贫困短板,落实捐助款项达724.1万元,资助贫困孩子和改善教育医疗条件。抓教育扶贫是新华社的传统,为精准资助,我们到县不久即请有关部门梳理出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名单,在新华社总社支持下,联系社内单位及中国红十字会、壹基金、爱心衣橱、扬州市、苏州市等各方力量,直接捐助书籍款物总计540万元,62所学校3800余名贫困学生受益,有的机构还承诺连续支持5年。

当地相当比例的贫困原因是伤病,我们采取靶向打法,对改善医疗起到了釜底抽薪的效果。我们争取到教育部“严重创伤区域性救治体系建设”在石阡试点,并捐赠143万元设备和软件。全年已接纳1889人就医,大幅缩短了急救时间,为伤患者争到更多生存康复机会,项目评估效果良好,也为在全国范围推广积累了宝贵经验。

针对石阡优势资源和农特产品,我们也做了不少文章。客人初到石阡,一定都会感到“小城不大,风景如画”。石阡不仅美,而且资源富,但为什么还一直顶着贫困县的帽子呢?为此,我们分析研究,根据县委指示决定从本地特色产业资源入手,搞了一系列宣传推介活动。我们策划或搭台,政府和企业唱戏,大力发掘推广资源和农特产品。

首先是商请《经济参考报》为石阡做公益宣传,其“新经济地理周刊”拿出了三个整版,《最美中国之石阡:古夜郎 新跨越》等版面全方位地介绍了石阡。不仅如此,还加印数万份作为今后的宣传推介资料。

其次是搭建交流平台,策划以扶贫投资为主题的招商推介活动。这个想法获得《中国证券报》支持,该报组织了20家上市公司高管到县,进行投资考察、教育捐赠,有的达成了框架意向,到石阡建立采购基地;协助新华社总社到石阡扶贫采购,当地生产的矿泉水和茶叶等特色产品已进入总社,目前会议用水用茶均来自石阡;为跨省推广茶产业、提升扶贫效果,借助分社对接青海省供销合作联社、省茶叶总公司,签订经销协议,并在青海湖畔举办茶叶推介,受到有关部门肯定。

新华社的扶贫之路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新华社1994年起即一直在贵州定点帮扶,20多年共派出11批20多名扶贫干部,在息烽、思南、石阡等地真情扶贫,探索务实独特的帮扶之路,成效显著。新时期新华社更为重视扶贫工作,将之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安排,形成上有社扶贫领导小组(扶贫办)顶层设计指挥,中有工作组成员单位组团规模化作战,下有扶贫干部在前线推进落实的立体式规模化力量格局,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务实措施推进定点扶贫工作。

探索电商扶贫,为农林产品出山牵线搭桥,多次对接中信国安、苏宁易购等,反复向企业争取,以公益扶贫模式帮助石阡农特产品推向市场。已与苏宁易购初步商定,到县投资建设一个大型电商门店,建设黔东电商物流基地,降低农特产品物流成本,力推山货进城;并利用其渠道销售石阡矿泉水,预计年销量可达百万吨、销售额可达数十亿元。

三、媒体人扶贫的体会思考

做好帮扶工作的同时,按县委分工,我还重点牵头完成了党代会工作报告的调研起草、全县2016年度绩效考核管理等专项工作。推动党代会报告提出“走补齐短板、城乡联动、绿色崛起、创新引领、和谐稳定、强基固本特色发展新路,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温泉之城·长寿石阡’”的总体思路,得到全县各界高度认同。作为新闻人,在基层工作的这段经历意义非凡,感受深刻、收获良多。

一年的扶贫实践和观察,促使自己做了初步思考,主要有五点粗浅感悟:

(一)精准定位,进一步增强帮扶信心、明确了方向

媒体人扶贫,在文化和理念方面发挥的积极影响、宣传报道等资源平台优势及成效往往看起来有点“虚”,甚至会被认为无权无钱无项目而遇轻慢、误解或尴尬。媒体人优势很多,如政治政策水平较高,对中央精神和政策把握较透彻,方向感强、联系广,这些都是脱贫攻坚无可比拟的宝贵资源。因此,媒体人扶贫忌东施效颦,如果也去搞产业跑资金拉项目,可能也确能争来一些外援,但对年投资达几十亿元的县来说,对全局影响有限。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依托本单位核心优势独辟蹊径,见地方之所未见,助地方之所急需。

(二)扎根县域,深入乡村,调研为本

抓好调研极端重要,是基层定点扶贫和新闻宣传工作共性的要求。2016年新华社提出抓“扎根工程”等业务要求,这一要求同样适用于扶贫一线。为此我坚持多去最落后最偏远的村寨,有时连续多天驻村遍访,组织院坝会、干群大会等等,与农民打成一片,摸到了很多真情实况,为参与县委决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扶贫挂职的调研,也更好了解国情政情党情,有助于发现广袤大地上的新闻富矿。实际上,在基层扶贫挂职的工作式调研(挂职式调研),与记者采访调研并不完全相同。因为要参与相关工作的决策实施推进全过程,因而,个中缘由、各种考量,更易抽丝剥茧,而不受时间精力限制。

(三)扶贫锻炼让媒体人更亲近基层

新华社社长蔡名照曾在扶贫点调研时讲到,我们很多记者是“三门”干部,需要到基层锻炼培养。也有记者到基层挂职锻炼一年后,写的稿件文风大变,务实而富于建设性。事非经过不知难,大多乡村基层干部工作压力大,辖区内什么事都要管,面对各种矛盾和困难,做事非常不易。基层的工作体验有助于媒体人增进与基层感情,接足地气,认清何为主流,何为大势,何为担当。

(四)把握好宣传扶贫的时度效

宣传扶贫工作也要把握好时、度、效。宣传产业扶贫更要掌握好火候与力度,与产业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石阡苔茶是脱贫攻坚覆盖面最广、潜力和成效最大的产业。公益宣传着力不少,但后来意识到,如果一味地大力宣传推广,可能产量、标准、品牌、服务等各方面还满足不了市场,效果会适得其反。这样,后来也就逐渐降低了宣传策划力度与频率。同样,典型宣传也是如此。我们刚到石阡就发现了肖飞这个典型,我清楚记得那是一个冬日下午,偶然到她家看到了感人场景:昏暗的灯光下,七位老人静静地围坐在肖飞儿子身旁,看着娃娃写作业,肖飞则在忙家务,不时检查指点一下,令人印象深刻。她身上亮点很多,如90后女青年,少数民族,孝老爱亲,善良勤劳自强等等。但我们深入思考:推出典型报道时机合适吗?形象丰满吗?社会反响会怎样?有人会质疑地方民政工作薄弱吗?老人们是贫困户、低保户吗?直到年末,市委决定宣传推广肖飞事迹,让我们协调争取。这才正式启动,策划请示。

(五)贫困地区可大力加强内宣

贫穷是复杂的社会现象,有政治经济、精神文化等各种成因,但精神层面的“志”至关重要。贫困地区或贫困户落后的根源,并非仅在于缺资源、资本或劳动力,很大程度上与干部特别是乡村两级干部的思想状态、能力素质、工作作风有关,与群众的脱贫主动性和信心有关。针对地方干部特别是农村“三支队伍”(乡镇党委书记、村党组织书记、农村致富带头人),需要教育其重视和珍惜党和国家、全社会的关注、以及各级各方面的帮扶,更加积极、负责任地投身于脱贫攻坚中来。小康不小康,关键在老乡,要加强内宣,激发本地力量。目前地方宣传也缺乏思考研究,针对性和尺度把握不好,未能做到内外有别、上下有别,甚至相当程度上在基层形成某种“共识”:脱贫是党委政府的责任,是定点帮扶、包村包户干部的义务,贫困户等靠要,就是不干活。在此情形下,帮扶援助同样面临尴尬。通过改进地方内宣,呼吁广大公务人员和扶助对象一方面拼搏苦干,一方面理性节约、艰苦奋斗,提高各类资金使用效率,从而真正激发先富带动后富,真正动员本地社会力量慷慨解囊捐赠捐助。在此过程中,定点帮扶的新闻单位除了直接做好扶贫宣传外,更应着眼长远,加强培训、推动改革,帮助地方宣传文化单位,增强组织建设、能力建设,为改进宣传凝聚力量提供更加坚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作者单位:新华社人事局;作者曾任新华社赴贵州石阡县扶贫工作队队长,挂职石阡县委副书记)

编 辑 张 垒 leizhangbox@163.com

编 辑 陈国权 24687113@sina.com

猜你喜欢

石阡新华社
石阡县鸳鸯湖
生态茶香抚人心
再创新高
视界
应用“8K+5G”技术创新国庆阅兵报道——新华社的实践与思考
脱贫攻坚中,石阡苔茶品牌创新问题与策略研究
见证石阡茶 四十年蜕变
“刚刚体”走红,新华社“小编”如何专业卖萌
石阡温泉——四百年历史古温泉
被人遗忘的港口
——石阡港——兼议石阡港对明清石阡经济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