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竹山县聚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创建工作实践

2017-11-21李著纲吴耀卿

现代农业科技 2017年21期
关键词:功能定位休闲农业形势

李著纲 吴耀卿

摘要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扶贫攻坚的主要产业,更是新时期农业工作的重要突破口和主要抓手。笔者根据多年工作实践,结合山区自然与区位优势,准确研判形势、全面深化认识、抢抓历史机遇,突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多种功能定位,深度挖掘潜能,多措并举推进业态功能多样化,助推美丽中国建设。

关键词 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形势;机遇;功能定位;措施;湖北竹山

中图分类号 F32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21-0275-02

竹山县位于鄂西北秦巴山腹地,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主要水源区、秦巴山片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要节点,生态和文化已经成为竹山县旅游资源的金字招牌。

近年来,依托生态人文资源优势,在市场拉动、政策推动、创新驱动、政府带动下,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截至2016年底,全县累计发展农家乐300余家,建设乡村旅游景点20余处,涌现出了总兵安、罗家坡、喻家塔、龙井、太和、观音沟、桃源、百里河等一批知名度较高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点,乡村旅游接待人数达到130.8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58亿元,分别占全县游客人次和旅游收入的75.24%和64.17%,乡村旅游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5 930人,占全县脱贫总人数的25.7%。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正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和强大后劲,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发力点,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更是当前精准脱贫、美丽乡村建设、带动农民致富的金钥匙[1]。

1 准确研判形势,抢抓机遇谋划发展

1.1 准确研判形势,提升使命感

当前,城乡居民游“绿水青山”,寻“快乐老家”,忆“游子乡愁”已成为消费时尚。2005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探索经济、社会和自然规律的升华;十八届五中全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进“四个全面”、实现“五位一体”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指导和行动指南;2016年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提出,要依托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大力发展生态休闲农业,扩展农业附加功能,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指明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的新方向,开启了生态农业的新征程;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明确指出,要促进休闲旅游产业发展,培育宜居、宜业特色村镇。实践证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呈现出“发展加快、布局优化、质量提升、领域扩展”的趋势。

1.2 全面深化认识,增强紧迫感

时至今日,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的升级、消费观念的转变、带薪休假制度的完善和由城乡统筹建设加快带来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完善,城镇居民到乡村“养眼洗肺、解乏去累”的兴趣更为浓厚,休闲旅游需求越来越旺盛,并成为大众化的消费方式。当前处于大力增加农民收入、加快脱贫攻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各地以相应的速度和规模推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迈入前所未有的新阶段,应始终坚持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农业、旅游、文化“三位一体”,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的重要作用。

1.3 抢抓历史机遇,落实责任感

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部署,农业部门坚持发展休闲旅游为关键措施,提高农产品质量,促进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挥休闲农业的体验功能;作为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载体,围绕各地特色生态资源,推进城乡统筹规划一体化;作为农民就业增收的有力抓手,促进农产品变商品、民房变客房、农区变景区,增加农民的经营性、财产性、工资性收入,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举措。

2 紧密结合实际,突出功能精准定位

深刻领会、准确把握休闲旅游业发展功能,转变发展思想、明确发展定位,创新发展方式,着力打造特色、突出示范引领,依托现有资源、深度挖掘潜能,充分激活要素、夯实发展根基,强化规范管理、实现共享多赢。

2.1 立足现有资源,利用信息技术,推进融合发展

针对不同区域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点,在避免同质化的前提下,实行网格划分,在现有营销模式的基础上予以试点性的改善,配置名贵苗木区、盆景区、根雕区、亲子(团圆家庭)教育认领区、休闲体验区、科普教育区、健康养生区、网上阳台及庭院区(后花园)、生态果园区等,从扩展功能、满足需求入手,按最小单位的数量(株)或面积(m2)实地现场购买或认领,实行就地培育与管护,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时动态传输生长状态及美丽景致,实行线上浏览与品赏,使消费者坐在家里或辦公室就能随时随地观赏与品鉴,清晨或闲暇之余打开手机或电脑就如同亲身置于庭院或阳台;根据物候期或季节变换,现场观察欣赏或采摘体验;也可以发布指令由现场培育员进行销售、物流或馈赠,把购买者或认领者纳入主体所有者,使其在体验享受的同时更大程度地参与营销与管护。同时搜集地域的人文故事与文化传承,充分体现历史厚重感和文化乡土味,广泛吸纳各类人员和不同要素,不断提升现代信息化水平和科技支撑能力[2-3]。

2.2 突出特色打造,深度挖掘潜能,推进业态功能多样化

着力打造“一区一色、一村一品”,突出功能定位。推进“园区+旅游”模式,通过美化山水田园、创办休闲旅游节、建设休闲农庄等,给市民带来更好的身心享受;推进“园区+教育”模式,开展农业科普、农事体验、农业游学等,满足市民亲身参与农事活动、学习农业知识的需求;推进“园区+文化”模式,充分发挥物质与非物质特色资源优势,如地方传承故事、美丽村景(小桥流水、洁净村庄、秀色美景、农家饭菜、顺畅交通、游乐健身),展现农耕文明和文化特色;推进“园区+康养”模式,延伸养生养老、健身运动功能,感受田园生活,享受返璞归真的喜悦。endprint

3 深度挖掘潜能,多措并举推进落实

“十二五”以来,为顺应城乡居民休闲消费快速增长的需求,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坚持完善扶持政策、规范行业管理、强化公共服务、培育知名品牌。

3.1 以点带线促面,示范推进产业发展集聚化

在适度推进业态功能多样化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各地现有资源和声誉,相互连接,形成品牌效应,提高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既创建自己的点、又吸纳带动其他的线、形成“串珠成线、串线成面”的规模效应。例如西部旅游线,把施洋纪念馆、猕猴桃产业园、谭家河垂钓区、圣水生态茶叶园、喻家塔蓝莓产业园、宝丰东河休闲旅游区串联成片,多层次、多维度挖掘生产、生态、生活功能以及创意、创新、创造业态,形成产业融合体。

3.2 引导多方参与,示范推进经营主体多元化

通过股份合作的形式,组团发展,鼓励农民参与,培育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集聚区和产业带。引入“新元素”,休闲旅游项目开发以农民参与度高、受益面广的项目为主,提高创业人员和农民的参与度;鼓励“互助合作”,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社会资本、知名人士、当地农民采取入股、联办、合作、股份等多种形式创办乡村旅游合作社。如擂鼓镇枣园村,以擂县为轴划分功能区,对农田、房屋、水利等设施统筹规划,合力打造田园相连、山水相依的生态景观。

3.3 多渠道筹集资金,推进基础服务设施现代化

生态有机农产品和休闲旅游需求旺盛,不断有创业、创新资金等社会资本的投入。通过发挥财政资金的引领作用,撬动金融资金,带动社会资金,形成全方位的金融生态体系,保障公共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资金足、投产快、使用方便,逐渐步入投资合作、兼并重组、连锁运营的新阶段。

一是整合财政资金。县委、县政府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财政贴息、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二是撬动金融资金。担保机构搭建银企对接平台,银行业金融机构采取多种信贷模式和服务方式,拓宽抵押担保范围。三是带动社会资金。社会资本利用PPP、众筹、“互联网+”、发行债券等新型融资模式不断涌入,把资金用在补短板以及产业提档升级上。

3.4 加强引导管理,示范推进经营服务规范化

新形势下,区别于过去农民一家一户经营“农家乐”,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要不断加强管理服务水平,确保其有序、规范、可持续发展。一是规划引导。积极推进多样化、规范化发展,将休闲农业开发囊括到城乡统筹发展系统中来,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构筑产业特色、打造休闲农业产业带和产业群。二是人才培育。利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加强从业技能培训,培育一批服务接待、教育解说实用人才。三是示范带动。加大对已认定的2个湖北旅游名镇、1个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2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1个湖北旅游名村、1条湖北旅游名街等的动态管理,确保服务质量和水平,发挥示范引领作用[4-8]。

4 结语

“休闲农业乡村游,望山看水忆乡愁”,产业的深入发展以及新业态的功能拓展,结合区域优势、科学规划、统筹布局、顺势而为,推进绿色发展方式,为美丽中国建设做出更大的实践成果。

5 参考文献

[1] 史亚军,秦远好.休闲农业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

[2] 郭焕成,孙艺惠,任国柱,等.北京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08,10(4):453-461.

[3] 高英英.东港区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展望[J].基层农技推广,2017,5(2):59-61.

[4] 李梅,苗润连.北京山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现状及对策研究:以昌平区流村镇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 2010,37(1):206-208.

[5] 郭哲.河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之思考[J].戏剧之家,2017(23):67-71.

[6] 马新.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问题浅析[J].南方农业,2017(5):1.

[7] 杨锐.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山东省休闲农业发展策略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6):1-4.

[8] 张晓亮.陕西凤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endprint

猜你喜欢

功能定位休闲农业形势
财务管理在企业内控中的功能定位及实践核心思路分析
南雄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研究
浅析咸阳休闲农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烟台地区休闲农业营销状况及对策
物流信息平台
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布局河北文化发展新常态
研究国企改革下的功能定位与经济发展
滦平县休闲农业的文脉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