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6年陇南市气候条件分析及其主要气候事件的影响评估

2017-11-21刘丽孙畅蒲静

现代农业科技 2017年21期
关键词:日照时数陇南平均气温

刘丽 孙畅  蒲静

摘要 对2016年陇南市气候条件进行分析,并对其主要气候事件的影响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平均气温偏高到异常偏高,降水量正常,日照时数偏多;主要的气候事件有高温、干旱、局地暴雨、冰雹等。

关键词 气候条件;时空变化;气候事件;甘肃陇南;2016年

中图分类号 P4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21-0222-02

陇南是甘肃省农业大市,其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农业生产,而气象条件是影响农业的主要原因。因此,对陇南市气象要素的评估就显得尤为重要。对2016年陇南市气候条件进行分析,并且评估主要气候事件的影响,以减轻不利气象条件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为采取有力的保障措施提供依据。

1 基本气候概况

2016年陇南市降水量正常,平均气温偏高到异常偏高,日照时数偏多。从四季气候情况看,冬季(1—2月)各县(区)中,除礼县、康县、武都、宕昌降水量偏少外,其他地区均正常;各县平均气温正常;全市各县(区)日照均属偏多。春季全市各县降水量正常到偏多,第一场区域性透雨出现时间略早;有相对低温时段,但平均气温偏高,多数县晚霜冻结束日期偏早。夏季平均气温异常偏高,各县(区)降水量偏少到显著偏少,多县气温、降水量出现极值;秋季全市平均气温偏高,有相对低温时段,多数县早霜冻出现日期偏迟,全市各县降水正常到偏多。总体来看,2016年陇南市的气候为冬季寒日少、春季回暖稳、夏季高温异常,秋冬暖、雨量少的特点较为明显。

2 主要气候要素的时空变化特点分析

2.1 气温

2016年全市各县平均气温为10.5~16.3 ℃,与常年相比,两当县、康县均偏高0.8 ℃,其余县异常偏高1.0~1.3 ℃,成县、徽县、礼县、西和县、宕昌县为建站以来的极高值。春季各县平均气温为11.0~16.7 ℃,康县、两当县、文县、徽县处于正常水平(距平在0.8 ℃以内),其余各县均比常年偏高1.1~1.5 ℃。秋季各县平均气温为10.8~16.3 ℃,与常年相比,全市各县距平为0.7~1.6 ℃,各县均偏高。多数县霜冻出现日期略迟,两当县、礼县、西和县最早出现在10月29日,文县、武都区最迟,出现在11月26日。初冬12月各县平均气温为1.1~7.4 ℃,与常年相比,全市各县距平为1.8~3.0 ℃,属异常偏高,文县、康县、徽县、两当县为次于1968年的次高值,其余县为建站以来的极值。

2.2 降水

2016年全市各县降水量为383.2~689.3 mm,与常年相比,除宕昌县偏少21%外,其余各县均属正常,距平为-17%~3%。后冬1—2月各县降水量为1.5~19.5 mm,与常年相比,徽县、两当县均属正常,其余各县偏少21%~67%。春季各县降水量为119.7~212.7 mm,与常年相比,文县、武都、徽县、康县偏多23%~30%,其余各县正常,降水距平为-8%~18%。全市春季第一场局域性透雨出现在4月13日,较历年偏早8~10 d。其中,文县第一场透雨出现在5月3日,比常年偏迟;宕昌县第一场透雨出现在3月22日,比常年偏早。降水整体时空分布不均,不同县旬降水量变化大,有局地短时强降雨,也有相对少雨时段。全市夏季有连续少雨天气,出现严重伏旱。夏季各县降水量为108.3~283.0 mm,与常年相比,礼县显著偏少52%,其余各县偏少21%~40%。秋季降水整体正常,但徽成盆地初秋降水依然偏少。秋季各县降水量为82.6~184.0 mm,与常年相比,武都、礼县偏多23%~56%,其余各县正常,降水距平为-19%~11%。初冬12月各县降水量为0.1~5.4 mm,与常年相比,文县异常偏少89%;西和县、宕昌正常,距平为5%~19%;康县、徽县显著偏少46%~63%;其余县偏多32%~44%。

2.3 日照

2016年全市各县日照时数为1 697.8~2 203.2 h,全市各县偏多5.1~330.7 h,武都日照时数为2 203.2 h,为建站以来的极值。冬季多数县日照时数偏多。春季全市各县日照时数为447.4~572.4 h,除徽县偏少21.8 h外,其余县偏多3.9~76.4 h。夏季全市各县日照时数为517.4~689.5 h,全市各县偏多20.1~156.6 h。秋季全市各县日照时数为277.2~439.5 h,除文县、礼县、徽县、宕昌县、两当县偏少6.0~79.1 h外,其余县偏多1.3~37.2 h。初冬12月全市各县日照时数为120.1~176.0 h,除文县、武都偏多12.3~17.5 h外,其余县偏少0.7~36.3 h。

3 主要气候事件及其影响

3.1 春季多次出现降温天气,高海拔山区受危害

入春以来,陇南市先后出现了6次较强冷空气过程,并伴有降水、降温;分别出现在3月8—10日、4月3—5日、20—22日和5月5—7日、11—13日、24—26日,其中3月8—10日、5月5—7日、11—13日3次過程降温幅度为8~11 ℃,降水量级较大;武都、宕昌、礼县、西和高海拔山区出现降雪和冻害;另外3次降温幅度为5~9 ℃,但日平均最高气温降幅为8~14 ℃,高海拔山区出现降雪和冻害。在这6次冷空气过程中,多次过程影响范围广,席卷了陇南市全境,部分县、乡镇出现降雪天气过程,高山地区积雪深度达13 cm;影响交通和林木花果的生长。

3.2 夏季高温干旱严重,影响作物生长

2016年夏季全市降水偏少21%~53%,其中8月降水显著偏少到异常偏少;降水日数整体偏少,进入8月中旬全市各县无降水,全市8月雨日均打破历史最少记录。全市夏季气温偏高到异常偏高,高温日数多,致使全市的农业遭遇严重旱灾,农业经济损失严重。

4 气候对各行业的专题影响评价endprint

4.1 气候对农业、林业生态的影响

2015年秋季降水基本正常,秋播时墒情适宜,利于秋播,秋末11月至初冬12月,全市降水量少,对冬小麦苗期长势有一定影响,到越冬期麦苗一、二类苗仅占总播种面积的20%~30%。

夏季气温显著偏高到异常偏高,全市各县降水显著偏少到异常偏少,日照偏多,出现严重的伏旱;对秋粮作物生长不利,局地雷暴影响了夏收进程,影响秋粮的生长[1-2]。夏末到初秋的少雨天气使得林区的蠕虫生殖较多,对树木生长有害。秋季气温偏高,降水正常到偏多有利于缓解夏季的干旱,但仍然无法弥补夏季高温少雨对农业及林业生态造成的损失;降水對秋播增墒有利[3-4],全市秋播及秋收进展顺利,到秋末各县区农业生态良好,加之增加了科技指导,农作效益较好。进入冬前生长期,一类苗占播种面积的54%,二类苗占播种面积的32%。

4.2 气候对水资源的影响

全市春季降水量偏多,但局地出现少雨时段,部分旬气温异常偏高,对补充江河流量、人民生活和农业生产不利。全市夏季降水显著偏少到异常偏少,但县域间变化大,局地既有少雨时段,又有短时暴雨、冰雹,给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造成了一定困难和问题,对补充水源及江河的流量不利。秋季降水正常到偏多、相对雨日多、雨势平稳,对补充地下水源及江河的流量有利。

4.3 气候对交通、旅游业的影响

春季全市平均气温正常到偏高,大部分地区降水正常,大部分地区日照时数偏多,旬气温高低变化大,对交通安全运输、人们出行访友、旅游有一定影响,但整体有利于出行、旅游。夏季气温显著偏高到异常偏高,降水异常偏少,日照偏多,高温少雨天气利于交通及旅游等。秋季降水正常到偏多,相对雨日多;雨势平稳,利于交通及人们外出旅游及野外活动。

4.4 气候对生态环境及人体健康的影响

冬季全市降雨日数偏少,全市各县气温正常到偏高,对污染物扩散不利,空气质量及生态环境较差,对人体健康不利。寒冬气候使采暖用煤量相对加大,对空气质量及生态环境较不利,生态环境较差。全市春季气温正常到偏高,大部分地区降水正常,对空气质量及生态环境较有利。但春末出现的局地雷雨、大风天气对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造成一定影响。夏季降水县域间降水变化大,多局地雷雨,易引发山洪,对空气质量及生态环境改善不利,公路修复建设施工单位较多,建筑范围较广,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影响。秋季降水正常到偏多、相对雨日少、雨势平稳,对补充地下水源及江河的流量有利。

5 参考文献

[1] 王国庆,张建云,贺瑞敏,等.黄河兰州上游地区降水、气温变化及趋势[J].干旱地区资源与环境,2009,23(1):77-81.

[2] 谢菲,于延胜,路宾朋.老河口市近57年来气候变化特征[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09,4(4):81-85.

[3] 何燕,徐世宏,欧钊荣,等.广西气候条件对水稻生产的影响评估及建议[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6):8521-8524.

[4] 李翠金.异常干旱气候事件及其对农业影响评估模式[J].地理学报,2000(增刊1):39-45.endprint

猜你喜欢

日照时数陇南平均气温
立春
荆州市荆州区近40年日照资源特征分析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curriculum English grammar teaching should be strengthened in high school
1976—2015年水城县日照时数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A Study on Improvi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Oral Ability
从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看莱州市30a气温变化
1981—2010年拐子湖地区气温变化特征及趋势分析
1963—2016年久治地区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分析
1961—2015年杂多县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分析
近50年来全球背景下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