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蛋白玉米品种利民33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2017-11-21孙晓光

现代农业科技 2017年21期
关键词:特征特性高产栽培技术

孙晓光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高蛋白玉米利民33的品种特征特性及在青冈县的试验、示范和推广表现结果,并科学总结出了该品种在青冈县的具体栽培技术,包括选茬选地、适时播种、配方施肥、合理密植、中耕管理、科学追肥、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内容,以期为该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蛋白玉米;利民33;特征特性;高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3.0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21-0043-01

玉米是青冈县的主要栽培作物之一,近年播种面积一直占总播种面积的80%以上,2015年播种面积达15.8万hm2,达到了历史最高峰。其中,高蛋白玉米品种利民33在青冈县南部乡镇有一定的播种面积,2014年通过黑龙江省审定推广,其中2012年、2013年该品种引入青冈县,通过试验,表现出了高产、稳产、抗病等特点。2014年、2015年、2016年大面积示范推广,特征表现明显,尤其是高蛋白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该品种比其他玉米粗蛋白高出1.5个百分点以上)。2016年农户与企业签订订单,并以高出商品玉米市场价收购。

1 品种特征特性

该品种是以自选系L201为母本,L269为父本杂交育成。L201是以竖叶6-3×铁7922为基础材料,连续自交11代选育成;L269是以国外杂交种KX0769为基础材料,自交7代选育而成。

出苗至成熟128 d,需≥10 ℃活动积温2 730 ℃左右,属中晚熟普通玉米品种。幼苗叶片绿色,叶鞘紫色,叶缘淡紫色,第一叶匙形,花药黄色,颖壳淡紫色。株型紧凑,株高270 cm,穗位高80 cm,成株叶片数20片,穗上葉5~6片。花丝淡紫色,果穗短锥形,穗长18~20 cm,穗粗4.8~5.0 cm,穗行数16~18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马齿型,百粒重36.5 g。人工接种鉴定,接虫抗性鉴定,抗大斑病(3R),感弯孢菌叶斑病(7S),感丝黑穗病(11.4S),高抗茎腐病(2.9HR),抗玉米螟(3.7R)。籽粒容重744 g/L,粗蛋白含量11.08%,粗脂肪含量4.59%,粗淀粉含量71.89%,赖氨酸含量0.34%。

2 产量表现

2.1 小区试验结果

2012年、2013年在青冈县昌盛、民政、柞岗3个园区玉米品种试验中,2年平均产量分别为11 322、11 436 kg/hm2,较对照先玉335分别增长483、552 kg/hm2,增长率分别为4.5%、5.1%。

2.2 大面积示范推广结果

2014年、2015年、2016年在青冈县南部乡镇区域大面积示范推广,平均产量分别为10 888.5、10 975.5、10 447.5 kg/hm2,较对照品种先玉335分别增产玉米595.5、561.0、541.5 kg/hm2,增长率分别为5.8%、5.4%、5.5%。2015年最高地块产量达到了11 874 kg/hm2。

3 高产栽培技术

3.1 选茬选地

该品种主要适宜青冈县南部乡镇地力较好的平地、坡地等地块种植,以玉米、大豆、马铃薯茬为主,土壤以中等以上肥力的地块为主,以保证有一定的增产潜力,同时可保证正常成熟。最好选择秋整地地块,春季整地应顶浆起垄[1]。

3.2 适时播种

当地温稳定通过8~10 ℃即可播种,不宜过早、过晚。过早易发生病害,过晚影响成熟。青冈县南部乡镇一般年份应在4月25日至5月5日之间完成播种。

3.3 配方施肥

结合整地施优质腐熟的农家肥37.5 t/hm2、磷酸二铵225 kg/hm2、尿素75 kg/hm2、硫酸钾75 kg/hm2或施用等量的复合肥。农肥破垄夹肥或翻前扬施,化肥结合起垄施入垄底。坐水种时,水中加入尿素30 kg/hm2、锌肥15 kg/hm2。拔节期追尿素225~300 kg/hm2。

3.4 合理密植

视地力情况进行科学合理密植,一般小垄栽培应该保苗在6万株/hm2左右,110 cm和130 cm大垄栽培保苗应在6.75万株/hm2左右。

3.5 中耕管理

一般采用苗前药剂封闭除草,也可在出苗后进行药剂除草,并及时中耕,这样既可提高地温,又能消灭杂草。一般情况下每隔10~14 d中耕1次,整个生育期正常中耕应不少于2次[3]。

3.6 科学追肥

除正常在拔节期追施尿素外,还可在玉米苗期、孕穗期用磷酸二氢钾1.5 kg/hm2+尿素7.5 kg/hm2兑水混合后喷施,以补充营养[4]。

3.7 病虫害防治

防治玉米丝黑穗病可用粉锈宁进行种子拌种,或用70%甲基托布津闷种。防治玉米大斑病在发病初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80%代森锌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药防治,应每隔7~10 d喷洒1次,连续防治2~3次,最好不同药剂交替使用。

防治蚜虫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或40%氧乐果乳油1 000倍液,或3%啶虫脒乳油1 500倍液兑水

喷雾防治蚜虫。防治玉米螟,生物防治可在玉米心叶末期,用Bt乳剂2.25~3.00 kg/hm2,制成颗粒剂撒施或兑水450 kg/hm2喷雾,也可在玉米螟卵盛期在田间释放赤眼蜂22.5万头/hm2 1次或2次。药剂防治可在玉米螟幼虫孵化初期叶面喷施1.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 500倍液进行防治。

4 参考文献

[1] 牛峰,刘正,张子学,等.黄淮海南片夏玉米区‘隆平206高产栽培技术规程[J].农学学报,2014,4(2):29-33.

[2] 王启斌.玉米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2):72-73.

[3] 张守林,王要闯,戚廷香,等 黄淮海地区夏玉米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4):130-133.

[4] 邢跃先,檀国庆,张妤,等.吉林省玉米高产栽培技术[J].玉米科学,2006(3):126-128.endprint

猜你喜欢

特征特性高产栽培技术
我国育成高产高抗水稻新品系
丰农啤1号大麦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玉米高产优质高效益简化栽培新技术
淮北地区马铃薯优质高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