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与孩子聊天的四个关键词

2017-11-18

现代家长 2017年11期
关键词:接纳孤独细节

关于亲子沟通的话题,本栏目已经从不同角度讨论过多次,但仍有继续讨论的必要,因为不少家长反映,即使做了充足的准备,与孩子沟通时仍会碰钉子。是不是沟通的形式太生硬了?沟通前家长需要做哪些准备?家长的诚恳态度为什么总被孩子误解?本期,我们邀请家庭教育专家、报刊亲子版专栏作家兰敬亭先生,与家长朋友们共同解开这些谜团。

孩子其实挺孤独

李莲君(12岁女孩的妈妈):以前,我不太喜欢跟孩子聊天,总觉得孩子什么都不懂,没什么好聊的,后来读了贵刊的文章,才把和孩子聊天当成一件重要的事来做。但是,我发现女儿不太愿意跟我说话,我觍着脸找她说话,她总是爱答不理的,让我很生气。请问这是怎么回事?

主持人:孩子怎么爱答不理了?能举个例子吗?

李莲君:比如我问她晚上想吃什么,她头也不抬地回答:“随便。”我带她去商场买衣服,给她挑了好几个款式,问她的意见,她一律说:“还行。”

主持人:在吃饭穿衣方面,孩子以前是否有过自己的主张?

李莲君:有是有,不过,都不好,被我否决了。比如,她总想吃洋快餐,喝碳酸饮料,我当然要拒绝,我是妈妈,得为她的健康负责啊!再比如,她想买露肩头的上衣和露膝盖的牛仔裤,也被我断然否决了。这种衣服再时尚也不能穿,不仅有碍观瞻,对关节也不好。

兰敬亭(家庭教育专家、报刊亲子版专栏作家):主张被你否决,孩子是什么表情?

李莲君:她当然不乐意,噘着嘴,狠狠地瞪我一眼,然后扭过脸去不理我。

主持人:孩子没抱怨什么?

李莲君:我态度坚决,她不敢抱怨。

兰敬亭:孩子的表情就是在抱怨,抱怨自己的意愿不被你重视。她可能会想,與其说出自己的意愿被妈妈否决,不如说些“随便”“还行”省心些。

李莲君:难道我否决孩子不合理的主张错了吗?

兰敬亭:不,您的否决无不妥,但方式有待商榷。为什么不能用温和而坚决的态度与孩子讲道理呢?12岁的女孩,一般是通情达理的。

肖鹏远(15岁男孩的爸爸):我感觉,有的孩子压根不想跟父母聊天。我是军人,长年在军队服役,儿子跟妈妈长大。儿子小的时候以我为荣,整天闹着去部队找我,可是现在我转业了,整天见面,他却不愿意跟我多说哪怕一句话。或许是儿子性格内向吧。

兰敬亭: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如果在城市生活,玩伴都难找到,其实他们都很孤独。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成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无论主观上还是客观上,他们都需要父母的指导和安慰,不存在不想跟父母聊天的孩子。您长期不在孩子身边,父子感情难免疏离,他甚至有可能缺乏安全感,您更不能掉以轻心。我猜,您平时对儿子要求很严格吧?

肖鹏远:是的,当过兵的爸爸都是这样,拿儿子当士兵来训练。我觉得这样对男孩有好处。怎么,我错了吗?

主持人:没错,但略有不足。孩子不是士兵,他是未成年的孩子,您也不是发号施令的军官,而是父亲。如果您把军队作风照搬到家里,很可能遭到儿子的抵制。他拒绝与您聊天,可能就是抵制的手段。

兰敬亭:父子长期冷战,会对儿子的性格和行为方式造成不利影响。

肖鹏远:会造成哪些不利影响?

兰敬亭:一个不经常在与父母的聊天中感受到爱和温情的孩子,最常见的表现有两种:一是凡事喜欢咄咄逼人,通过与他人的疏离和对他人的拒绝来实现自我保护;二是害怕聊天,害怕说错话,可总是希望能通过聊天得到认同,想尽办法讨好他人。

接纳孩子是关键

刘运河(16岁男孩的爸爸):我是一个木讷的人,不爱说话,更不知道怎样与儿子聊天。儿子性格倔强,为了跟他聊天,我像老师备课那样,把想说的话逐条写在纸上,可是效果不好,聊着聊着就聊不下去了,最后不欢而散。请问,跟孩子聊天,都需要做哪些准备?

主持人:因为什么不欢而散?话不投机吗?

刘运河:是的。我觉得他身上有许多毛病,给他指出来他不接受,还说我不理解他。有时候说不过他,我就忍不住骂他两句。他现在长大了,不怕我发脾气。

兰敬亭:我想起一个场景,与大家分享。在一个户外拓展训练营里,我看到一群十来岁的孩子在教官的组织下玩一个游戏:在两棵大树之间绑上渔网、软梯、木桩之类的连接物,让孩子在上面赛跑。孩子们胆怯,在高处找不到平衡,有的动也不敢动,有的女生干脆吓哭了。这时,随行的家长在树下鼓励自家孩子:“宝贝加油!”“别怕,没什么好怕的,你是男子汉!”孩子们还是不敢动。忽然,有一位妈妈对女儿说:“妈妈知道你害怕。你试试,带着你的害怕继续往前走走。妈妈一直在这儿呢!”她的女儿第一个走到了终点。为什么这个女孩能超过许多人高马大的男孩?因为妈妈接纳了她的全部感受,而不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她。与孩子聊天也是这个道理,要想聊得顺畅,父母必须首先接纳孩子的感受,无论孩子的感受是多么的不可理解。家长在聊天的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孩子的神态以及情绪,给予孩子高度的信任和理解,让孩子感觉到,跟父母聊天是安全的,这样他才可以放心地把心里话讲出来。

刘运河:接纳孩子的感受?我不明白是什么意思。比如,做作业时,他遇到难题就唉声叹气,想放弃,难道我也要接纳他?

兰敬亭:所谓接纳孩子的感觉,就是父母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尽量理解孩子的感受,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去引导孩子,而不是否定孩子。父母即使要否定孩子的某种行为或习惯,语气也要委婉。比如,孩子做作业时有畏难情绪,您可以说:“这道题一定很难,或许是你的思路不对头,不妨仔细审审题,换个角度想想看。”要知道,父母喜欢生硬地否定孩子,多数是一种负面的思维习惯,不信任孩子能做对和做好,总是担心孩子出现各种不可控制的问题。如果孩子闯祸,甚至会带着诋毁孩子的态度,比如:“早就跟你说过……现在证明你又错了吧?”即使成年人也不喜欢跟总是否定自己的人聊天,何况孩子。endprint

刘运河:唉,想不到跟孩子聊天这么麻烦!

主持人:看,您也有畏难情绪。父母和孩子聊天本来是家庭生活的寻常之事,没那么难。再说,聊天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万万放弃不得。家庭生活中,父母越爱孩子,就越需要通过聊天,让爱自然地流进孩子的心里;父母越想了解孩子,就越需要倾听孩子的心声,然后想办法帮助孩子;父母越希望孩子健康自信,就越需要在日常的聊天中給孩子积极的鼓励,用乐观的态度为孩子加油打气。还是让我们听听兰先生的聊天秘诀吧。

聊天就要聊细节

兰敬亭:我们之所以说聊天,而不说亲子交流,意在强调交流的自然性,即跟孩子聊天,父母不要带着太多的具体目的。切记,不是每次聊天都需要告诉孩子什么大道理,也不是日常生活中每一件小事,都要上纲上线地影响孩子的品行。有些父母喜欢把孩子说的话一律引导到学习方面,无时无刻不希望通过聊天提高孩子的思想水平和学习热情,这样做往往事与愿违。

主持人:聊天的目的不是教孩子说话,也不是教孩子做人,而是为了把爱传递给孩子,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孩子,为了能够跟孩子走得更近,让孩子通过跟父母的沟通,加深对父母的信赖。

兰敬亭:对,聊天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另外,父母找孩子聊天要看场合,不要搞得太正式。如果孩子玩得正入迷呢,父母想聊天就得等一等,不要打断孩子。

胡雪娟(11岁男孩的妈妈):请问兰先生,与孩子聊天,谁是主导?我还是孩子?

兰敬亭:与11岁的孩子聊天,应该父母是主导。11岁的孩子还处在成长阶段,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形,语言组织能力也比成年人逊色不少,您除了不能着急和少否定孩子之外,还要讲究引导的技巧。比如,晚上下班回到家,您问丈夫今天过得怎么样,他可能会说很多,从领导到同事,从午餐到回家路上堵车,不一而足。但如果您问孩子今天过得怎么样,孩子可能会回答两个字:“挺好。”

胡雪娟:是啊是啊,就是这样!为什么孩子对我这么冷淡?

兰敬亭:孩子对你不是冷淡,而是他还不具备把笼统的问题进行细化的能力。也就是说,对于“今天过得怎么样”这样笼统的问题,他不知道怎样组织语言,而且对他来说,这也是件麻烦的事。

胡雪娟:那我该怎么问?

兰敬亭:聊天就要聊细节。比如问孩子今天上了什么课,是否有趣,午餐吃的什么,好不好吃,等等,越具体越好,启发孩子多说。如果孩子附加了一个细节,您可以顺着孩子的思路问下去。注意,这个过程中不要说教,要自然一些,再自然一些,还要有些童心,跟孩子搞搞怪。没有笑声的聊天怎么能叫聊天呢?

胡雪娟:听起来好像很容易,今天回去我要试试。

主持人:今天大家都要回家试试。记住与孩子聊天的四个关键词:孤独、接纳、爱、细节。祝大家聊天愉快!

【编辑:陈彤】endprint

猜你喜欢

接纳孤独细节
关注48个生活细节
运用叙事疗法使问题学生在问题中成长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对学生的爱
细节取胜
圈套里的个性化讲述
和学生一起成长
从《山河故人》看贾樟柯的变化与坚守
让阳光照进心灵
时尚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