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州缂丝织造技艺嵌入“织物结构与设计”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2017-11-15黄紫娟

纺织服装教育 2017年5期
关键词:平纹缂丝经线

黄紫娟

(1.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纺织服装与艺术传媒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2. 江苏省丝绸工艺与材料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江苏 苏州 215009)

苏州缂丝织造技艺嵌入“织物结构与设计”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黄紫娟1,2

(1.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纺织服装与艺术传媒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2. 江苏省丝绸工艺与材料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江苏 苏州 215009)

为了更好地传承与发扬缂丝织造技艺,培养缂丝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纺织专业将缂丝织造技艺内容嵌入“织物结构与设计”课程教学中,从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两个方面学习缂丝织造技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苏州缂丝;织造技艺;织物结构与设计;教学改革;技艺传承

苏州缂丝是传统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有“一寸缂丝一寸金”和“织中之圣”的盛名。苏州缂丝织造技艺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又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缂丝织造技艺精湛,织造过程极其细致,极具欣赏装饰性。然而,目前全国缂丝从业人员不到300人,他们的年龄大多在40岁以上,年轻的从业人员寥寥无几。从缂丝产品看,缂丝采用“通经断纬”织造工艺,只能由手工织造,产品形式和材料加工采用传统的技艺,缺乏对新产品的开发和研究,使得缂丝受众面狭小[2-3]。如何保护和传承缂丝传统织造技艺,传播缂丝丝绸文化,培养缂丝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分析缂丝织造技艺特点出发,探讨了缂丝织造技艺嵌入我校(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织物结构与设计”课程教学的可行性、先导后续课程以及课程内容安排,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 苏州缂丝织造技艺的特点

1. “细经粗纬”和“白经彩纬”

从织物原料上看,经线通常采用生丝、本色,一般是股线,每根股线由2根丝线加捻而成,每根丝线又由3根或2根单丝组成。纬线为熟丝,是经过练染加工的丝线,一般8根单丝为1股,分左右两股,通过并线合为1股。由于经线细且为本色,纬线粗且为彩色,因此构成了缂丝织物的特点,即“细经粗纬”和“白经彩纬”。

2. 平纹组织双面织物

苏州缂丝在传统木质织机上织造,通常有两个翻头,翻头上有线圈,每根经线穿过一个线圈,通过控制翻头上升或下降使得经线提升或下沉。因为织机上只有两个翻头,因此一个翻头提升或者下降,另一个翻头位置不变,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梭口,纬线从中间穿入形成第一种交织规律;继而原来提升或下降的翻头回位,另一个翻头上升或下降形成第二个梭口,纬线再次穿过梭口,形成第二种交织规律。因此,苏州缂丝一般为平纹组织。由于平纹组织是双面组织,即正反面组织结构相同,因此缂丝织物为双面织物。

3. “直经曲纬”和“通经断纬”

缂丝织物的第三个特点是“直经曲纬”和“通经断纬”。缂丝织物在经线准备和织造过程中,经线只有一组且一直固定在前轴和后轴上,张力较大,使得经线绷紧,且织造时不换经线;而纬线在织造时根据花纹而换色纬,且纬线来回交织换色,形成空隙,因此缂丝又叫“刻丝”。

二、 苏州缂丝织造技艺嵌入“织物结构与设计”课程教学的可行性

从本质上讲,缂丝是一种经纬丝线交织形成的织物,织物的组织、几何结构属于“织物结构与设计”课程内容,因此缂丝可列入平纹组织结构内容。从课程目的上看,将缂丝织造技艺嵌入“织物结构与设计”课程教学并没有转移该课程培养学生织物设计、结构分析等能力的目的,反而更加丰富了其内涵。从课程结构上看,仍以简单组织、变化组织、联合组织和复杂组织为主线。从课程标准上看,依然强调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整合,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突出课程为学生发展服务的理念。从课程实施上看,我校具有缂丝中心、实训中心和多媒体教室等多个课程实施场所,满足理论和实践教学要求。从师资上看,我校具有缂丝工艺大师、纺织品设计课程专任教师数名以及专门的实践教师,师资力量雄厚。另外,我校还与苏州市缂丝非物质文化传承基地——苏州工业园区仁和织绣有限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在人才培养、技术服务等方面相互合作。

三、 先导课程与后续课程分析

根据缂丝织造技艺特点和织造流程,织造时要进行上样,通过缂织形成一幅幅色彩丰富的丝绸织物,仿佛梭子代替画笔形成一幅幅画。因此,要求缂丝织造人员具有一定的美术功底和鉴赏水平。

在先导课程设计上,可安排一些艺术类课程,包括图案设计、色彩构成、PhotoShop等实践课程,同时增加纺织材料、纺织生产工艺管理、丝织工艺、纺织生产实训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既掌握一定的美学知识,又具有纺织基础知识,为缂丝在“织物结构与设计”课程中的嵌入式学习做好准备。在后续课程安排上,学生可以在学习“织物结构与设计”课程后,继续深入学习织物结构的内容,如提花织物设计、纹织物CAD、面料二次设计等课程。

四、 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

1. 理论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

(1) 理论教学内容。根据缂丝织物的形成与结构,理论部分主要学习织机构成和原理、织物组织的概念、平纹组织的概念、组织图画法、上机图画法,其中重点是织机的构成、平纹组织的概念、组织图画法,难点是织机的构成和原理。缂丝织机是传统的木质织机,其结构和现代半自动小样织机的结构有共同点,也有区别,如图1所示。在学习“织物结构与设计”课程时首先要学习织机结构和原理,并将缂丝织机与现代半自动织机进行比较学习。

图1 织机对比

缂丝织机的主要学习内容为:织机的重要部件,每个部件的名称、材质、作用及原理。例如缂丝织机最重要的部件有前轴、后轴、翻头板、竹筘、竹棒,前轴的作用是固定经线和卷取织物,要了解前轴和其他部件是如何配合的,织机的五大运动及原理,五大运动是如何配合并最终形成织物的。

现代半自动小样织机的主要学习内容为:织机的部件名称、材质、作用及原理。例如现代半自动小样织机上的卷布轴、经轴、综框、钢筘,这些部件对应于缂丝织机的部件分别是什么,它们的共同点和区别是什么。除此以外,对比学习缂丝织机的五大运动原理及配合。

(2) 理论课时及场地安排。在“织物结构与设计”课程中嵌入缂丝织造技艺内容共6课时,具体安排为:缂丝文化2课时、缂丝织机1课时、现代半自动小样织机1课时、缂丝嵌入平纹组织结构2课时。教学时先到我校江苏省丝绸工艺与材料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下属的缂丝中心学习缂丝文化,然后在实训室学习现代半自动小样织机并对比学习缂丝织机,最后在教室学习缂丝结构。

2. 实践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

(1) 实践教学内容。“织物结构与设计”课程的实训内容为设计与打样,其成果为织物。在织造前,根据缂丝织物的特点,可嵌入到平纹组织织物设计与打样模块,也就是设计织物的外观、纱线排列、组织图、上机图,最终形成平纹织物。设计部分,根据缂丝织造技艺特点,经线为本白色丝线,纬线为花线,因此不需要设计经线的纱线排列,需要设计的有织物的外观、组织图和上机图。组织结构为平纹,顺穿法,两页综框,外观一般为具象的或抽象的画。根据缂丝织造流程,打样部分分为经线准备、纬线准备、织造和下机三个部分。其中,经线准备包括落经线、牵经线、套筘、弯结、嵌后轴经、拖经面、嵌前轴经、捎经面、挑交、打翻头、画样;纬线准备包括配色线、摇线;织造和下机包括箸踏脚棒、拉经面、修毛头。

在实训中,学生观察缂丝工艺大师现场演示缂丝织造流程,并在现代半自动小样织机上进行实践。通过在现代半自动小样织机上的实训,将缂丝经线准备流程与整经、穿综、穿筘和纹板输入对应;纬线准备与选纬和摇纡对应,缂织与织造和下机对应。通过设计和打样实训,学生不仅掌握了缂丝的织造流程、原理、技艺,还感受到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并通过现代织机将其织造流程重新整理、演绎和创新,使得缂丝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播、传承和创新。

(2) 实践课时及场地安排。缂丝工艺大师现场演示8课时;学生设计缂丝图案及色彩搭配4课时;上机操作:经纱准备和纬纱准备共2课时,经纱上机操作8课时,缂丝织造16课时,修毛1课时。场地安排:大师演示在我校缂丝中心,图案及色彩搭配在教室,上机操作在织物设计与打样实训中心。

五、 教学成效

1. 缂丝文化得以传播、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需要人才的培养,高校教学是人类智慧的重要传播途径和人类文化记忆的重要延续路径,与政府、企业、文博单位相比,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方面具有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天然优势。在纺织专业教育中嵌入缂丝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体现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的义务和优势,使缂丝文化与技艺得到传播和传承;同时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修养得到提升,专业能力也得到提高。

2. 缂丝织造技艺在传承中创新

在“织物结构与设计”课程教学中嵌入缂丝织造技艺,并将现代半自动小样织机和传统缂丝织机进行对比学习,利用现代半自动小样织机进行缂丝产品的缂织。通过现代织机的电气化原理,省略了制作翻头工序,改进梭口形成方式,节约了在缂丝制作中的人力。同时,缂丝织造技法如戗色、搭梭、子母经等得以传承。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贯通,使师生对缂丝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更深入的认知和思考,并通过作品得以表达、演绎和创新。

通过将缂丝织造技艺嵌入“织物结构与设计”课程教学的探索和实践,表明高校可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场所,因此对丝绸类乃至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中的传播、传承和创新可起到积极的借鉴作用。

[1] 李险峰.苏州缂丝技艺文化及传承的调研与探索[J].美术教育研究,2015(9):42-43.

[2] 缪秋菊.苏州缂丝文化技艺保护与传承探析[J].丝绸,2013(2):76-77.

[3] 王姝画.论苏州缂丝的现状和发展[J].美术教育研究,2012(6):22.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C-a/2016/03/01)

黄紫娟(1982—),女,浙江衢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E-mail:zj1983qz@163.com

G712

A

2095-3860(2017)05-0404-03

(责任编辑:吴文英)

猜你喜欢

平纹缂丝经线
新衣软又暖
通经断玮 绘彩织梦
——蔡霞明缂丝作品欣赏
高考地理中关于日期比例问题计算的探讨
缂丝之美,从皇室走入民间
立体放大效应织物的设计与分析
南通缂丝将经纬织入生活
涤棉联合组织防起皱品种的单织造研究
宋代缂丝的色彩符号与审美意趣
针织平纹单面布的斜度与扭度的成因及控制方法
专项突破:日界线与日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