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鸿翔运用下法治疗中医急症经验

2017-11-14李大卓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7年23期
关键词:先父痰饮水气

李大卓

【摘要】“下法”是祖国医学治疗八大法之一,是对人体内的“积滞”类病证采取的泻下之法,积有“热积”“寒积”“瘀血”“食积”“饮积”等之分,历代医家屡有法则,“下法”的临床运用十分广泛。先父李鸿翔乃我市名老中医,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运用“下法”医治众多中医急症,收效良多,现整理其部分经验,阐述如下。

【关键词】下法治疗;中医;中医

【中图分类号】R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23..02

1 清痈泻下疗肠痈

急性阑尾炎属祖国医学“肠痈”之范畴,临床发病常见,乃热积肠腑所致,病见右下腹部急剧疼痛为主症,依据张仲景《金匮要略》:“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脓未成,可下之,……,大黄牡丹汤主之。”对于单纯性或早期化脓性阑尾炎以及急性阑尾炎脓肿包裹,先父常以本方合红藤煎(自拟方),药用:生大黄15 g(后下)、牡丹皮20 g、桃仁10 g、冬瓜仁

30 g、红藤30 g、紫黄地丁各30 g、败酱草30 g、辣蓼草20 g、车前子草各15 g、生甘草5 g、降香10 g。如高热,可加生石膏40~50 g(先煎)、黄芩15 g;如脓肿包裹不消可加大贝母15 g、薏仁30 g、皂刺10 g、威灵仙10 g。

用药特点:①大黄攻下热积,初期三天用生大黄,三天后则改用制大黄;②弃用芒硝内服,而可改用芒硝炒热与辣蓼草水泡捣成糊状外敷;③急遣清热解毒之品,中病即减,以防苦寒伤胃;④清热解毒合活血化瘀通络之品,以防热毒入血络而致病情深重;⑤辣蓼草辛温,虽温不烈,但在大堆苦寒药中,无温燥之弊,亦可监制苦寒之甚,辣蓼草是民间用药品种。七、八十年代本地区运用此药广泛运用于肠道急性感染性疾病,收效甚捷,所以先父亦常用此药治疗急慢性阑尾炎。

2 温下寒积愈冷痢

细菌性痢疾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里下河地区是常见的肠道传染性疾病之一,当时农村尚未通自来水,细菌性痢疾多见,无论成人还是小孩,疫毒痢(中毒性菌痢)所占比例也较多,病死率不鲜,其时抗生素十分缺乏,经济也落后,先父诊治众多痢疾之患,积累很多治痢经验。冷痢的发生次于热痢,成因复杂,或饮食冷品,或体弱阳虚,内有寒饮之伏邪与外邪相搏,常致寒积于中而发冷痢,症见腹痛剧烈阵作,痢下白冻为主,苔白腻等,治疗温下寒积,叶天士曾云“治痢大法,不过通塞二义”。“通”即通下,“通下热结”,“寒积”“食滞”“痰饮”等也是。寒积于中者,当以“温寒通下”。先父每遇寒积引发之冷痢,均以大黄附子汤合胃苓汤化裁治之。药用:制大黄15 g、熟附子10 g(先煎)、细辛3 g、高良姜10 g、乌药10 g、车前草15 g、仙鹤草30 g、辣蓼草30 g、苍术10 g、厚朴10 g、茯苓15 g、石菖蒲10 g、苦参10 g、生甘草4 g。如肛门坠胀甚者可加枳壳10 g、升麻20 g。如夹有血便者可去细辛、易良姜为炮姜,加炒地榆30 g。

用药特点:①寒温并用,大黄虽制仍性寒凉,同苦参与数品温寒药共合,相反相成,互制为用;②弃动血的桂枝,而改用散寒止痛入脾胃经之高良姜;③以里下河民间用药之辣蓼草、车前草合仙鹤草,共用祛湿止痢,三药均是治疗痢疾之良药;④大黄配厚朴有小承气之义,以下积滞;⑤攻下不忘顾脾,以茯苓配甘草健运脾土。

3 泻下痰饮平喘嗽

痰饮喘嗽临证遇之甚多,常由急、慢性支气管炎、肺部感染、胸膜积液、肺心病、心力衰竭等引发。《病机汇论》中云:“夫肺气清虚,不容一物,若痰饮水气上乘于肺,则气道拥塞而喘。”又“惟夫邪气伏藏,痰涎浮涌,呼不得呼,吸不得吸,于是上气促急。”(《直指方》)。张仲景则设泻肺平喘之葶苈大麦泻肺汤治之。泻肺者则泻“肺中之痰饮水气”,“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肺痈胸满胀,……,咳逆上气,喘鸣迫塞,葶苈大枣泻肺汤”,(《金匮要略》)。此处肺痈先父认为非专指肺脓疡者,乃指肺气痈闭之机制,先父以葶苈大枣泻肺汤合三子养亲汤并用泻下肺中痰饮水气,使肺气得以宣肃,而喘嗽平息。药用:葶苈子15~30 g、苏子12 g、莱菔子20 g、白芥子6 g、射干10 g、厚朴10 g、降香10 g、茯苓20 g、生白术30 g、大枣7枚。如大便秘结难解者,可加制大黄10 g、黑牛子5 g;便溏者,可加炒薏仁30 g、煨诃子10 g、炮姜5 g、五味子

10 g;伴胸闷、唇紫绀者,可加薤白头10 g,桂枝10 g、丹参30 g。

用药特点:①重用葶苈子,葶苈子历来人们将其视为砒鸩。《本草求真》中认为“葶苈辛苦,大寒,性急不减硝黄,大泻肺中水气,……观《金匮》所云,用葶苈以治头疮,药气入脑杀人。”有云“久服令人虚”(《别录》)等。使得今人鲜少用之,先父研习古人之典籍,并结合其多年临证之经验,考证葶苈药力专宏,用之合证,效如桴鼓,正如李时珍所云“肺中水气膹满急者,非此不能除。”《本草经百种录》又云“葶苈滑润而香,专泻肺气,……,故能泻肺即能泻水。”先父用之量亦不小,曾用至30 g,除前2、3天便溏外,无不良之副作用,考证现在药理,此品有较好的强心利尿之功效。②久服葶苈令人虚,主要是有导泻之弊,故在用该药时,李师又配用生白术、大棗、茯苓,健补脾气,以制其弊;③泻肺必需与理肃肺气协同而用,如厚朴、降香、苏子、莱菔子,气行则水饮之积亦泄;④饮积肺中,壅遏肺气,气滞则血瘀,所以理气亦须合用和血通络之品。

4 逐下瘀结畅梗阻

瘀结型肠梗阻,临床上常见于腹部有手术病史者,粘连性肠梗阻为多。临床症候为腹痛骤剧,绞痛阵作,痛有定处,常常拒按,恶心欲吐,或呕吐频作,肠鸣漉漉,矢气不多,便秘不圊,辗转不安,舌质紫瘀,苔薄白或薄黄,脉细弦。多为术后瘀血停滞。肠腑之间,阻遏肠间之气机,不通则痛。先父常以桃红和络汤(自拟方)治之,药取桃仁

15 g、红花6 g、制大黄10 g、丹皮20 g、川桂枝10 g乌药15 g、醋玄胡30 g、莪术10 g、九香虫10 g、木香15 g、厚朴10 g、生甘草5 g。另以芒硝适量伴合葱白炒热外敷。如矢气与大便俱不通者则用胃肠减压法,再用药从引流管中注入;如呕吐频作不止,先予针刺合谷、内关及足三里穴,再行服药。

用药特点:①保留桃核承气汤之义,速下瘀血之积;②外治与内服药同用,药用多途,开拓用药思路;③寒温并用,相反相成,相互佐制,瘀为阴邪,故方中温药偏多,桂枝、乌药、九香虫等,如有出血倾向,即撤桂枝以防动血。④每方必用九香虫,九香虫俗称臭虫、打屁虫,开水焯死或盐焗而入药,性咸温,《本草纲目》云“治膈脘滞气”,《吉林中草药》说能“治胸脘胁痛”,先父认为此药不只是理气止痛之用,留头足同入药有强效的活血、逐瘀止痛之功,常与莪术、乳香、没药等合用于胃肠间之瘀血内积之疼痛尤其有效。

本文编辑:吴宏艳endprint

猜你喜欢

先父痰饮水气
辽中区患病草鱼体内嗜水气单胞菌分离、鉴定与致病力测定
海上边水气藏利用试井资料确定水侵状况研究
从痰饮、血痹论治眩晕医案2则
从“痰饮”辨治感染后咳嗽
也说“先父”“先君”“先人”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病机与治法探讨
中医痰饮致悸论
医院感染嗜水气单胞菌的临床治疗分析
基于分形几何的裂缝型底水气藏产能模型
倒霉受骗两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