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医院急诊急救能力建设的若干思考

2017-11-14李艳敏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7年23期
关键词:若干思考

李艳敏

【摘要】急诊急救能力是医院医疗水平高低的重要体现,每位医生能力的提高都必须要经过急诊工作的考验,与此同时,医院的急诊急救能力还关乎患者的生命,可见提高医院急诊急救能力的重要性。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医院的急诊急救效率还有待提高,急诊医疗体系仍有完善的空间。本文首先指出了加强医院急诊急救能力建设的必要性,然后提出了加强医院急诊急救能力建设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医院急诊;急救能力;若干思考

【中图分类号】R45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23..02

近些年来,随着全社会医疗水平的进步以及人们对医疗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医院的急诊急救能力获得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院前急诊和院内急救不仅是医院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患者的最大的生命保障。适当扩大科室面积、更新急诊设备等硬件建设是提高医院急诊急救能力的首要步骤,此外,医院还要不断提高急诊急救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

1 加强医院急诊急救能力建设的必要性

经过相关调查研究显示,我国目前医院急诊急救工作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急诊急救医疗体系尚不完善。需要急救的患者大多是突发急症,应该遵循就近送医的原则。但是一个地区几家医院的医疗水平势必有一些差距,患者家属一般都会要求将患者送到大医院,这就导致大医院急诊室出现拥堵的情况,很多时候就会耽误真正危急重癥患者的抢救。此外,部分医院的急诊室人员和设备出现不足的情况,一旦急诊患者人数较多,医护人员就无法全部顾及到,势必耽误患者的治疗。而且对危急重症患者的急诊首先应该快速明确患者所患的疾病,然后转到院后抢救,这就给急诊人员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急诊医护人员无法判断或者判断失误,也会耽误患者的抢救。

第二,急诊急救信息化水平较低。现阶段,我国城镇老龄化趋势日益显著,再加上食品安全和环境污染的影响,使得近些年医院急诊急救的患者相比往年有了很大的增长。传统的急诊急救方式以及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要求,其中最主要的表现就是急诊急救的信息化水平比较低下。只有等到医护人员到来之后才能对患者采取临时的急救措施,如果救护车耽搁在路上,家属又不懂急救常识,情况严重的就会危及患者的生命,这就给医院的急救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可以开通远程诊断,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症状就可以指导家属对患者先行进行抢救。通常情况下,救护车的驾驶路线是根据司机的经验确定的,但是如果在司机不熟悉的地方,车辆难免会出现绕远而延长时间的情况。加强医院急诊急救的信息化建设,可以给司机提供一个最优的路径,选择出路程最短、路况最好的线路。

2 加强医院急诊急救能力建设的有效对策

2.1 加强培训,提高医护人员水平

急救知识和技能是每位医护人员必须要具备的能力,医护人员急救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医院整体的急救水平。因此,医院应该要重视对全体医护人员进行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确定培训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挑选医生骨干组建高水平的培训团队,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的培训和考核方案,将培训考核结果作为医护人员评级和工资水平的标准之一。医院应该重视急诊人才的引进工作,确保急诊医护人员的数量、综合水平满足医院的实际要求。给在职的急诊医生和护士提供进修学习的机会,鼓励具有高度责任感的年轻医护人员从事急诊工作。

2.2 提高医院急诊分级诊疗能力

进行急诊分级诊疗是保证危急重症患者得到及时治疗、确保生命安全的有效方案。如果大部分急诊资源都被非危急重症患者占用,这对真正的危急重症患者来说就是非常严重的医疗安全隐患。所以,全国各大医院应该抓紧推行急诊分级诊疗方式,医护人员应该根据患者的症状确定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据此安排患者治疗的顺序,让危急重症患者第一时间得到治疗,实现医院急诊资源的优化配置。急诊分级诊疗应该贯穿于医院急诊工作从检查到治疗的全过程。

2.3 提高医院急诊急救信息化建设

医院提高急诊急救信息化水平能够实现院前和院内急救信息的共享,将救护车上的急诊系统与医院内部的系统进行对接,能够极大缩短急诊的流程。救护车上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实时监控的系统可以将画面和数据传输到医院急诊系统中,医院的急诊医生可以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给救护车上的医护人员提供远程急救指导,情况危急时还可以进行远程会诊。医院急诊室的医护人员可以提前做好急救准备,如果医院不具有接收能力,也可以及时告知救护车,让救护车将患者送到其他合适的医院,从而减少路上耽误的时间。

2.4 建立急诊患者分流机制

急诊患者分流机制的建立能保证各级医院的医疗资源都能得到充分的利用,病情程度不同的患者也都能得到及时的治疗。救护车上的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选择出最合适的治疗医院,尤其要做好拥挤到三甲医院的非危急重症患者的分流工作。各大医院之间应该建立急救绿色通道,在大医院治疗后病情稳定的患者可以酌情转诊至其他医院。

参考文献

[1] 范 颖,袁秀群.急诊预检分诊系统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中国护理管理,2015,15(1):92-95.

[2] 宋长英.加强急诊分诊护士的培训,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J].中外健康文摘,2010,7(20):329-330.

[3] 郭艳枫,卢琳琳,林 蔚.粤港两地急诊分诊差异性探讨及借鉴[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3):66-68.

[4] 于学忠,郭树斌.关于建立急诊质量控制体系的探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7,23(2):128-130.

[5] 柯 蕾,严 光.急诊急救医疗中质量管理问题的分析与对策[J].中国医院,2006,10(12):17-20.

本文编辑:刘帅帅endprint

猜你喜欢

若干思考
“中国梦”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思考
新时期提高电力政工人员素质的若干思考
新形势下推进大数据应用的若干思考
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的若干思考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的若干思考
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若干思考
有关水利工程灌溉管理工作的若干思考
小学数学教学的若干思考
对如何做好小学德育教学进行的若干思考
上海市浦东新区的非公企业廉政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