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实施“文化厚校”战略 打造人文智慧校园

2017-11-14杨宏志

河南教育·高教 2017年9期
关键词:一流学术大学

杨宏志

人们常说,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俗话说得好,“没有科技,一打就倒;没有人文,不打自倒”。大学是凝聚一个民族优秀文化的中心,是借鉴外来先进文化的前沿平台,是创新与扬弃社会现实文化的基地,一所大学能否担此重任取决于大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品质。

提升文化自觉,高度重视大学文化建设的作用

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独特文化。人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当走进一所著名学府时,让人感动、兴奋的不是别的东西,而是该校特有的无形的文化与有形的地理环境的复合体。蔡元培先生任北大校长十年,之所以为世人瞩目,原因就在于其倡导了新风、营造了文化。大学文化建设事关“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这两个根本性问题。有学者将大学文化定义为:以大学人为主体和以知识及其学科为基础,主要凝聚在大学拥有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之中,是大学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学术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的总和。

坚定文化自信,充分认识中国大学文化的优势

中华文化要渗透到中国人的骨髓里,要增强民族的自豪感与自信心,增强每一个中国人的骨气和底色。我们要认识到中国大学文化的特色和优势:就“长度”而言,其延续了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就“深度”而言,其承载了中华文化的深厚积淀;就“强度”而言,其汇聚了中华文化的民族认同;就“广度”而言,其吸收了异域文明的有益成果;就“新度”而言,其融入了对中国梦的憧憬与践行。也正是这些优势,为推进大学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立足历史优势,与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紧密结合;立足时代优势,与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立足创新优势,与吸纳借鉴国外特别是“一带一路”先进文化紧密结合;立足区域优势,对河南省高校来说,与弘扬中原文化紧密结合。

强化文化担当,积极探索大学文化建设的路径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实施“文化厚校”战略,以打造精神文化导向平台等五个建设为载体,努力建设格调高雅、健康向上、底蕴深厚、开放包容的大学文化,切实增强大学的“学府韵味”。

学校注重精神文化建设。一是用先进文化强化思想引领。学校积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课堂,深化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尊。学校全面落实国办《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设立美育教学部,开设大学美育必修课和艺术鉴赏类等限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设立素质教育中心,负责全校素质教育课程的组织、开发、管理和建设。二是以进取精神凝聚发展合力。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凝练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争创一流”的财大精神,提出了“博洽通达 弘毅致远”的校训,形成了新的校风、教风、学风,推出了蓬勃向上的校歌,挖掘梳理了校史,为广大师生所认同。在争创一流精神的引领下,学校坚持打造一流本科教育,努力把一流的生源通过一流的师资、一流的设施、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服务培养成一流的人才,这已成为全校上下的共识。三是以创建活动培育文明风尚。以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以建设“书香校园、道德校园、生态校园”为抓手,广泛开展道德讲堂、最美教师评选、文明礼仪等活动,有效提升了校园的文明程度。

学校突出学术文化建设,实施“学术兴校”战略,推进学术文化建设。一是以学术的开放包容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学校提出了基于人才培养的学科建设任务,强调利用其他学科优势来发展本学科的思路,形成你追我赶、水涨船高、取长补短、交叉渗透的发展局面,实现多学科共荣共生共长。二是以学术的追求真知引领教师的科学研究。以省级智库、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省级重点研究基地和校内研究机构为平台,鼓励教师协同攻关。三是以学术的推崇创新培育学校的创新氛围。实施 “学术交流计划”,仅2016年,学校就邀请了近300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前来讲学。学校也出台了学生听学术报告计入学分、第二课堂创新活动计入学分的办法等。

学校重视制度文化建设,实施“制度治校”战略,推进制度文化建设。一是突出制度文化的引领性。“十三五”时期,学校确立“人才强校、质量立校、学术兴校、特色名校、制度治校、文化厚校”的发展战略,明确“立足河南,面向全国,辐射‘一带一路,建成国内有地位国际有影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的发展目标定位,着力构建“人本性、开放式、合作型、国际化”的办学模式。“十二五”和“十三五”的发展目标实现了内在的一致性、连续性,广泛凝聚了共识、汇集了力量。二是突出制度文化的人本性。始终把实现人的发展作为实现学校发展的核心要义。在学生发展方面,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切实突出学生、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实施弹性学制、主辅修专业互换制等,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在教师发展方面,坚持师德为先,注重教师能力发展。三是突出制度文化的创新性。比如,实行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分离,涉及学术问题由学术委员会讨论决定。在学校决策上,除广泛听取教师的意见外,校长办公会研究相关议题,邀请教授代表参加。

学校加强环境文化建设。一是突出校园建设特色。在规划设计上,严格依照总规保证一张蓝图建到底;在风格选择上,努力将历史的厚度、现代化的广度相融合;在色调搭配上,将长城灰的厚重与甜酒红的浪漫相結合;在能源利用上,采用了太阳能光伏发电、地源热泵等新能源。二是追求绿化工程品位。按照“高品位、多样化、全覆盖”的理念,在横向上实现了乔木、灌木和草丛多层覆盖;在纵向上做到了“两季有果、三季有花、四季常青”。三是强调识别系统规范。设计了寓意经济与法律相生相融、智圆行方的校徽,编制了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规划等。通过对校园道路、景观、楼宇的合理规划、命名,学校的文化符号和文化传统得到了更好的展示。

学校探索廉洁文化建设。一是形式上“有虚有实”。一方面积极推进廉洁教育进课堂,与学生三观教育相结合;推进“廉洁文化+互联网”,从指尖到心间,形成网上网下教育合力。另一方面设廉洁文化宣传月,举办反腐倡廉图片展,组织“弘扬廉洁文化”演讲比赛等。二是路径上“有滋有味”。要求每个专业至少建立一个包含廉洁教育功能的实践教学基地;结合法学优势,组织学生进企业、社区、乡镇讲解廉洁知识;开设无人监考诚信考场,强化考生诚信意识;开展光盘行动,要求学生珍惜一粥一饭;实行花木认养,鼓励学生爱护一花一木。三是监督上“有棱有角”。作为省委完善和落实反腐倡廉制度示范校,学校对反腐倡廉旗帜鲜明、棱角分明。学校不断完善监督机制、突出监督重点、前移监督关口,严把招生考试关、工程建设关、财务管理关、设备采购关和学术诚信关,切实增强红线意识、底线意识。

大学文化远不止这些,还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社团文化、校友文化等,相关文化建设我们依然在探索和实践之中。我们要加大学习力度,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的研究和实践,不断扩展和提升学校大学文化建设的空间、内涵和功能。

猜你喜欢

一流学术大学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学术
创新需要学术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