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异乡的花朵(外两篇)

2017-11-07朵拉

翠苑 2017年5期
关键词:槟城泰戈尔太平

印度人喜欢的绿叶白花茉莉植于盆里,整整齐齐排列在矮矮洋灰墙旁边,中午炎热阳光下,学校外头车如流水,是阳光太炽烈或是汽车太多,茉莉花的香味若有似无。建于87年前中西合璧的经典建筑“辅友社”,在阳光下发出白花花的光芒。“辅友学校”就在“辅友社”院子里。

“总算遇到知道谁是泰戈尔的人了。”槟城辅友学校陈董事说,他却也是6年前才认识泰戈尔的。那天在校园里看见印度大使馆的专车停在学校外头,下来两个印度人,趋前一问,是印度驻马大使为了寻找“泰戈尔的足迹”,特地从吉隆坡北上槟城。

在学校当了6年董事的陈,这才发现“辅友社”最古老的课室里,墙上嵌有一块1927年8月14日的奠基石和身着白袍、童颜鹤发、长髯飘逸的诗哲泰戈尔照片。

2011年5月7日,全球印度大使馆同一时间为诗人泰戈尔主办150周年纪念生平展。陈董事受邀出席后“才认识”泰戈尔,“一生提倡爱与和平的大诗人,在印度地位等同甘地!”回到槟城,他成为一个寂寞的人,“一遇到人就探问,你听过泰戈尔吗?”没有人知道印度著名诗人、画家和哲学家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包括槟城的印度人。

追溯泰戈尔足迹而来的我,和辅友学校马校长及陈董事一起伫立在奠基石和诗人照片面前,听着陈董事的感叹,我生出自己的感慨。

唐朝宋朝的人都不在了,唐朝宋朝的建筑都摧毁了,可唐诗、宋词仍在,这说明文学力量的永恒。但是,有多少人喜欢文学?有多少人知道文学人?

这是一个从前和今天都没有人关心文学的岛屿,为什么在交通不便的87年前,诗人泰戈尔舟车劳顿来到一个至今犹有许多人不认识诗和诗人的城市?

這一段印度诗人和马来西亚北方城市的情缘里,“辅友社”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华人当年南来,为了照应和关怀自家人,以家乡宗族结团立社,成立会馆和姓氏宗亲社。南来的中国人,也有些和当地土著结婚,生下的孩子,男的称“吝咨”,女的叫“娘惹”。这一批人为了互相关照,决定成立“辅友社”,意为辅助朋友的社团。这一社群大多受英文教育,华文字不识一个,连自己的名字也不会写,但却坚持守护和努力发扬华族传统文化。也许,他们对自己的社群不懂华文深以为憾吧。为传承华人文化成立“辅友社”,开始为学习华文、华语办夜学,为提高国乐水平组织国乐管弦乐队,为自卫强身引进中国武术,为健身运动成立羽毛球队,并致力推展社会福利,拨款帮助穷苦学生求学。中国遇有天灾,如1918年汕头厦门地震,他们联合其他机构主办各项筹款活动,款项充当援助金等等。

民国第一才女林徽因的文章记载,1924年4月,她在北京前门火车站的月台上,和父亲林长民,以及梁启超、蔡元培、胡适、蒋梦麟、梁漱溟、辜鸿铭、熊希龄等文化名人,迎接从上海北上的印度诗人泰戈尔与当时在中国的全程翻译和陪同徐志摩。

才华横溢的才子徐志摩和才女林徽因的恋爱故事,后来改编为电视剧《人间四月天》播放。泰戈尔受邀到中国这段时间,徐志摩在上海把自己对林徽因的爱慕说予诗翁知,要求诗翁相助。诗翁在北京见到秀丽优雅的林徽因,就明白了徐志摩的眼光和心情。林徽因和徐志摩后来一起陪同泰戈尔到中国其他地方演讲和观光,泰戈尔在中国度过了64岁生日,北京特别在5月8日为诗人举办了祝寿会。5月25日,泰戈尔离开中国时,为这一对金童玉女写下一首短诗“天空的蔚蓝/爱上了大地的碧绿/他们之间的微风叹了声‘哎!”泰戈尔的撮合以失败告终。他取道日本回印度时,行弟子之礼的徐志摩陪伴泰戈尔到日本,道别时,泰戈尔跟徐志摩说“我把心落在中国了。”

据陈董事说,传言泰戈尔到中国后,转来槟城。但从年代的记录,显然是谣传,“辅友社”的奠基石镌刻着的日期是:1927年8月。这表示泰戈尔并非在此次(1924年)的中国行后踅到槟城,极大可能是,在这期间,槟城“辅友社”某社员到中国,正好遇见泰戈尔,心生仰慕,特别邀请首位亚洲诺贝尔奖诗人到槟城来为“辅友社”主持奠基典礼。

泰戈尔后来再到中国,是1929年3月应邀去美国和日本讲学,路过上海,曾短宿在徐志摩和陆小曼的房子,待他6月11日回印度途经中国时,再到上海和徐志摩、陆小曼同住数日。这个日期也不是到槟城的1927年。

为了寻找泰戈尔的槟城足迹,我在网上搜索,终于看到“湖南人谭云山1924年到南洋谋职,在新加坡开始教学生涯,并积极写作,成为马华文学的先锋人物。偶然遇到一个心向往之并改变他命运的人,后来他跟随此人到印度国际大学开展中国研究的项目,并受聘为该大学中文教授。”这个改变谭云山命运的人就是印度诗哲泰戈尔,谭云山遇到泰戈尔的日期是1927年7月。

泰戈尔7月的新加坡之行之后,8月接着到槟城来,除了“辅友社”奠基石上的记载,听说他还到槟城钟灵中学演讲,讲稿内容说的是什么呢?这些都令人感到好奇,但至今仍是一个尚未解开的谜。

陈董事和马校长把一套包装精美,打着蝴蝶结,塑料袋束封的“泰戈尔纪念专集”拿出来,叫我作为首个打开这意义深长的纪念品的人。“这是你和泰戈尔的一份机缘呀。”他们说,“这4本纪念专集是马宋西亚印度大使馆在泰戈尔150年周年纪念生平展赠送的,拿回来收在学校图书馆,一直没有人打开来看过。”

翻阅诗人译为英文的诗,忍不住建议应该让辅友学校的每个学生,都来背一首泰戈尔的童诗,并非每间教室都有大诗人的身影和足迹呀!日后从辅友学校毕业的学生,提到母校,便将以“我的学校是印度诗哲泰戈尔立下奠基石”为荣。

临走前再看一下校园里那一排印度人喜欢的茉莉花,马校长说是他选择的,这是巧合吗?香花的气味最为浓郁的时分是在晚上和黎明时刻,阳光一洒下,味道逐渐消退,这叫人更对香味充满期待。不必感叹白天的味道轻淡得好像没有,让我们耐心等待,一到晚上,茉莉花的芬芳就会再开始散发,馥郁的浓香就像诗人教人回味不已的诗。“在我生日的水瓶里/从许多香客那里/我收集了圣水/这个我都记得/有一次我去到中国/那些我从前没有会到的人/把友好的标志点上我的前额/称我为自己人/不知不觉中外客的服装卸落了/内里那个永远显示一种/意外的欢乐联系的/人出现了/我取了一个中国名字/穿上中国衣服/在我心中早就晓得/在哪里我找到了朋友/我就在哪里重生/他带来了生命的奇妙/在异乡开着不知名的花朵/它们的名字是陌生的/异乡的土壤是它们的祖国/但是在灵魂的欢乐的王国里/他们的亲属却得到了无碍的欢迎。”

太平的感觉

我们要去的地方名叫太平。

车子刚开动,客串的导游开始说太平故事。

英国殖民地时代,这里原名拉律,盛产锡矿,许多华人帮派因而到此争权夺利。其中以义兴和海山之争最为人知,两帮人马纠纷不断,冲突事件严重至人员伤亡。同时马来土邦的王权也在不停斗争,结果让英国人有机可乘。1874年以平定战乱为名,海峡殖民地总督克拉克爵士号召两派人马在霹雳州离岛邦咯岛签订协议书,史称“邦咯条约”。英国殖民地的权力本来只涵盖槟城、马六甲和新加坡三地。“邦咯条约”签署过后英国人开始派遣参政司进驻马来土邦。参政司是美其名而设的职位,暗地里是在扩大英国殖民地在马国的版图。

英国人平定战乱后,认为和平在望,也希望血腥不再,把拉律改名太平。这是马来西亚第一个以中文命名的城市,也是霹雳州最早发展的地方,太平因此是邦咯条约以后才出现的名字。初始定为霹雳州首府,过后却让更大的城市怡保取代。

这个只有186.46平方公里的小城,是马来西亚第一个拥有完整城市规划的城市,首府的位置虽然不再,但因发展历史悠久,成为全马拥有第一多第一的老城。1844年马来联邦的第一个高原度假村就在太平湖畔的太平山,接下来是第一个游泳池、第一个回教堂、第一个炮兵仓库、第一个治安法庭、第一个港口、第一间英校、第一个电报邮政局、第一个警察部队、政府和私营的医院也都是全马第一家,第一个火车站、第一间女英校、第一家马来报章、淡米尔报章、英文报章,还有监狱、博物馆、政府办公室、圣公会、师范学院、草地俱乐部、锡兰商会、旁遮普协会、印度人协会、机场、图书馆、钟楼、军队、水上乐园、高爾夫球场等等共40个。

这40个第一之中,最为人们称颂的是太平湖公园,正是我们到太平的主要目的地。

2013年8月马来人开斋节期间,之前担心高速公路大堵车的情况幸好没有出现。不能怪马国主人担忧,华人的农历正月初一到十五,通常放假三五天;庆祝开斋节足足一个月,假期起码10天到两个星期。这一个月里的每一个小周末,大道或小路都可能出现堵车现象。

车子离开高速公路,踅进开往太平的方向,在国道上走不多时,车上的中国学者问,我们到太平了吗?

天色晴朗,蔚蓝得像明镜的天空,薄薄的白云在飘飞。青翠碧绿的行道树,种得很密。平直的大路宽宽,车少人稀,建筑物矮矮的,不见高楼大厦,远处的青山变得很近,仿佛伸手可及。阳光映照着一重一重浅翠深绿的光影,就算不懂画画的人,只要按照颜色的浓淡随手记录,便是一幅风景优美的写生图。

这就是太平市区了吗?中国学者吃惊的语气,调得有点高了。“没有车,没有人,没有高楼,没有大厦!”不能置信地表情叫当地人惊异得再次强调“是是是,我们已经在太平市区了。”

马来西亚有十三州,学者们来到北马,除了带他们观光英国殖民建筑特色以及以娘惹食物和街边小食闻名遐迩的槟岛,还北上到泰国马来风情融合的吉打州采风,至于往南的霹雳州,首选太平。许多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和澳门的朋友都说槟城人的生活节奏慢悠悠,我想,那是他们没有来过太平。

太平人步伐的缓慢也许曾经被人诟病吧,在那人人都讲究“跑得快,好世界”的年头,众人犹恐追不上时代般努力向前冲,速度越迅速快捷,才有资格成为现代人。快餐、速食面、三合一饮料的发明就是为了顺应时代潮流而出现的。今天的太平,却是众人追求和向往慢生活的好地方,这回来到太平,谁还要吃快餐?

仅有三天两夜的行程,太平著名的小食,住一个星期也吃不完。薄饼、炒裸条、咖喱面、云吞面、娘惹糕、猪肠粉、红豆冰、鸡丝河粉、辣沙、蚝煎、炒裸角、福建面等。每一摊档都排着长队,等得食客的颈项变长,本来小食不是快餐,却是速度稍快的食物,却也变慢餐了。另外名为香饼的马蹄酥,游客到槟城,都会买几包当手信,可是,有人却说太平的比较可口。口味非常个人私己,到底哪家好吃,这就留给槟城和太平人去争执了。

悠闲度日的太平人对争执应该没兴趣,他们更喜欢打赌。什么都第一的太平,降雨量也是全马第一。每天黄昏,太平当地人站在咖啡店门口,那时间正好是下午茶过后,大家对着太平山顶遥望,黯暗的天气阴沉沉,凉凉的清风迎面吹拂,沉甸甸的乌云在山顶凝聚,然后彼此开始互相揣测:今天下午几点下雨?

天天都要雨一下的雨城,打伞的人不多,人人习惯在雨中办事,雨下雨的,太平人步履轻松在太平湖边漫步散步跑步,全都不把大雨小雨当一回事。

太平人看雨,犹如日日来相伴的老朋友。

雨中环游太平湖,八景一个个迎面而来:“皇岗听猿”“曲桥待月”“碧水红莲”“春岛幽情”“竹韵琴音”“铁骑寻芳”“平塘独钓”,印象最为深刻的却是“翠碧擒波”。可能游人太多,结果皇岗无猿;曲桥白天无月;碧水要逢八,九月莲花才盛开;春岛可能尚余幽情,却没机会到岛上去加深感觉;竹韵随风吹起,惜无琴音;没有铁骑,就坐在车里遥遥远眺寻芳;雨中平塘亦因时间所限没法钓鱼,唯有“翠臂擒波”,自当年从中国南来华联中学教书的现代诗人许建吾仿效自己的家乡景致,为这八景取名开始,老雨树的枝干依旧日夜穿过湖边的大路,伸展到对面的湖上,有风或无风,有浪或无浪,永恒的美直到今天不变。

一个景足以撩人,这话却是零度夸大。每一回来到太平,见到翠臂擒波,似乎看到雨树的灵魂和湖水的秘密讯息在自然中交递,有一种柔软人心的感觉久久不散。

客串导游的人曾经为了这一幕美景差点定居湖畔,可惜机缘不足。然而,总是找机会走进太平,到湖边徐缓踱步,看着淡淡的云,轻轻地风,太平给人感觉就是很太平。

九月九

过了中秋节,重阳节随后而来。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是除夕、清明、盂兰盆会和重阳节,在海外的我们遵循传统,重视以上前三个节日,就连中秋节也以月饼祭拜祖先,但就是从没庆祝过重阳节。

原因不得而知,年轻时跟着祖父母、父母的习俗过中国的传统节日,没过重阳节就不知道有重阳节。后来读到唐朝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把单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念念背诵,更添惆怅。是否当年离乡背井的南洋来客,也跟王维一样,独自在外,想念家人,在诗中却说是兄弟在想念他,这样就把乡愁的怅惘减低几分。也许孤身一人生活在海外,思乡思亲的感伤,皆包扎得紧紧地,不随便流露,便将重阳节给缺了。

重阳节落在农历九月初九日,易经以“九”为阳数,故九九称重阳,也叫重九。《西京杂记》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有一说是“食蓬饵以祓妖邪”。书上解释“蓬饵是糕的意思”,后人就叫吃重阳糕。中国人的节日总要和吃连成一气,从前的人穷怕了,平日也没什么零食主食的,待节日降临,免不了要找个名堂吃它一吃。古人讲究在重阳节登高吃糕饮酒,全是为了避开灾难和长寿。没有机会过重阳节的人,对于文章里提到的茱萸、蓬饵,菊花酒,既不曾看过,也不曾尝过。

其中只有菊花是懂得的,而且先是在诗词里认识。学画时,水墨画老师特别着重背诵诗词,强调是为题画之用。画好菊花需要题词,于是认真努力搜索菊花诗。一回画了几朵黄菊花,杂一朵单勾线条不上色的菊,老师为此画题上“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题好以后,老师放下毛笔微笑说,这说的是我呀!这首《重阳席上赋白菊》说“满园黄金色的菊花之中,有一朵是霜白色的,真像今天的歌酒席上,一个白头老人和全场的少年郎一起歌舞。”到了老年仍愿意和年轻人在一起享受生活的情趣,这两位不认老的白居易先生和我的老师,都很有意思。

菊花也有人叫“黄花”的,黄巢的《菊花》开满一城,就全是黄金的颜色:“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尽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真正的菊花却何止金黄?缤纷七彩,姹紫嫣红,甚至还有一花两色的,如半红半黄的“二乔”,红黄二色的“鸳鸯荷”,背为黄色,面为红色的“金背大红”等等,不同色彩的菊花,便有了不一样的名称,纯白色的“喜容菊”“空谷清泉”,黄色的“泥金狮子”“金龄菊”,绿色的“绿阳春”“春水绿波”,粉色的“人面桃花”,更有那红白绿三色的“三色牡丹”等,名字美妙得引入遐思。

有一年秋天到杭州,灵隐寺正好办菊花展,游人纷纷赶来赏菊。原来这观菊赏花也是重阳的庆祝节目之一,难怪菊花又被称“九花”。古人说“在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唐代元稹写诗宣扬他对菊花的爱,说是因为此花开尽以后便再没有花了。耐寒耐霜是菊花的特点,所以被誉为长寿之花。

吃菊花倒不是为了长寿,也正是寿,让人老眼昏花之外,还时常眼睛酸痛。中医师打脉,又非常现代化地用小手电筒照了眼睛,问清楚工作得每日面对电脑,他开的药单是菊花加枸杞,冲泡或略煮,当成千日的茶饮。临走之前,医师加一句,如果喜欢,可以连茶带菊花枸杞一起吃下。医师强调菊花之好:“清肝明目,怯毒散火,可增强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等等”。喝茶、吃花的人爱的却是那干燥小花在热水中重新泛开,一朵一朵漂浮在浅黄色的茶汤里,仿佛又活回来的轻盈姿态,入口还有淡淡芳香、微微甘甜,饮茶时,总在幻想菊花酒的味道不知如何香醇可口?

原本就喜歡在节庆时饮酒的中国人,将菊花盛开的九月,称为金秋的菊月,重阳节落在九月九,九九与菊酒同音,喝菊花酒变得名正言顺。本来对喝酒也不甚雀跃,可是,有篇文章说,宋代酒家把美酒称为“天露”,这充满了琼浆玉液的意象,也教好酒尚未入口的我已经明白什么叫作“酒不醉人人自醉”。感觉微醺却没有机会品尝的菊花酒,不断在我脑海里萦绕。有一次到福建,听到有人在卡拉OK大声唱:“又是九月九,重阳夜难聚首,思乡的人儿,漂流在外头。又是九月九,愁更愁情更忧,回家的打算始终在心头。走走走走走呀走,走到九月九喔,他乡没有烈酒没有问候,走走走走走呀走,走到九月九喔,家中才有自由才有九月酒喔呵,亲人和朋友齐举杯倒满酒,殷勤的乡愁醉倒在家门口。”

听到的时候没有想到,什么是九月九的酒?但觉这首歌的歌词和旋律不约而同都很容易朗朗上口,重复地听也不厌倦,真是一首极有味道的歌,就是酒的味道。歌者语气和音调传达出他的豪迈爽朗,把幽幽的乡愁唱得好像在悠悠地想念久违的酒。

离开福建的时候,带着一片CD,正是“九月九的酒”。回想起来,九月九,怀念的应该就是菊花酒了吧?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怀乡的酒,这怀乡的重阳节,不喝酒的人,权把这歌当酒罢!

作者简介:

朵拉,原名林月丝,马来西亚籍贯华人,出生于马来西亚槟城,祖籍福建惠安。专业作家、画家。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理事、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霹雳州副主席、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究会理事。出版过短篇小说集、微型小说集、散文随笔集、人物传记等。

猜你喜欢

槟城泰戈尔太平
十二点钟
俯瞰槟城:华人南洋拓荒的明珠
卑微背后的高尚人性
金色花
守正创新让“太平泥叫叫”叫得更响
劝君莫做“太平官”
泰戈尔《飞鸟集》解读诸法
槟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