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背景下高校学科专业预警评价方法

2017-11-07戴树根龚日朝

社会科学家 2017年5期
关键词:预警权重改革

戴树根,龚日朝

(1.湖南科技大学 党办校办,湖南 湘潭 411201;2.湖南科技大学 商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背景下高校学科专业预警评价方法

戴树根1,龚日朝2

(1.湖南科技大学 党办校办,湖南 湘潭 411201;2.湖南科技大学 商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国家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给高校学科专业布局、学科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资源与保障条件等带来了巨大挑战。普通高校建立科学的学科专业评价方法,构建学科专业预警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在分析高考制度改革给高校带来的挑战的基础上,构建了高校内部学科专业预警评价指标体系和多决策主体的预警评价模型,创新了高校传统的经验主观决策方法,最后,对高校如何适应高考制度改革,开展学科专业建设提出了几点对策建议。

招生考试制度;学科专业;G1方法;评价

201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标志着以促进教育公平和科学选拔人才为目标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拉开序幕。高考招生制度改革需要政府、学校和社会广泛参与,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协调发展,高等院校和中小学校协同创新。对于高校来说,改革带来的最大冲击源是招生录取方式将由“学校+专业”向“专业+学校”的转变,导致生源竞争从高校间的竞争,转向各学科专业办学水平的竞争,高校专业之间的竞争会更加激烈,高校内部专业之间的生源数量和质量差距会进一步加大,并必将呈现倒逼高校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凝练专业特色的发展态势。因此,此次改革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基于这一背景,本文从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对高校学科专业带来的挑战分析入手,构建了高校内部学科专业预警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G1方法建立了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构建了多决策主体集中决策的学科专业预警评价模型。最后,提出了对接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开展学科专业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高校学科专业面临的挑战

(一)高校学科专业布局的优化问题

我国高考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核心是招生录取方式的改革,由“学校+专业”向“专业+学校”转变。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了“3+3”的高考考试科目选择模式,必将导致未来的中学生提前确定了高考科目和专业(类),并根据专业选择就读的高校。因此,未来高校的竞争可能不完全是高校名气的竞争,更主要的是专业之间的竞争。从而倒逼高校进一步完善专业预警和淘汰机制,基于各专业在全国高校范围内的布局现状,结合自身办学类型和办学特色,尽快优化学科专业布局,促进学校的专业和谐特色发展。

(二)学科专业特色的培育问题

从社会大众的视野,学科专业的特色最终体现在专业的就业前景和就业质量两个维度。从就业前景的维度,决定着学校每一个专业必须适应社会需求;从就业质量的维度,决定着专业人才能否实现其最大化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为国家、社会、个人创造更大的价值。基于这一价值观和考生心理,考生填报专业志愿时,必然会在考虑兴趣的同时更多倾向选择特色学科专业。为此,如果一所高校要想招到优质的生源,必须将每一个专业打造成品牌专业,才能吸引更多的优质生源。然而,我国从1976年恢复高考制度后,尽管一直在不断地改革创新,但对于高校来说,很多高校的一些专业并没有形成特色。可以预期地判断,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后某些高校的这些没有特色的专业必将被淘汰。为此,面对新挑战,高校必须将特色发展的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不断凝聚新的学科优势和发展专业特色,彰显办学特色。

(三)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问题

人才培养模式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必将导致一些人才培养模式陈旧、人才培养质量差的专业逐步取消。目前,我国已经启动“双一流”建设工程,其深远的战略意义必将引导我国开展学科专业布局的大调整和优化,逐步实现每一个学科都有若干学校在该学科上的建设达到一流水平。显然,如果大学拥有一流学科数越多,则该大学将必然也成为一流的大学。因此,高校大力开展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与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在大浪淘沙的改革中占有一席或多席之地,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然而,目前一些高校的一些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比较落后,专业的目标和定位不清晰、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不合理、教学方法与手段没创新、管理理念陈旧以及管理技术落后等方面的问题严重影响着一流学科专业的建设,与高考制度改革带来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不相适应的。

(四)学科专业办学条件的改善问题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对高校的影响是深远的、全方位的。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科专业布局必然进行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必然发生变革,为此,需要有与之匹配的办学条件,才能支撑学科专业形成自己的特色。首先,对学科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后,对一流的专业、相对较好的专业将会出现学生规模扩张,而对于那些差的专业规模却缩小的现象。对此,如何确定师资队伍规模,对每一个高校来说都是一个难题,一方面要培养和引进高水平的师资,满足学生规模扩张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要逐步压缩被取消专业的师资编制。其次,对学科专业的教学场地,特别是实践教学基地、实验室和仪器设备台套数等提出了新的挑战,其中包括实验仪器设备的更新带来的挑战。目前高校的实践教学基地、产学研合作基地,不能满足集中实践环节教学的现象非常普遍。随着招生制度改革的深入,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的提高,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热门学科专业学生规模的扩大,这一现象将会更严重,为高校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严峻的办学条件上的挑战。

二、高校内部学科专业的预警评价方法

(一)预警评价指标体系

面对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所带来的挑战,客观、科学地评价每一个学科专业是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培养学科专业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善办学条件的前提基础,更是科学决策的基本要求。从高校内部视角评价专业,本文主要从专业的社会需求状况和办学条件等两个大的方面进行预警评价。(1)社会需求。社会需求是学校学科专业布局的根本依据。从高校高考招生的角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专业志愿报考率和录取率,二是专业就业率。它们不仅呈现了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而且从一定程度上呈现了社会对该高校的该专业办学水平的评价以及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认可度。(2)办学条件。专业的办学条件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通常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师资队伍教学和专业水平,其决定着教学质量水平的高低。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更主要的是能把专业最前沿的理论和最新的社会需求状况传递给学生,能使培养的人才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对此,可从专业师生比指标、师资队伍职称结构、师资队伍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等几个方面呈现师资队伍的教学和专业水平。二是专业教学资源满足度,主要是指高校专业开展专业课程的实验(实践)教学条件(实验室、仪器设备台套数、实践基地等)的满足度。这一指标呈现了学科专业的办学条件,是培养专业人才实践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的根本保障性条件。基于上述分析,本文采取如下指标,见表1:

表1 指标体系与指标取值方法

(二)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基于上述原理,假设由K个专家决策者构成决策群,记为E={ei,i=1,2,3,…,K},其中K≥2;记第位决策者ei的权重为di,满足0<di<1,且d1+d2+…dk=1。第位决策者ei对每一个指标给出的指标权重,于是,我们可以根据如下公式得到每一个指标的最终权重为:

表2 rk的赋值参考表

(三)学科专业预警综合评价模型

根据上述原理和模型,该方法不仅计算量比较小、原理很清晰,不需要构建判断矩阵,而且当指数个数增加或减少,不会改变现有指标之间的有序性。同时,在高校实践中用来确定专业评价指标的权重过程中,不会因为某些决策者的个人因素而左右决策,评价结果相对科学合理,能被大家所接受。

三、专业预警评价方法的应用

(一)应用对象及数据来源

本文所提出的评价方法,主要应用于教学型和教学研究型普通高校的内部专业预警评估。为此,选取了某教学研究型地方高校74个本科专业进行实证。为了确保各指标权重的准确性,选取了该校50位专家进行群决策,并假设每个专家决策者的权重相同;同时对各指标的取值取消了主观评价数据,全部根据相关部门2014-2016年的统计数据进行计算。

(二)指标权重

本文首先具体给出了一个专家的评价过程和结果,用以展示具体的计算过程。假设该专家认为指标权重排序关系为,对应地记为同时,该专家认为相邻顺序指标与的权重比值如下表3,由此计算得到相应地得到,的权重分别如下表4:

表3 某专家的rk赋值表

表4 某专家的顺序评价指标权重结果

表5 某专家的评价指标权重结果

根据每一个专家的权重评价结果,50个专家决策者的综合权重评价结果如下表6:

表6 校内学科专业评价指标权重结果

(三)评价结果

根据上述评价指标权重(见表6)以及相关职能部门对8个评价指标的统计数据,运用综合评价公式得到了各专业评价结果,见表7:

根据表7的计算结果,在该校74个本科专业中评价结果排名后5个专业为应用电子技术教育、小学教育、哲学、音乐学和雕塑,结合该5个专业的统计数据,其存在的主要原因是社会需求状况相比其他专业比较差,其中音乐学、应用电子技术教育、哲学、小学教育等四两个专业的志愿报考率近三年平均分别只有7%、8%、13%和17%,应用电子技术教育、哲学两个专业的第一志愿录取率也分别只有38%和43%;雕塑专业的志愿报考率和第一志愿录取率近三年平均也只有24%和69%,而且该专业的教师队伍职称结构副教授以上教师比率也只有43%左右。因此,对该五个专业,通过改造或扶持等手段提高专业办学水平,或采取停办的决策等是高校的必然选择。

表7 某教学研究型普通高校74个专业的评价结果

续表7 某教学研究型普通高校74个专业的评价结果

四、高校学科专业建设对策建议

首先,积极树立学科专业特色发展理念。各高校要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和学校发展目标定位,统筹规划学科专业布局和院系设置,聚集学科要素,促进优势特色学科的发展。不断深化、扩展传统优势,积极对接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战略。

其次,要不断优化学科专业布局。高校要以国家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契机,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促进资源共享和创新人才培养平台为目标,重新审视现有学科专业结构,打破院系和专业壁垒,凝聚相关学科力量,形成专业合力,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和应用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专业体系,加快学科专业改造和重组步伐。高校要构建专业调整与新专业建设机制,在综合分析自身学科专业发展定位规划、专业办学条件以及专业人才供需情况等基础上,积极构建专业预警退出机制并分级实施,从社会需求和办学条件两个方面设立评价指标,按照一定权重对各专业进行评估,对评估结果处于不同阶段的学科专业进行不同等级的预警,最终确定退出停招专业。

再次,以符合高校人才培养为原则,合理设置高校专业选考科目。根据“3+3”考试模式,高校可根据专业设置特点有针对性设置专业选考科目范围,从而有针对性地选择学生类型,这无疑扩大了高校的选择权,但也将带来“热门”专业生源充足且过剩,“冷门”专业生源不足而无法完成招生计划。因此,高校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以符合高校人才培养为原则,科学设置专业选考科目范围。

第四,科学制定高校专业招生计划。高校在制定专业招生计划时要遵循两个原则:适应社会需求原则和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原则。高校要根据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适应社会需求,努力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积极扩大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急需学科专业的招生规模,适当调减或停止社会需求不足、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长线专业的招生。要根据现有办学资源与条件,坚持“按需求定发展,以条件定规模,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实现效益最大化”的基本方针,确定专业招生计划。

[1]《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09/04/content_9065.htm.

[2]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4559/201412/181664.html.

[3]于世杰,徐宁汉,杨帆,尹佳.新高考改革下高校选考科目的制定[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2):32-36.

[4]杜才平.目前我国高校专业设置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J].湖北社会科学,2011(4):178-181.

[5]鲁娟,王悦,郭玉峰.高校本科专业预警指标体系研究[J].基础医学,2014(12):1112-1115.

[6]刘四平.预警机制构建下的高校专业特色化建设研究[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04-108.

[7]郭亚军.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M].科学出版社,2002.

[责任编校:粟红蕾]

G644

A

1002-3240(2017)05-00124-05

2017-03-28

湖南省教育科学院“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教育考试专项重点奖助课题(XJK012JKZA004);湖南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基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管理机制创新研究与实践》(2013-239)

戴树根(1964-),湖南浏阳人,湖南科技大学党办校办主任,教授,主要从事高校学生教育与管理研究;通讯作者:龚日朝(1966-),湖南安化人,理学博士,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以及高等教育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预警权重改革
权重常思“浮名轻”
改革之路
法国发布高温预警 严阵以待备战“史上最热周”
为党督政勤履职 代民行权重担当
园林有害生物预警与可持续控制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机载预警雷达对IFF 的干扰分析
基于局部权重k-近质心近邻算法
预警个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