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言文价值的二维解读

2017-11-04贾小娟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7年9期
关键词:楚王晏子文本

贾小娟

在文言文教学中,对于文本的选择,教材是以单篇或者节选的形式呈现的;对于文本的解读,需要还原到整部作品中,或者回归到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来寻找作者或编者的意图,这样有利于理解作品的整体思想。从批判性思维的角度来理解文本,有利于我们正确地选择文本适合学生的价值内涵。

一、从《晏子春秋》看《橘逾淮为枳》的文本价值

(一)文体辨识:文本理解的方向和路径

1.《晏子春秋》的文体辨识

《晏子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晏婴言行的一部著作,由许多关于晏子的互不联系的小故事构成。全书32章,分为内篇和外篇,共包括185个不同的故事,长的约有六七百字,短的约三四十字。

这部著作约略按照晏子侍齐灵公、庄公、景公的顺序从其生前写到死后,以这一真实过程构成本书的基本时间框架,以景庄、崔庆、梁丘据等历史人物构成晏子活动的具体背景,从晏子的日常政务、外交应对、生活细节等多种活动为具体情境,带有人物传记的规律,而故事的具体情境由人物生平轶事、各种传说、趣闻、笑话等故事汇编而成,又自带传奇小说的色彩。

在这部著作中,通篇以一个人物为中心组织材料,事件为人物服务,每一个故事皆以表现晏子形象为核心,来表现晏子性格的某一方面的特点。晏子的形象是通過对晏子言行举止的描绘表现出来的,表现重心在于以事写人。

2.《橘逾淮为枳》的文体界定

《橘逾淮为枳》节选于《晏子春秋 内篇杂下》,这篇文章通篇256字,通过记叙晏子出使楚国,面对楚王蓄意的言语羞辱,巧妙设喻反驳楚王的故事来表现晏子的形象,故事中有一定的故事情节,详细地描写了晏子来之前,楚王和左右密谋设计羞辱晏子,晏子来之后,楚王和左右又寻找时机来上演这精心策划排练的一幕大戏,却被晏子用“橘逾淮为枳”巧妙设喻轻松反驳楚王化解了即将陷入的窘境。

如此看来,这篇文章应该属于一篇通过一定的故事情节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写人类记叙文。

(二)内容确定:文本理解的核心与价值

1.《晏子春秋》的人物形象

《晏子春秋》立足于真实的历史基本时间框架,带有明显的想象和虚构成分,借助于一系列相对独立的情节展现人物的完整形象,而“书中的晏子已不完全是历史上的晏婴,它是晏子故事的作者和传诵者摆脱历史的摹写和纪实,在历史史实基础上的艺术创造”,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经过人民群众的集体创造而集中了先秦一切卓越思想的伟大的智者和惠人”。

书中对于“奋乎勇力,不顾于行义”的庄公,晏子巧解“勇力”,劝谏庄公“行义”;面对“信用谗佞赏罚失中”的景公,晏子直言相谏,令景公及时调整政令,避免了损失。晏子生前严于律己堪称典范,“道不灭,身不废”,晏子死后依旧影响深远,“弦章之廉,乃晏子之遗行”。可以说,在《晏子春秋》这部著作中,编者有意塑造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内在人格形象,而晏子“短”,这样矮小的相貌显示其亲民的外在普通形象,结合当时各诸侯国为了一己私利而不断发动兼并战争,读书人为了自我的权贵以合纵连横之术摇唇鼓舌于各诸侯之间的春秋时期恶劣的社会环境来看,渴望直臣贤相的出现,拯救老百姓于水火之中是编者朴素愿望的表现。

2.《橘逾淮为枳》的核心价值

《橘逾淮为枳》这篇文章一开篇就以楚王之口,直接道出了晏子当时“习辞者”的形象,而后这个出自于晏子之口的著名论断“橘逾淮为枳”巧妙形象,印证了“习辞”的性格特征。然而,这只是这篇文章显而易见并公之于众的性格特点,如果晏子仅仅是因为善于辞令,这就和当时多数的读书人没有什么区别了。细读文本不难发现,文章对于晏子的表现着墨不多,主要是通过晏子的语言和动作来进行人物形象刻画的。研读晏子的动作“避席”就会发现,这个动作包含着晏子的处世态度和政治理想:面对对手的蓄意挑衅、羞辱,晏子并不只是满足于自己可以善于辞令取胜,而是坚持施行礼节,以礼报怨;面对对手得意、傲慢的言行,晏子也没有急于反驳,而是先礼后驳,显得从容不迫,始终信奉以礼御民的政治理想。

所以,“橘逾淮为枳”的著名论断中显示的是晏子的急中生智、善于辞令的语言智慧,而“避席”的行为表现之中,显示的是晏子崇礼尊礼、以身示礼的文化人格和政治理想。

二、从批判性思维的角度看《橘逾淮为枳》的教学价值

文言文教学要去除已有的先入为主的主观经验,“以自由的心态和平等的姿态,去体验和理解先人们的生存状态与生活方式”,从而“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人格和传统生活方式的向往”,进而引发学生的精神内化、吸收,最终成为“当代学生生命和精神的元素,从而实现文化的横向传播和纵向传递”。

(一)审视文本:教学重点的合理取舍

在《橘逾淮为枳》这篇文章中,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齐楚两国之间,晏子作为齐国的使臣将要出使楚国的情境下,晏子,楚王,楚王身边的两个官吏,四个人物上演了一场智斗大戏。如果从双方代表的利益集团来看,可以理解为以晏子为代表的齐国和楚国之间的言语较量;如果从身份地位来看,可以理解为臣与君之间的言语较量。

1.文化人格的浸润

审视文本,从满足学生需要的角度来看,学生可以从这篇文章中学到什么?

如果是“橘逾淮为枳”的说理技巧,那么还原整个对话过程来看,晏子出使楚国的目的是加强两国的友好关系,在橘与枳的说理上没有必要用到强烈的语气来惹怒当时的楚王;而后一句“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用反问的语气,强调来楚国不安定的社会环境导致民入盗的,是直接针对楚王的对齐国国家尊严侮辱回答的,一腔爱国之心让晏子在楚王面前不卑不亢。同时采用反问的方式,等于大胆地把问题抛给了楚王,变被动为主动。从晏子回答的两个句子形式可见晏子非常懂得随机应变、把握分寸、聪明智慧。

楚王从一个齐国人犯了偷盗罪,推理到所有齐国人都善于偷盗的逻辑本身就不成立。面对这样的以偏概全的逻辑,晏子没有正面回击楚王的问题,把自己陷入困境或者让楚王难堪,而是剑走偏锋,用“橘逾淮为枳”来设喻,间接委婉地以楚国的风气使齐国人善于偷盗的结论来予以回答,巧妙地化解了自己的两难困境,可以说在这场交战之中,晏子的处理方式是比较周全的。善于言辞的背后折射出的正是晏子临场应变、急中生智的聪明,也是面对刁难敢于面对的勇气、担当和不正面交锋的处世态度。endprint

文章的表现重心是描写刻划人物而非论证辩难,晏子的思想是通过对晏子言行举止的描绘表现出来的。比起这种逻辑不严密,有点讨巧的言语论辩技巧,晏子所表现出来的文化人格和崇高理想,应该是学生需要学习的地方。

2.故事情节的呈现

《橘逾淮为枳》这篇文章是为了表现晏子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尤其是支撑这种性格背后的文化人格和崇高理想,但是全文256字中,对于君臣密谋设计羞辱晏子的情节,可谓花费了大量的笔墨,进行详尽而周全的排练,在晏子来时,编者也是不惜笔墨把他们提前的演练重新上演过程又一一描写。

情节安排上的详略“不当”恰巧是一种很好的映衬。楚王为了戏弄一个外国来使,可谓用尽心思,煞费苦心,并且乐此不疲,以此来表现当时社会现实是多么的不可思议。而楚王想要晏子出丑时,用了一个“固”来强调晏子所在的齐国人的本性都是善于偷盗的,这样的语言的不敬与恶毒显露无疑。但正是出于这样无礼的乱世,面对这样无礼的君王,晏子依然“避席”以对。到此,两个形象的反差就尤其鲜明,晏子对礼法的崇尚、遵从就显得尤其可贵,这种在乱世之中坚守自我,始终奉行礼治的政治理想就显得愈发崇高。

(二)理性判断: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1.引发认知冲突

理清文中情节之间的关系,会发现其不合理之处。一开篇,交待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晏子是作为齐国的外交使者身份来到楚国的,楚王也强调晏子“习辞”的特点,按照楚王的逻辑,就成了因为晏子“习辞”,所以我想羞辱他;因为晏子是齐国的使者,所以我要羞辱他。从我们已有的经验里这是不成立的,但是文本确以这样一个事实呈现了出来,我们必须尊重文本事实。这就构成了教学的认知冲突:晏子是一个善于辞令的人,楚王为什么要去招惹他?晏子是齐国的使者,楚王怎么可以去羞辱他?

楚王和左右排演了一幕羞辱晏子的好戏,左右押解犯人“过王而行”,可是在正式上演的时候,却出现了漏洞,两个小吏不知道是立功心切,还是临时紧张,直接把犯人送到了正在接见晏子的楚王面前,并且提前排练好的两问两答,也被小吏急切地在楚王一问之后全部回答了。可以说戏都演砸了,原计划不是应该取消了吗?楚王却还是按照原来的套路继续得意而傲慢的说出了那句“齐人固善盗乎”,这不是明摆着欺负人吗?

而且楚王和左右还选择在晏子“酒酣”之际来羞辱他,这不明显有点先挖好陷阱,等人跳下去之后,再落井下石的意思吗?

2.确定教学目标

细读整个故事的发生发展过程,我們可以看到晏子的生活环境是恶劣的:面对外国来使,君臣不是以礼相待,而是以密谋设计戏弄羞辱为乐;计划出现漏洞之后公然挑衅晏子的尊严。由此可以晏子生活在一个“礼坏乐崩”的时代,诸侯们为了一己私利就可以无视礼法而为所欲为。

面对如此无礼的楚王,晏子没有拍案而起怒斥楚王,也没有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不满,而是先“避席”,而后才娓娓道来。这一动作,可以看出晏子对自己的要求是遵守礼法,无论外面风云变幻,晏子所追求的政治理想“崇礼遵礼”可见一斑。

由此,《橘逾淮为枳》在叙事过程中通过言行描写来表现晏子机智幽默的性格特征、崇礼尊礼的政治理想应该作为本文的教学目标;同时,本文善于运用映衬安排故事情节也是值得学生学习的写作方法。

综上所述,在文言文教学中,对于文本的解读,需要还原到整部作品中,或者回归到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来寻找作者或编者的意图,从而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同时从学生的阅读需要出发,审视文本,解决已有经验与新的认识之间的认知冲突,有利于我们正确地选择适合学生的文本内容,真正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价值内涵。

参考文献:

[1]春秋晏婴,晏子春秋[D]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13.

[2]张豪,教学中思辨性阅读的策略选择——以《秋天的怀念》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2017.07.

[3]格保永,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4]夏艺,观一木见森林——先秦诸子百家散文单元教学课例[J].语文教学通讯.2012.11B.

[5]周云钊,《晏子春秋》的文学史意义[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6]余党绪,袪魅与祛蔽——批判新思维与中学语文思辨读写[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endprint

猜你喜欢

楚王晏子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晏子的车夫
小燕子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楚王失弓新编
楚王爱细腰
楚王招贤
晏子使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