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似水的语言诗意的情趣

2017-11-04徐树忠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7年9期
关键词:汪老高邮咸鸭蛋

徐树忠

2017年5月23日,距“端午节”恰好只有一周的时间。我执教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关于民俗的第二篇课文《端午的鸭蛋》。这篇文章我以前教过多遍,而且听过许多名师的示范课,感觉都没能跳出“说风俗——读文本——谈鸭蛋——品语言”的教学模式。教学目标大多基本一致:①了解端午风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②品味平淡而有味的语言,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我总觉得,如此原地踏步走,不仅使得学生对学习感到乏味、干瘪、无聊,而且也让语文教师没了激情、灵感,甚至产生了懈怠。所以笔者觉得,要想让《端午的鸭蛋》上出新意,必须要抓住作者温馨的童年生活和魂萦梦绕的家乡这个“根本”。汪曾祺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高邮是苏北里下河地区的著名水乡平原,这里有全国第六大淡水湖——高邮湖,依傍着宽阔的京杭大运河,众多河滩分布东西,数百条河流纵横交错,到处都是水的世界,这应该是作家和作品的生命之源。

最让我受启发的是汪曾祺另一篇散文《我的家乡》,里面有这样一段话:“为什么我的作品里总有水?即使没有写到水,也有水的感觉。这是很自然的。我的家乡是一个水乡,我是在水边长大的,耳目之所接,无非是水。水影响了我的性格,也影响了我的作品的风格。”读罢,我眼前似乎豁然开朗,有了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于是,我又重新捧起了《端午的鸭蛋》,一遍又一遍,渐渐地汪曾祺文章语言的“水”性特点,汪曾祺先生的“水”性性格清晰起来了,也活起来了。

一、似“水”的语言。有人认为《端午的鸭蛋》“文中半是家乡水”。可见文中语言的“水”性特点非常明显,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包容性。《老子》云:“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可见包容性是水的重要特点。而《端午的鸭蛋》的语言恰恰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文中语言丰富,有信口而出,运用口语的,例如,“高邮鸭蛋很出名。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一串短句,又简练又鲜活;有典雅质朴,文白夹杂的,例如,“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比!”浓淡适度,不露痕迹;有不变乡音,含带方言的,例如,“质细而油多。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以俗显雅,雅俗共赏;有增添幽默,大词小用的,例如,“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似乎可见作者一本正经的严肃神情,淡淡的幽默,不浓烈,不噱人。可以说,正是《端午的鸭蛋》文章语言的包容性,才使得文章里不同风格特点的语言呈现出了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和谐共生的生机勃勃的局面。

2.流畅性。水的流动虽然浩大无尽,却行之有道。《端午的鸭蛋》中许多内容同样看似简简单单、拉拉杂杂,但风行水上,自然成文。比如文章第一小节端午的风俗中,先写了和外地一样的五种风俗: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然后写了两种家乡特有的风俗:放黄烟子和十二红。十二红中只介绍了三种,最后一种,自然引到鸭蛋上。这一小节介绍的端午的七种风俗啰啰嗦嗦,有的详有的略,看似散淡,无规律可寻。其实不然,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抒情诗,作者的笔始终沿着一条“水”渠,用孩子的眼光和语气审视这些民俗活动,有趣的、孩子们喜欢的就驻足一观,着笔就多一点,否则就一笔带过,就像淙淙流淌的清泉,唱着快乐的童谣,一直到达“鸭蛋”的彼岸,可谓水到渠成。

3.闲适性。文章语言灵活善变,因势而流。比如,课文结尾处,作者宕开一笔,写到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这样很容易让人觉得,这部分内容与主体内容端午的鸭蛋没有关系,是画蛇添足。而我觉得,这恰恰是作者“水”性语言特点的体现。文章从小时候玩蛋壳,萤火虫在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自然随意,如行云流水,行所当行,止所当止。看似无招,实为至招啊!

二、诗意的情趣。著名作家贾平凹是这样评价汪曾祺的:“汪是一文狐,修炼成老精。”著名作家王安忆也说过:“汪老是洞察秋毫便装了糊涂,风云激荡过后恢复了平静,他已世故到了天真的地步。”汪老文中那种特有的“平静”和“天真”所散发出来的韵味让人回味无穷。他把智慧寄托在平淡的叙述中,把情感融化在真切的生活里,文章写的自然和谐,人活得从容轻松。

1.纯美的趣味。汪曾祺散文初读似水,再读是酒,越读越醇。漫步其间,不时有会心的微笑,或几处被撩拨的心动。例如,“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稚童的语气呼之欲出,这哪里是在挑鸭蛋,分明是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在娓娓讲述儿时挑选“玩伴”的有趣故事。热切、痴情,仿佛一切都是美好的,充满了甜甜的童趣,满满的童心。正如作者在《多年父子成兄弟》中所发出的呼吁:“应尽量保持一颗童心。”

2.丰富的想象。汪曾祺似水的语言干净凝练,有些非常普通的句子却能传达出动人的韵致和丰富的想象。例如,“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短短的十五个字,绘声绘色地写出了高邮人吃咸鸭蛋时的动感和幸福感。红油冒出来,本来只能观其形,用上“吱”字仿佛闻其声,浮想联翩,垂涎三尺,让吃蛋的过程变得有情有趣。再如,“蠢”和“秀气”这两个看似漫不经心的闲词,却是形象无比的神来之笔,充满了想像力。

3.雅致的情调。作者在文中引用了唐代诗人元稹《离思》(五首·其四)里的句子。全诗是这样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这是一首爱情诗,诗人心中珍藏着一位深爱着的美女,其他再美的女子,也无法引起他的兴趣了。美女是元稹心中的“沧海”和“巫山”。汪曾祺心中的“滄海”和“巫山”就是高邮的鸭蛋。这就是说,家乡的鸭蛋在汪老的心目中的地位,就像那美女在元稹心目中的地位。汪曾祺浸润着文化气息的语言,既增添了文章的厚重感,更创造出了温柔敦厚的雅致美。endprint

三、如“水”的性格。老子认为水有七个特点:“居善地,心善渊,言善仁,政善信,事善能,动善时。”而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学习《端午的鸭蛋》,真正认识汪曾祺先生的“水”性性格。

1.谦虚不争。信水长流,择下而居,这就是谦虚。而我作为汪曾祺先生的后辈同乡,在家乡上中学的时候就曾听过一个有趣的故事:1981年汪曾祺应家乡人民的盛情邀请,回到了阔别四十几年的家乡,一位热情的老乡拉着汪曾祺的手激动地说:“高邮自古以来人杰地灵,古有北宋词人秦少游,今有美文大家汪曾祺。秦少游第一,您第二!”汪曾祺听后乐呵呵地说:“高邮鸭蛋第二,我屈居第三。”汪曾祺先生的谦虚、低调风趣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了我孩提时代的脑海里。《端午的鸭蛋》中所展现的都是作者自己小时候挑鸭蛋、装鸭蛋、挂鸭蛋、吃鸭蛋、玩蛋壳等“凡人小事”和“乡情民俗”,并做到自小其“小”,以小见大,而不是自大其“小”,以小媚“大”。

2.胸襟開阔。文如其人,汪曾祺“水”性语言,缘于他心地的淡泊和对人情世务的达观与超脱,即使身处逆境,也心境释然。汪老一生中遭遇过许多坎坷,1957年—1962年还被错划成右派,下放到农村劳动,吃了很多的苦头,受到了很多不公正的对待。然而作者在《随遇而安》里却说:“我当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正是由于作者的这种开阔的胸襟,才会在文中把儿时那种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的生活写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这就是汪曾祺先生身上闪现的超然物外的高雅旨趣和宽阔胸襟。

3.仁爱率真。汪曾祺在《随遇而安》里说:“我就不是具有抗争性格的人。”而这恰恰符合水的仁爱的特点。当然这种爱包括了爱亲人、爱家乡等丰富的情感。水看上去柔软,却可以以柔克刚,避实击虚,这就是汪老的人生智慧,懂得这些,生活就会变得灵活、简单和率真。

汪曾祺的散文《多年父子成兄弟》一文中,有这么一段话:“我的孩子有时叫我‘爸,有时叫我‘老头子!连我的孙女也跟着叫。我的亲家母说这孩子‘没大没小。我觉得一个现代化的、充满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须做到‘没大没小。父母叫人敬畏,儿女‘笔管条直,最没有意思。”此处我读到了汪曾祺先生为人父的仁爱之心和率真简单的生活情趣。《端午的鸭蛋》中同样闪现着爱的光芒。比如,“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太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像孩子一样的天真,言语之间表现出了鲜明的爱憎之情。再比如,“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率真的性格跃然纸上。而下一句“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这种“爱屋及乌”情感,也正是作者对家乡咸鸭蛋的热爱之情的高度体现。

“水”性的语言,诗意的情趣,“水”性的性格,为《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和文本解读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如果我们教者再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阅读体验,《端午的鸭蛋》必将成为一顿阅读盛宴。endprint

猜你喜欢

汪老高邮咸鸭蛋
独挂风帆汪洋行
夕照高邮湖
高血压患者谨慎食用咸鸭蛋
画说铁军:高邮受降
高血压患者谨慎食用咸鸭蛋
高血压患者谨慎食用咸鸭蛋
咸鸭蛋里的“四好学生”
我的家乡
在汪曾祺家抢画
要健康,更要健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