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E3模式下历史题材导学单的设计与运用

2017-11-04杜燕飞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7年9期
关键词:导学和平历史

杜燕飞

我校的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着,E3课堂模式已初见成效。它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目标,通过自研自探、对子互学、小组共学三个环节,使学习过程成为有趣的、探索的、积极的。而这些环节的学习都需要有效的引导,故而,导学单的编写显得至关重要。

教材中历史题材的课文涉及内容广,话题零散,知识点多,没有完整脉络和情节,离学生生活远……对于这部分内容,大多数学生缺乏相关的知识储备,不易于接受。但历史对学生来说是进行品德教育的生动教材,它的教学不可轻视。要想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让学习顺利抵达彼岸,需要教师修堤、搭桥、铺路,精心设计导学单。

一、修堤——细读对比实践,指明导学方向

历史知识是散点式的,其中不少知识是突然跳到学生面前的。这些突然“跳”出来的历史内容不可避免地造成学习上的困难。在学生云里雾里迷惘之时,教师要为他们指点迷津,找准学习的落脚点。因此,在导学单的设计之初,我们需要潜心会文,深入了解学生的“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学习困惑点、疑难处。根据教材特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学生实际设计导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1.解读中锁定教学重难点。布鲁斯说过,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教材是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蓝本,教师只有读懂教材,才能用好教材,用活教材,从而进行导学内容的有效设计。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们爱和平》,从标题中我们便发现本单元的关键词“和平”。不过落实到每一课,侧重点又会有所不同。《不平静的世界》重点在于了解两次世界大战带给人类的苦难,以此让我们懂得和平是人类发展的必要前提。那么,在这课的导学设计上需要让学生去查找、阅读两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战争带来的危害等相关情况。而第二课《携手共创和平》重点是了解一些倡导和平的国际组织;第三课《放飞和平之鸽》重在了解我国为世界和平作出的贡献。虽然都是讲述有关和平的历史,但重难点各异,我们设计导学内容就有了限定范围,明确的指向了。

解读教材可以从课题入手,从文字、插图入手,还可以细读教学参考帮助理解、分析。多方综合考虑,有助于精准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为导学单的编排指明方向。

2.对比中捕捉知识生长点。以五年级下册《从四大发明说起》为例,教材中共编写了43种材料,其中文字材料15种,图片材料25种,图表材料3种。编者提供了那么多的材料本意是为教学提供方便,力求做到“雪中送炭”。可不曾想“乱花渐欲迷人眼”,我们在选择时眉毛胡子一把抓必定是行不通的。通过素材间的比较,我们发现有三处材料特别重要。一处是“你知道我国古代还有哪些发明?”;一处是“信息角”的表格;第三处是“小调查”的“京杭运河的作用有哪些?”这三块内容是本课的知识生长点,我们要把它们安排到导学单的适当环节中去。

又如《不平静的世界》一课,我在导学单上设计了以下表格,请学生读资料后填写。对比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情况,学生对于战争给人类带来危害的理解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这种对比的方法对教学的帮助显而易见,特别是当素材过多时,或是两部分教学内容相似时,教师能眼明心细,用心去比较,便能精巧妙取,使导学切中知识生长点。

3.实践中发现学生困惑点。导学单的内容安排有时是教师设想得很完美,但使用后才发现仍有安排不恰当、不科学之处。我校的导学单编写工作进入第三轮的修改、完善阶段,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了学生的困惑之处,那么在下一轮的编写时进行删、添、换、改,力求精准地把脉,更好的为学习导航。

例如,在第一次教学《悲愤的吼声》时,我发现学生对于我国为什么会遭受欺负、背负屈辱,理解留于表面,缺乏深度。所以,整改导学单时,我添加了小组讨论“如何才能找回真正的和平”这个问题。让孩子们在交流中激起思维的火花,在思维的碰撞中加深理解。这一导学环节的安排化解了学习的难点,使学生的困惑迎刃而解,有拨云见日之功效。

二、搭桥——根据内容不同,选择导学方法

为了追问历史本质,拓宽、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顺利将学生领进历史现场,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我们需根据内容的不同选择适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去积累,去感受,去实践。

1.积累资料,化独吟为共鸣。品德教材较之知识为主的教材不同,不论创编得多么丰富,都无法涵盖学生丰富多彩的世界。历史题材的内容大多以图片的形式,配以简短的文字呈现。这些历史知识之间没有一定的序列性,没有一个完整的介绍,所以需要我们在导学中安排搜集资料,充分了解事件背景,使课堂上的学习左右逢源,触类旁通,有效激活学生的道德生命。

历史题材的内容比较集中的是在五年级下册的第一、二单元,六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这三个单元的学习就需要学生课前搜集大量的资料,我做了一个罗列,详见下表:

2.营造直观,化抽象为形象。学习历史是今人看古人,然而历史的过去性特点决定了学生无法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进行直接的、面对面的观察和了解。导学中我安排学生观赏图片、实物、影片,参观展览馆、博物馆,听故事作走访,让课本中的白底黑字站立起来,变抽象为形象,易于学生的接受。

《圆明园在哭泣》一课的导学单中布置我学生观看《火燒圆明园》的纪录片。视觉上的冲击,听觉上的震撼,紧紧抓住了孩子们的心,激荡起情感的波澜。像《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诺曼底登陆》《火烧圆明园》《南京大屠杀》《开国大典》等影视作品我都曾选用于历史题材的导学内容中。

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一件保存完好的物品,一段引人深思的影像都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使学生身临其境,为学习助力。

3.引导践行,化了解为深知。历史虽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但现实是历史的延续,生活处处有历史的影子。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遗址等都是历史的见证。通过走访、参观、知识竞猜、学唱历史歌曲、编写宣传小报、编演历史剧本等形式让学生从幕后转到台前,让历史与学生相会。endprint

在《悲愤的吼声》一课,我布置学生去市区罗汉井的细菌战衢州展览馆参观,并走访当地受害群众,听他们讲述侵华战争时的悲惨遭遇。课堂上让学生就日本右翼势力多次参拜靖国神社事件、齐齐哈尔遗毒事件进行讨论。通过对接现实,化静为动,拓展学习的宽度,以古鉴今,达到内化历史之效。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一件事我听到了,随后就忘了,看到了,也就记住了,做了,自然就理解了。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动起来,在体验中感受,在实践中深知。

三、铺路——突显学习主体,选用恰当方式

在导学单的设计中,要以学生的视角同资源进行前置性对话,让学生抓住感兴趣的知识点,带着探究的兴趣去学,从历史变化中触及认知、情感的冲突点。

E3课堂模式要求学生根据导学单上的提示进行或独立思考、探究、实践;或对子互学、交流、辨析;或小组讨论、合作、展示。每一环节的设定都要做到眼中有学生,处处为学生。

1.自研自探时,以问题导学。学习是学生的主体行为,自研自探环节作为E3课堂模式的第一环节是激活儿童道德生命的序曲。自研的质量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我们在设计自研自探时,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与教材对话,与生活对话,与身边人对话,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如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三课,我在自研环节提出了关键性问题,引发学生的深入学习和思考。

《从四大发明说起》:活字印刷比雕版印刷进步在哪里?京杭大运河的作用有哪些?

《圆明园在哭泣》:圆明园为什么哭泣,它在哭诉些什么?

《悲愤的吼声》:你从日本侵华的罪行中明白了什么?

历史题材的导学设计需要这样叩问心灵的问题,在这一问一答中学习感受向更深处漫溯。

2.对子互学时,以辨析明学。“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在充分自研的前提下,与同伴的分享、对话会使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从容流畅。

《放飞和平之鸽》一课,我让学生进行同伴间的辩论,说说拥有核武器到底是为了战争还是为了和平。他们争锋相对,在你一言我一语的对话中,不知不觉就感悟了人们对和平的向往。

《圆明园在哭泣》的导学单上我安排了辨析的内容,双方就自己的观点,罗列圆明园该或不该重建的理由。这一内容的设计为学生理解“落后要挨打”推波助澜,效果明显。

对学时,我们安排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为一对,在辨析过程中不但有互相补充完善的效果,还有学习能力强的孩子对伙伴起帮助引导的作用。

3.小组共学时,以展示促学。多尔曾说过,新课程中学习关系更好地体现为一群个体在共同探究有关课题过程中的相互影响。小组内的学习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深入理解所学知识。这种形式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机会,更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历史题材的内容就需要学生在集体学习中共享资源,互相交换意见。

在《春天的故事》一课中,围绕着“三十年来人们的生活变化”教师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展示。各组员汇集课前搜集的关于衣、食、住、行、用、娱乐各方面的图片、文字、数据。有的出示表格,对比中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变化之快;有的展示自己家的新旧照片,从房屋的变迁,服装的变化中感受改革之风貌;有的分享资料,朗读小诗,从文字中触摸“春天”的温度。丰富的形式,全情的投入,使得学习趣味盎然,使孩子眼中苍白的历史变得生动起来。

小组展示环节是教学的一个亮点,这种孩子喜闻乐见的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学习兴趣,台上台下的互动,师生间的反馈补充,调节了学习气氛,推动了对知识的理解、消化。

历史离我们生活的年代久远,要到历史的彼岸去看一看,精心设计的导学单为我们搭桥引路。在个人的自研、探索中,在互相的合作、交流中,学习历史经历着相遇——感悟——理解——升华——内化的过程。我们相信有E3课堂模式导学单的助力,历史不再只是“遥招手”,它也可以和孩子們亲密接触。

参考文献:

[1]《历史题材品德与社会教学策略例谈》朱巧玲《中小学德育》2012总第20期33—34

[2]《让历史不再遥远》郭琳琳《福建教育》2013年小学7、8 114—115

[3]《体验式学习方式在品德教学中的运用》许宏《教学月刊》2009.9上 26—28

[4]《平等对话——演绎有效品德课堂》季素琴《新课程学习》2012年第5期 132—133endprint

猜你喜欢

导学和平历史
新历史
博弈·和平
我是小导游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期盼和平
Five Hundred Times五百遍
“遥远的和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