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们的民风民俗”教学实录

2017-11-03樊健

中国德育 2017年19期
关键词:民风习俗传统节日

樊健

【教學目标】

1.通过诵读诗词、交流美食,比较节日习俗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春节、清明、端午和中秋四大传统节日的习俗的变化,体会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的扬弃。

2.通过剪纸、绘蛋、做灯笼等体验活动,让学生感受民风民俗的情趣,体验传统节日文化的丰富性,提升自己的历史文化素养,认同民族文化。

3.通过跨学科整合策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乐于澄清价值观。

【教学对象】

小学四年级学生。

【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PPT,准备红包、青团以及一些工具,如剪刀、胶水、绳子等。

2.学生看微课“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端午节”,搜集资料,选择一个喜欢的传统节日,从美食、习俗活动、诗词三个方面重点研究,观察民风民俗的变化。

(全班自由组合成6组,每两组探究一个内容,带相关实物来上课,如:灯笼、绘蛋、风筝、香囊等。)

【教学过程】

一、贴“福”导入

师:“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在美好的春光里,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礼物。(展示“福”字)祝同学们天天快乐,生活幸福!

(请一名学生把“福”字贴在黑板上。)

师:为什么倒过来贴呢?

生:意思是福到了!

师:每逢春节,贴“福”、贴春联是我们中华民族传承了几千年的习俗。从悠悠远古到现代文明,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民风民俗。这一堂课,我们一起来聊一聊传统节日中的民风民俗。

(板书课题:我们的民风民俗。)

二、品味中秋习俗

师:说起传统节日,最有诗意的就是中秋。这是一个寄托着思乡之情的节日,关于中秋节,还有哪些诗词?

生:有《水调歌头》《古朗月行》……

师:最近中央电视台有一档节目非常受欢迎,让我们也来当一回朗读者,读一读中秋诗词。你们知道苏轼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水调歌头》这首词的吗?

生:他是在想念弟弟的时候写的。

师:当时,他在密州做官,弟弟在济南,苏轼仰望月亮,不禁思绪万千,于是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师生齐读:“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多少个日日夜夜过去了,苏轼和弟弟终于久别重逢。可是不久又要离别,在离别之际,苏轼又写下一首诗《中秋月》。我们推荐一位同学读一读,好吗?

(一名学生配乐朗读《中秋月》。)

师:今天,我们读着这首诗,你能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生:我体会到诗人对弟弟依依不舍的感情。

生:诗人感到很孤独,不想和弟弟分开。

师:月圆夜,怎么舍得与亲人分离呢?这些诗词已经过去千年,但是今天读来,我们仍能感受到其中的浓浓亲情,这就是诗词的魅力,也是传统节日的魅力。每逢中秋,人们不仅要吃团圆饭,还要举行中秋诗会,品味传统文化的精华。

师:中秋节的习俗活动也越来越丰富了,有些活动与传统习俗相比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你最喜欢参加哪些中秋活动?

生:我最喜欢看花灯。去年中秋节,我们全家在东洲公园赏花灯。花灯各种各样,大的有一层楼高,小的只有气球那么大。路边有许多动物灯,草坪上有嫦娥奔月灯、神舟火箭灯、变形金刚灯,翠湖上漂着莲花灯。灯光璀璨,流动跳跃,展现出现代科技的魅力。我们神游在花灯之间,好像来到了童话王国,流连忘返。

生:我喜欢猜灯谜。每年中秋节都去新华书店猜灯谜,新华书店里的机器人还给我发了书、月饼等奖品呢!

生:说到中秋节就想起月饼,我发现月饼的口味越来越多,除了传统的五仁月饼、豆沙月饼、百果月饼,现在还有鲜花月饼、鲜肉月饼,甚至还有冰激凌月饼、海鲜月饼,应有尽有。去年中秋节,我在龙馨园参加了月饼DIY活动,在师傅的指导下亲手制作了月饼,真是其乐无穷啊。

师:中秋节也叫团圆节,无论发生了多少变化,有一点是永远不会变的。这一天,家人团聚,阖家欢乐,神州大地处处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三、探究节日变化

师:刚才,我们聊了中秋节的诗词、习俗和美食。我国还有很多传统节日,你们还知道哪些?

生:还有春节、端午节、清明节等。

师:春节、中秋节、端午节和清明节是我国最重要的四大传统节日。接下来,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从剩下的三大节日中选一个节日,也来说说节日习俗、美食和诗词,想想哪些没有变化,哪些已经有了变化。请组长安排一个同学准备汇报。

(一)探究春节

师:现在我们来分享一下,首先请第一组汇报。

生:我们小组分享春节。春节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师:《元日》这首诗中写到了哪些春节习俗?

生:诗中写到了过年要放爆竹,要喝美酒、贴春联。饮屠苏酒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年初一,一家人欢聚一堂,喝着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不仅能驱邪避瘟疫,还能长寿呢!我们的民风民俗里蕴含着祖先的生存智慧。

生:春节的习俗还有很多,我们来看一段视频。

师:仔细看,哪些习俗千年不变?哪些习俗已经悄悄地发生了变化?

(师生一起看视频《春节的习俗》。)

生:现在过春节我们不贴门神了,但是春联和“福”字还是贴的。

生:现在不供隔年饭了。

师: 我们小时候供隔年饭是表示年年有余粮,现在丰衣足食了,所以这个习惯已经变了。

生:收压岁钱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以前,长辈都是亲手给我们压岁钱,今年春节我收到的是爸爸妈妈的微信红包。endprint

生:每年除夕,我们全家都看春节联欢晚会。去年,我一边看春晚,一边抢红包。我还参加了“集五福得红包”的活动,虽然没有集齐五福,但我还是很开心,觉得很好玩。

师:新媒体时代,我们的节日活动更丰富更有趣了。

生:以前过春节,爸爸总要买很多烟火爆竹。今年,妈妈买了一些鲜花摆放在家里,没有放烟火爆竹。

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生:因为放烟火爆竹污染空气,所以现在改成用鲜花来代替放鞭炮,这是环保的表现。

生:以前,我们挨家挨户上门拜年,现在可以用手机拜年了。

师:我外甥在美国读书,春节时他就通过微信视频给我拜年,虽然远在千里,但我却感觉近在咫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生:吃年夜饭变了,以前我们在饭店里吃年夜饭,有好多好多菜,吃不完就全浪费了。今年我们在家里吃年夜饭,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动手,喜欢什么就烧什么,想吃多少就做多少,丰盛,但不浪费。

师:清代吴锡麟《新年杂咏抄》中这样写道:“秧歌,南宋灯宵之村田乐也。” 这里写到了什么春节习俗?

生:扭秧歌。

师:古代农民在插秧、拔秧等劳动过程中,为了减轻劳累,就唱着歌,跳着舞,渐渐就形成了秧歌。现在每逢春节,很多地方的人们仍然会扭秧歌,抒发愉悦的心情。你们会扭秧歌吗?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吧!

(师生一起挥舞彩带扭秧歌。)

师:刚才扭秧歌的时候心情怎么样?

生:很高兴。

师:这是音乐和舞蹈的魅力。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发现有些春节习俗悄悄地发生了变化,而有些习俗没有变,扫尘、贴春联、拜年等都没有变,每逢春节,无论回家的路途多么遥远,只要是中国人,都会想方设法赶回家和家人团聚。永远不变的是浓浓的亲情、乡情和民族情,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福。

(二)探究清明节

师:下面哪一组来分享?

生:我们小组探究的是清明节。说起清明节,我们就会想起杜牧的诗《清明》,现在读来仍觉得意蕴无穷。清明节要吃青团,青团的口味越来越丰富,包装也变了,看起来既美味又卫生。

师:我今天带来了青团,奖励你尝一尝。告诉大家,什么味道?

生:甜甜的、糯糯的。

师:你知道为什么清明节要吃青团这样的冷食吗?

生:春秋时期,重耳被迫流亡,流亡途中得到了介子推的照顾,后来做了国君却把介子推忘了……

师:原来,清明节是我们中国的感恩节。2008年,国家规定清明节为中国法定节日。关于清明节,其他小组有补充吗?

生:清明节要扫墓、踏青。

生:扫墓时要烧纸。

师:你们有没有发现,其实这个习俗也发生了变化。

生:现在扫墓不烧纸钱,而是用鲜花,变得更文明了。

生:还可以在网上扫墓,既方便,又能寄托对亲人的哀思。

师:清明节还有放风筝的习俗。有一首古诗中写道:“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首诗还能唱,我们一起来欣赏。

(师生一起欣赏视频。)

师:看看这些风筝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风筝都是对称的。

师:这是我们数学课上新学的知识,以后有机会做风筝的话,要注意把它做成轴对称。

(三)探究端午节

师:你们组选的是哪一个节日?来汇报一下。

生: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是赛龙舟和吃粽子。传说公元前278年,秦国攻破楚国郢都,屈原悲愤不已,自沉于汨罗江。

师: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据说是为了纪念屈原。如果屈原在你的朋友圈里,你会为他点赞吗?

生:我会为他点赞,他爱国,很伟大!

生:我不会为他点赞。他为什么要投江呢?他这样也不能救他的祖国呀!

师:是啊!生命才是最重要的!遇到了困难挫折,是不是一定得投江呢?我们有很多种选择都比投江强。不过,现在赛龙舟已经成为老百姓喜欢的体育运动。我们来看一段视频,看看这是哪里的赛龙舟?

(播放视频。)

师:这样的场面你会用哪些词来形容?

生:热闹非凡、气吞山河、蔚为壮观。

师:我看到有的同学在挥手,采访一下,你为什么挥手呀?

生:我看到他们用力划,自己也跟着节奏划起来,心潮澎湃。

四、制作节日用品

师:刚才,我们从传统节日的习俗活动和美食的变化里体验到了社会的发展,从诗词恒久不变的主题里体验到了浓浓亲情。接下来,我们来体验传统节日活动的情趣。请你们在小组内根据材料制作节日用品,并且为作品设计广告,还要准备T台走秀。

请各组的代表注意了,音樂一响,就请你走T台秀,走到台上来,展示你们的广告。

(小组活动体验。)

生:鸡蛋鸭蛋大鹅蛋,看我彩绘成蛋王!

生:小小香囊,清香漂亮!

生:小小风筝飞上天,美好愿望全实现!

生:灯笼灯笼红彤彤,喜庆祥和乐融融。

生:家家户户贴窗花,心灵手巧幸福娃。

师:同学们发现节日用品有变化吗?

生:我发现香囊、风筝、灯笼等传统节日用品的制作工艺也都发生了变化,变得越来越精致了,制作过程也越来越简单。

生:拿剪纸来说,很多剪纸都不是手工剪出来的,而是机器制作的。我觉得手工剪的更有意思,剪纸还能让我们心灵手巧。

师:是啊,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传统节日里的变与不变,就会敏锐地捕捉到社会进步的信息,就会深刻地体会到民族文化蓬勃的生命力。

【教学反思】endprint

本课引导儿童自主发现民风民俗的变与不变,在观察、思考、分享、实践和展示中打通了文本与生活、古代与现代、学科与学科的界限,引领儿童带着思辨的眼光看待传统文化,感悟到中华民族是一个有趣的、充满智慧的民族,是一个勇于破旧立新、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1.教学支点准确高位

教师深刻认识学科融合的意义和价值,找准教学支点,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立德树人;有利于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学科素养的提升;有利于學生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课堂上,教师不是停留在组织学生交流传统节日习俗的浅层面上,而是通过跨学科整合策略,聚焦传统习俗的变与不变这一支点,引领儿童观察、思辨、体验、分享,深入地探究变化里的丰富内涵,提升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识,让儿童真切地体悟到民族文化蓬勃的生命力,从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突出了教学重点。

2.学科融合旗帜鲜明

教师深入研究学科融合的特点和规律,从教学目标和教学形式出发,传授学科知识、技能,培养学科素养。本课通过诵读诗词、春联等语文活动,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魅力;通过剪纸、绘蛋和制作灯笼等美术活动,体验传统节日习俗活动的艺术情趣;通过唱唐诗、扭秧歌等音乐活动,品味传统文化的民族风味。总之,教师把其他学科的知识、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自然而然地嫁接到品德课中,引领儿童综合地观察、感受、体验,综合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提升核心素养,学科融合旗帜鲜明,教学效果好。

3.课程资源再生丰富

教师根据学科融合的原则,对资源和课程进行深度开发,从而生成更新、更丰富的资源,并加以整合利用。本课程面向儿童的生活世界,儿童真实的生活都成为本堂课的课程资源。学生分享的都是自己真实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制作节日用品的材料都来自日常生活。教师通过播放视频、布置延伸活动等策略,开放了课堂教学时空,丰富了课程资源。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博大精深,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虽然短短四十分钟无法穷尽,但是,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的民族文化自信,习得的研究民风民俗的方法,形成的思辨地看待民族文化的思维方式,必将引领儿童把研究的触角伸向生活的无限空间,构建起属于儿童自己的民族观。

美中不足的是,在“体验节日用品制作活动”中,也许因为安排的时间不充足,也许因为活动任务有难度,有一些小组来不及完成作品,导致展示的时候有些同学仍沉醉在自己的小组活动中,影响了集体分享的效果。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小组活动的时间问题,把握难易程度,并讲清活动规则,组织分享活动要关注到每一位学生。endprint

猜你喜欢

民风习俗传统节日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传统节日礼
多彩民风
党风与民风形成逻辑的异同
覃士泉:俚俗乡风入画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