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国主义教育互动课堂的设计

2017-11-03赵飞

中国德育 2017年19期
关键词:爱国爱国主义师生

赵飞

爱国主义教育课堂互动主题的选择有四维视角:其一,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家乡、保国土、保护生态环境等);其二,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爱人民群众);其三,爱祖国的灿烂文化(含民族精神、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等);其四,爱自己的国家(含维护祖国利益与荣誉、爱社会主义制度和政党制度等)。

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永恒主题,课堂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因此,提高课堂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互动课堂是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指导,侧重师生、生生之间的知识、情感、思想和行为的相互交流,最终实现教学目的的新型课堂。互动课堂是双主体教学模式的现实表达,是对传统教师权威型课堂的解构,它体现了师生间平等、尊重的关系。在互动课堂中,教师是互动课堂的引领者和组织者,学生是互动课堂的自主学习者和意义建构的自觉能动者。师生融合成学习共同体,共同创设课堂互动场景,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

如何才能设计好爱国主义教育互动课堂呢?下面笔者从实践层面初步探讨互动课堂设计要解决好的三个基本问题。

一、互动主题的选择

恰当的互动主题的确定是上好互动课的前提和基础。互动主题的选择首先要从爱国主义的内涵厘定。爱国主义是“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以及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1]。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它有三层含义:其一,它是对祖国的一种深厚情感。其二,它是对个人与人民、与祖国关系的理性认识。其三,它是一种基本的道德要求、重要的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中学德育大纲》《中小学生守则》《小学德育纲要》以及《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均对学生爱国情感、爱国思想、爱国行为的培养作出了相应的规定。

根据以上文件和爱国主义的内涵,爱国主义教育课堂互动主题的选择有四维视角:其一,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家乡、保国土、保护生态环境等);其二,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爱人民群众);其三,爱祖国的灿烂文化(含民族精神、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等);其四,爱自己的国家(含维护祖国利益与荣誉、爱社会主义制度和政党制度等)。

围绕以上四维视角选择课堂互动主题,要注意把握两个问题:首先,主题要选得准。要根据不同学段的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要求确定具体的课堂互动主题。其次,要根据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龄段的学生学习特点选择可操作的课堂互动主题,体现由小到大、由近到远、由浅到深、由具象到抽象的螺旋式上升的学习逻辑。如,对小学低年级学生,可设定“说说我家乡的名胜古迹”“我眼中的家乡新变化”“我的光盘行动”等。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可设定“我喜爱的祖国名胜古迹”“祖国的新变化新发展”“我的环保行动”“我眼中的台湾”等。对于初中生,可设定“我国的四大发明对世界的贡献”“我了解的中国民俗”“我心中的爱国名人”“我说香港澳门回归”等。对于高中生,可设定“全球问题的中国治理方略”“中国的改革开放成就”“中国共产党的丰功伟绩”“社会主义制度好在哪?”等。

二、互动方法的运用

互动方法是实现互动课堂的必要载体和手段。笔者认为,常见的互动方法有四种:问题讨论法、经典故事法、生命叙事法、体验分享法。

1.问题讨论法。问题讨论法就是通过对爱国主义相关问题的交流探究,以获取知识、明辨是非的课堂互动方法。由于问题讨论法给师生学习共同体提供了互动的平台,特别是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自由的空间,因此,此法能有效地引导、推进互动课堂的实施。

问题讨论法的难点和关键点,首先在于设计出能够引起学生兴趣、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如:什么是爱国主义?什么是理性爱国?读好书就是爱国吗?出国定居的人就是不爱国吗?……其次,设定的讨论问题还要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相匹配,难易适中。问题太难,学生讲不出什么东西;问题太容易,学生会缺乏讨论的热情。最后,要充分运用讨论结果作为课程资源的要素,回归本次教学或服务下一步教学需要,也可作为学生课外作业和课外探究的资源。

2.经典故事法。经典故事法就是通过讲述、演绎、分析和评价经典故事,以获取知识,懂得道理,形成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课堂互动方法。经典故事是某类故事的代表作,具有典型性和榜样示范性,因此,它比一般的故事具有更强的教育效果。由于经典故事源于生活,具有生动的情节,因而具有极强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考和感悟,可以有效地引起师生、生生互动。苏格拉底在批评灌输教育时曾谈到“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经典故事就起到点燃学生求知和感情的火焰,推动互动课堂持续展开的作用。经典故事法对小学生、中学生有普遍的适用性,尤其适用于小学生。

经典故事可分为真实的故事和虚构的故事两种。故事作为互动载体,笔者主张选择真实的故事为主,虚构的故事为辅,因为真实的故事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当真实的故事不够典型,难以满足教学需要时,可考虑虚构的故事。经典故事的选择还要注意它的典型性、代表性和教育性。

3.生命叙事法。生命叙事法就是生命主体(师生)讲述、分析和评价自己或他人的爱国主义故事(爱国微事件),最终形成自己的判断的课堂互动方法。生命叙事法与经典故事法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生命叙事法是讲述自己和其他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爱国微事件,而经典故事法则是讲述在社会上具有较大影响甚至重大影响的榜样人物的爱国故事。其二,生命叙事法重在讲述、分析和评价爱国微事件,而经典故事法不仅有讲述、分析和评价,还包含演绎经典爱国故事。生命叙事法的优点在于平凡人的爱国微事件更容易引起师生的共鸣,具有更高的亲近感和可接受度。因此,此法也能引起有效的课堂互动,更有利于建构生动活泼的生活化课堂。

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生命叙事法有五个基本维度:与爱国相关的学习生活事件,与爱国相关的家庭生活事件,与爱国相关的社会生活事件,与爱国相关的生命意义的思考,与爱国相关的人生规划。在用生命叙事法时,师生要精心選择自己或他人的与爱国主义相关的生命经历、体验、感悟进行个性化表述,表达要亲切、自然、动情、优美,寓理寓情于生命事件中。在互动课堂中,既要有老师的生命叙事,又要有学生的生命叙事,而且要以学生的生命叙事为主,之后要设置反思、对话和讨论等环节以推进师生或生生互动的持续展开。endprint

4.体验分享法。体验即是亲身经历。体验分享法就是通过对亲身经历所获得的感悟进行展示交流的课堂互动方法。体验分享法强调师生在课堂上对体验成果的展示交流,通过师生共享体验成果,使得个体所获得的认识和感悟转变为全体师生的认识和感悟,使互动的课堂激荡着智慧的火花,实现知识和意义的建构和持续生成。

体验成果的选取源自两个方面:其一,学生课外体验所获得的成果。课前,老师要求学生先进行课外体验,然后在课堂上分享体验成果。如,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采访爱国榜样人物,到厂矿、社区、新农村体验改革开放的成就,参加义工活动,社会调查等。其二,在课堂体验中所获得的成果。这里关键是老师要根据课堂教育内容及教学目标的要求,创设体验情境,营造体验场,让师生在课堂体验中获得与爱国相关的认识和感悟。课堂体验活动有多种方式,如,角色扮演、唱爱国歌曲、朗诵爱国诗文、模拟入队入团入党仪式等。体验成果的分享有多种方式:叙事、对话、讨论等,师生可根据课堂互动需要作出选择。

三、互动情境的设置

互动情境是指在课堂中能引起师生、生生之间的知识、情感、思想和行为相互交融的教学场境。互动情境是课堂开展有效互动不可或缺的部分,教师是互动情境的主要创设者。在创设互动情境时,要把握好生活导向、典型导向和问题导向,体现生活性、典型性和问题性。

1.生活性。体现生活性的互动情境的设计,要求回到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中寻找素材,要体现当代生活的特点,反映学生的经验。学生的经验包括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奥苏伯尔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他认为,如果用一条原理来归纳全部教育心理学的话,那就是“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2]。这段话启示我们,教学的起点是学生已有的经验,教学互动情境的设计也要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

例如,在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教育主题中,会涉及到保护环境的教学内容,为此,我们设计如下互动情境:一个叫路乞的65岁的外国老人由于热爱中国的文化,退休后在中国定居,他成为拾捡垃圾的自愿者,还组建了自愿服务队,带领成千名自愿者在自己所住的城市拾捡垃圾。

针对此情境,我们设计了四个问题以引起师生互动:第一,作为中国公民,我们时时珍爱公共环境了吗?(引起反思)第二,你的行为与路乞的行为有差距吗?(引起比较)第三,路乞捡拾垃圾的自愿者行为有何积极意义?(探究原因,领悟真谛)第四,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为保护祖国环境做哪些有意义的事情?(引导学生实践)

2.典型性。体现典型性的互动情境的设计,要找到教学重点难点与学生生活世界的结合点,巧妙设计情境,要能引起学生的互动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

例如,在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教育主题中,我们选择中国奥运百年沧桑的体育事件设计互动情境。1932年,我国第一次派运动员刘长春参加奥运会,运动员在预赛时就被淘汰。1936年,我国首次派出69人体育代表团参赛,只有一人进入决赛。1984年,我国取得第一枚奥运金牌。2008年,中国获得了51枚金牌,名列榜首。

针对此情境,我们设计四个问题以引起互动:第一,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奥运会成绩不理想的原因,你对此有何感想?(探究问题,获得感悟)第二,分析2008年北京为什么能成功举办奥运会并获得优秀成绩?你对此有何感想?(探究问题,获得感悟)第三,阅读材料后,请从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的角度谈谈你的感想。(反思、感悟、理解、认同)第四,你愿不愿意做中国人?你打算做一个怎么样的中国人?(引导学生实践)

3.问题性。体现问题性的互动情境的设计,应该以问题为线索引导互动的产生。首先,问题的设计要体现教学目标的指向。其次,问题的设计和表述要生动形象,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最后,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启发性,能够启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并能在思考和探索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例如,在涉及到具体的爱国行为的教育中,我们针对有人在网络上恶搞英雄人物的情况创设互动情境:第一,请列出赞成或反对网络恶搞英雄人物的尽可能多的理由。(引导学生思考)第二,在网络上恶搞英雄人物合适吗?请运用爱国的基本要求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分析)第三,在网络上恶搞英雄人物会产生什么不良的影响?(引导学生感悟)第四,对英雄人物,我们应持有的正确态度和做法是什么?(引导学生尊敬英雄、学习英雄)

爱国主义教育互动课堂要取得实效,关键在于教师,而这需要教师掌握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丰富的知识经验、良好的设计技巧,还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拥有高度负责的职业精神。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编写组.思想道德修養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44.

[2]情境[EB/OL].(2015-03-12)[2017-08-07].http://www.baike.com/wiki/.endprint

猜你喜欢

爱国爱国主义师生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下的教学之路
爱国主义教育70年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爱国学·晒佳作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爱国学·晒佳作
麻辣师生
曹隽平师生书法展作品选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