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国主义教育的三个超越

2017-11-03吴全华

中国德育 2017年19期
关键词:爱人爱国爱国主义

吴全华

作为升级版的爱国主义教育,它既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也对学生进行世界主义教育;它既教育学生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也教育学生胸怀世界、放眼祖国;它既教育学生做中国人,也教育学生做地球人;它既教育学生做中国公民,也教育学生做世界公民。

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因而,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否定爱国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可是,爱国主义教育却常常流于形式,不能很好地深入到中小学生的心中,为了让爱国主义教育有力度、温度、高度,进一步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须实现以超越表达型爱国主义、抽象的爱国主义、国族爱国主义为目标的改革。

一、超越表达型爱国主义:实施有力度的爱国主义教育

论及是否爱国,恐怕没有人会说自己是不爱国的。但在声称自己爱国的人中,有不少人只是口头上爱国,或者说他们是表达型爱国者。而一个人是否真正爱国,关键在于其是否是爱国的行动派。为避免出现爱国的口头派,爱国主义教育应在丰富学生爱国思想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为国家作贡献的责任感和基于责任感的行动力。这样的爱国主义教育才是有力度的爱国主义教育。

首先,爱国主义教育应实现主题的转换。长期以来,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侧重于以我们屈辱挨打的历史来影响学生,而“较少地关注中国人为了摆脱屈辱而进行的奋斗历程及其所体现出来的奋斗精神,尤其是对当代中国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关注不足。由此,爱国主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异化为对屈辱历史的追溯。”[1]这样就会导致某些学生只是简单地把爱国视为对某些国家的激愤和痛恨。因此,不仅要展示屈辱挨打的历史,而且要展示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只有这样,爱国主义教育才是有力度的。

其次,教师应成为学生爱国的身教者,教师应是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主力军。教师在爱国主义教育上尽职尽责的一个基本体现是他自己能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成为学生爱国的身教者。拿升国旗来说,不少教师总会指责学生的不是。有的教师说,当升国旗、唱国歌时,一些学生不认真,如心不在焉、讲话、做小动作等。笔者认为,学生在升国旗时心不在焉、讲话、做小动作等固然不对,但教师也应反思、检讨自己的行为——自己在举行升旗仪式时是否怀着崇敬的心情仰望国旗,是否是深情地高唱国歌。

最后,要使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具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行动力,爱国主义教育应与学生的“主业”——学习结合起来。在现实中,学生的“主业”的目标在一定意义上是与爱国主义精神相背离的。例如,中小学教师通常期望的是学生能上好学校,追求的是高升学率。显然,在这样的期待、价值引导下,不仅会消解非主渠道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成效,而且会使学生只关注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而不关心集体和国家的利益。这样的人,他们的视野里只有他们自己,又怎么会真正地去爱国呢?

二、超越抽象的爱国主义:实施有温度的爱国主义教育

这里所谓抽象的爱国主义指的是只爱国、不爱人(即不爱他人、不尊重他人)的爱国主义。抽象的爱国主义在现实中的极端表现是在我国与他国发生外交和领土争端时,一部分人显得格外激进,以致迁怒于国人,侵害国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它形似爱国,实为不爱国、损国。因而,它是非理性的、不合理的爱国主义。而合理的爱国主义或超越抽象的爱国主义是爱国与爱人相统一的爱国主义。第一,爱国包含爱人。爱国包括爱自己民族的领地、文化及生活于此领地、文化中的人。也就是说,爱国包含爱人,爱人是爱国的本质要求。第二,爱人是爱国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一个人首先是因为感到其民族、国家的人可爱,他才爱国。一个不爱人的人,很难想象他会爱国。

由上述爱国与爱人的内在联系来看,只有超越抽象的爱国主义,将爱国与爱人统一起来,爱国主义才是有温度的、理性的;只有超越抽象的爱国主义,将爱国教育与爱人教育统一起来,爱国主义教育才能培养既爱国、又爱人的真正的爱国者。爱国主义教育在将爱国教育与爱人教育统一起来的同时,应更加注重爱人教育,将爱人教育置于首位。也就是说,爱国主义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应先引导学生学会爱人。为引导学生爱人,首先,教师应通过道德、法治教育,引导学生爱他人,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引导学生时时处处、特别是在表达爱国主张时,能尊重他人的权益、他人的人格。否则的话,在表达爱国主张时,就很可能会成为激愤地谩骂他人的“键盘侠”,甚至产生“恨之,则尽诛之”的行为。其次,教师应引导学生自爱、自尊。自爱、自尊是爱他人、尊重他人的前提。自爱的人是自我尊重的人,而自我尊重的人才可能是尊重他人的人。

2017年5月,在美国马里兰大学2017年毕业典礼上,一位名叫楊舒平的中国留学生作为全校学生代表上台发表毕业演讲,她在演讲中说道:“这儿的空气太新鲜,太甜美,太奢侈……”[2]对杨舒平的这番话,不少国人对其言论进行了诋毁、谩骂。有人说她是“十足的脑残”“为了跪舔美国”,甚至有人威胁她说:“别在美国看见你,我怕我忍不住去抽你耳光。”[2]由这些谩骂和威胁之词可见,这又是一次爱国不爱人的抽象的爱国主义行为。他们看似爱国的言论,既损人,也损己,既辱人,也辱己。他们对杨舒平进行人身攻击、施以种种软暴力的言论,其实不利于国家形象的建设。

三、超越国族爱国主义:实施有高度的爱国主义教育

人们通常将爱国主义理解为国族爱国主义。国族爱国主义从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出发,以民族为标准来区分“我们”和“他们”、己国和他国,它强调的只是对本民族、本国的热爱和对本民族、本国利益的不容质疑、不容妥协的忠诚。但现在和未来,国族爱国主义是需超越的爱国主义形态。因为在如今以经济全球化为主导的新一轮全球化过程中,世界各国人民交往的广泛性、深入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因而,将人类视为命运共同体的世界主义应为当今世人所珍视和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世界主义价值主张也为我国所高度认同和重视。例如,近年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国际舞台上多次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世界主义的价值理念。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上,他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美好的目标,也是一个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跑才能实现的目标。中国愿同广大成员国、国际组织和机构一道,共同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3]

不可否认的是,从现实来看,国族爱国主义仍有其合理性。因为世界各国人民、包括我们的现在和未来生活,主要依托的毕竟仍是民族国家。在此前提下,对爱国主义教育进行升级是十分必要的。作为升级版的爱国主义教育,它既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也对学生进行世界主义教育;它既教育学生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也教育学生胸怀世界、放眼祖国;它既教育学生做中国人,也教育学生做地球人;它既教育学生做中国公民,也教育学生做世界公民。

爱国主义教育是世界主义教育的基础,因为缺失了爱国主义教育,世界主义教育将变成无水之源;与此同时,爱国主义教育是以世界主义教育为引领的,因而是有高度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这种有高度的爱国主义教育,具有特别的意义。首先,这意味着引领学生站在世界的高度来看中国,这有利于学生更客观、更全面地看待自身的优缺点,有利于学生更理性地爱国。其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世界主义情怀,而学生由世界主义情怀生发的价值观,有助于他们形成作为大国公民的包容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志和信念。

参考文献:

[1]金民卿.爱国主义决不能丢,也决不能被异化[J].人民论坛,2016(22):12-15.

[2]轶名.她说美国的空气“又甜又鲜”,台下美国人起立鼓掌,中国留学生气炸了![EB/OL].[2017-08-13]http://news.ifeng.com/a/20170522/51138061_0.shtml.

[3]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7-01-20(2).endprint

猜你喜欢

爱人爱国爱国主义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下的教学之路
爱国主义教育70年
爱国学·晒佳作
爱国学·晒佳作
再见了,我的爱人
亲密爱人
爱人
爱人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