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今天我们如何爱国

2017-11-03张欣鑫

中国德育 2017年19期
关键词:爱国爱国主义理性

张欣鑫

青少年要努力将自己炽热的爱国之心转化为实际的报国之行,将自己心系祖国、保家卫国的志向落实到具体的爱国和报国行动当中。

爱国,顾名思义就是公民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對民族共同体的高度认同。爱国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必须拥有的道德操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同时也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基础。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既是我国发展历程中的永恒主题,也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范畴。民国之初,爱国主义就是实业救国;抗日战争期间,爱国主义就是救亡保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爱国主义就是改革强国;而在当下,爱国主义就是坚定不移地坚持并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一、我国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时代境遇

当今,全球化已成为鲜明的时代特征,它在影响着我们生活的同时,也令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最大的挑战和问题是对青少年这一群体所造成的情感、行为和认知上的迷茫和困惑。

(一)全球化导致的情感困境

全球化作为新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在世界范围内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全球化将全世界的人民紧密联系起来,构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对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与此同时,全球化加剧也对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发起了巨大挑战。一方面,全球化的演进不断地冲击和消解民族国家的主权观念,开放性的经济和政治交流使得国家的行政边界愈发的模糊;另一方面,全球化的推进让我国的公民尤其是青少年感受到了全球一体化带来的红利,但在睁眼看世界的同时,也令他们看到了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制度和建设方面的不足。

(二)利益复杂化引起的消费抉择

“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全球化为世界各国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利益,也让世界人民的生活品质在相互的物质交换中不断得到提升,但是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一体化程度的提高并不意味着全球利益的一体化。随着各国间物质的交换越来越频繁,国外商品已然成了国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青少年对于国外的电子产品和服装品牌钟爱至极,有人认为爱国就应当无条件的支持国货,消费国外产品就是不爱国的表现。甚至在高度爱国情感驱使下的抵制外货现象也屡见不鲜。在利益复杂化的时代背景下,将爱国情感与消费者的选择权益完全割裂是不正确的,在全球化时代,如何引导学生理清爱国情感和消费选择之间的关系,是我国在爱国主义教育中需要探索和攻克的难题。

(三)信息多元化产生的认知冲击

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促进了各国之间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同时也为不同的文化和思想的传播提供了平台,从而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了解其他文化的途径,促进了思想的开放。但是,全球社会的网络化也给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信息获取渠道的多元化打破了爱国主义教育固有的形式,青少年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也会被动地接受与主流价值观相悖的信息,“网络社会是国际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由于西方国家在互联网世界占据主导地位,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信息的发布和传播,通过价值观念的渗透解构着人们的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豪感。”[2]这些都对青少年的思想和认知造成了有力冲击。

二、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要求

爱国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全球化背景和多元化时代不但对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挑战,也对青少年如何爱国提出了更多、更高、更具时代特征的要求。

(一)怀抱积极的爱国情感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当中,各种思想观念之间的相互碰撞和相互影响使得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甚至产生对祖国感情的淡漠和对国家的不自信等消极情感。但是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国际大背景下,青少年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应当始终怀有积极的爱国情感,要用一分为二的、发展的眼光和包容的态度来看待我国在国际和国内环境中所做出的努力与取得的成就。中国作为一个不断革新、不断向前的发展中国家,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许多的不足,这就要求青少年不断以积极的爱国情感鞭策自我、完善自我,不断以奋发向上的势头发掘国家发展的潜力,为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增添动力。

(二)增强理性的爱国意识

现实生活中,有时朴素爱国情感的高涨可能会诱导人们自发地组织和实行一些暴力的、非理性的爱国行为,在以和平为主的当今时代,爱国应是一种理性的态度。增强理性的爱国意识,进行理性爱国是新时代对青少年提出的全新要求。

首先,理性爱国要理解爱国的含义,真正意义上的爱国,是对祖国发自内心的理智而持久的热爱与尊重,而不是借助爱国的名义实行暴力,毁坏国家的名誉与利益。

其次,理性爱国是要认识到爱国主义是情感与理性的辩证统一,理性的爱国意识和爱国行为是对爱国主义的凝练和升华,爱国是庄严而神圣的,爱国主义既要有对祖国深厚的情感,也需要理性为爱国指引正确的道路。

最后,理性爱国要求增强理性爱国的意识,理性的爱国意识是产生理性爱国行为的基础,它是建立在对国家形式和现实的正确审视与判断之上的,只有公正客观地看待国家利益与个人情感之间的关系,才能够在爱国的大是大非面前作出正确且理性的决定,因此,青少年只有不断增强理性的爱国意识,才能够用合情、合理、合法的方式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与尊重。

(三)树立远大的报国志向

仅仅拥有爱国热情是远远不够的,青少年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还应当树立远大的报国志向,将个人志向与社会主义的远大理想相结合,将其作为发展过程中的强劲动力和爱国道路上的行动指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因此,青少年要努力将自己炽热的爱国之心转化为实际的报国之行,将自己心系祖国、保家卫国的志向落实到具体的爱国和报国行动当中。爱国的志向和理想是远大的,但是报国的行为却可以简单质朴,朴素的报国之心往往可以在细微之处得到充分体现,青少年对祖国的热爱就体现在对个人的严格要求、对他人的团结友善、对社会的乐业奉献当中。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总要有一个在路上,远大的爱国志向应当成为青少年在爱国道路上的不竭动力,不断激励着自己在爱国主义的道路上前行。endprint

三、当前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路径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3]爱国主义教育是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的基本途径,也是使得爱国主义精神能够发扬和传播的重要媒介,“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要看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之下来决定。”[4]我国中小学校爱国主义教育路径也必须响应时代的号召,符合时代的要求。

(一)要兼顾历史与现实的统一

爱国主义教育要遵循历史与现实性统一的逻辑,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既要铭记历史,又要关注当下。在中华民族发展的血泪史中,爱国主义始终是其不可分割的要素,历史不仅仅是对过去人类社会的记载,更是对当下的映射,是对未来的警示,只有对历史心存敬畏,才能更好地理解应当如何爱国,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爱国主义精神不断彰显和升华的过程。因此,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应当关注历史,通过鲜活的历史事例的感染和熏陶,唤起青少年内心的爱国情怀,加强他们内心的爱国主义信念,如若脱离历史,爱国主义教育也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此外,当前的爱国主义教育还要注重现实的国际和国内因素,加强对青少年的国情教育,既要深刻认识到全球化趋势给我国发展带来的双重影响,又要明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明主题。只有全面了解我国现阶段所处的地位和既有的国情,才能够按照时势不断地调整爱国的形式并赋予其时代内涵。

(二)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爱国主义教育应注重形式的多变,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融合。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集理论与实践于一身的教育活动。”[5]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爱国主义理论既能够增加爱国主义教育的深度、为其提供理论依据,也能为青少年的爱国意识和爱国理念提供正确的导向,尤其是在当前的国际背景下,扎实的理论知识是形成理性爱国意识的前提和基础。但是爱国不应只是一種热血的表达,而是要通过个体的行动将爱国这一抽象的词汇转化为现实的行动。中小学应当积极组织各种爱国实践活动,鼓励学生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感;此外,学校和教师还应当重视榜样的力量,利用榜样效应感化和激励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社会生活当中积极维护国家的尊严与利益,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不能完全拘泥于理论教育,而应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融合才能全方位达成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三)要坚持文化与价值观的统一

“爱国主义作为一种价值认同,首先是对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认同”,[6]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实现中国梦必须要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其中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孕育自强不息的中国精神的源泉,同时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通过优良的民族文化教育,不但能够让青少年了解到中国灿烂辉煌的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还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播;不但能够令青少年感受到民族精神的源泉,更能够增强他们的文化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价值观是“主体人格中关于价值意向的深刻和稳定的观念系统,是作为价值活动之标准和导向的信念体系与心理结构的统一体,是主体整合价值生活中具体经验事实的背景式价值意识,是充实爱国主义内涵,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特点。”[7]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通过国家、社会和个人的三方努力,坚持爱国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持优秀文化与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统一,是当前发展中国特色爱国主义教育事业的必然之路。

在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爱国主义一直都是鼓舞人民团结奋进、自力更生的伟大旗帜,不同的时代对爱国主义有着不同的挑战与考验。在当前全球化与信息化飞速发展、举国上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斗的大环境下,及时反思并适时调整爱国主义教育,不但有利于在新的历史时期帮助广大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有利于他们在复杂的时代环境中保持民族自尊,增强国家自信,最终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7.

[2]吴林龙.新形势下爱国主义教育的逻辑进路[J].思想教育研究,2016(11):49-54.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58.

[4]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0.

[5]金素瑞.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蕴涵[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5):100-102.

[6]杨玉玲.文化认同——爱国主义教育的战略工程[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7):10-11.

[7]中国大百科全书:第十一卷[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242.endprint

猜你喜欢

爱国爱国主义理性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下的教学之路
欲望膨胀
爱国主义教育70年
爱国学·晒佳作
人人都能成为死理性派
爱国学·晒佳作
理性思考严谨推理优先概念
重视解题反思 深化数学理性思维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