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责任激增的道德担忧

2017-11-03曹永国

中国德育 2017年19期
关键词:偶然性教育者过度

曹永国

众人皆盼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出人头地,为了孩子的未来,家长可谓煞费苦心,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便要想尽办法让孩子入名校。孩子的每一步成长都在家长的精心筹划和严格管控之下,这种行为常常被誉为对孩子的责任。在一个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中,这种为了孩子的幸福而施加的控制行为常常会赢得许多掌声。实际上,这种对责任的机械式理解以及对孩子自由的控制反映了家长追求功利的扭曲心理。一方面,他们的教育野心使他们感到无比亢奋;另一方面,无法掌控的偶然性以及自我能力的局限性又使得他們无比焦虑。这种过度的教育责任潜藏着诸多的道德危机。

第一,过度的责任反映了自我控制的“普罗米修斯式”的狂热。它使得我们坚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通过精心筹划、严格控制、科学管理便可达到某种预期的目的。通过这种方式,我们貌似能够避开与杜绝一切的错误、偶然性和干扰因素,帮助孩子取得最大的成功,然而,这些很可能都是表象,因为在这种做法之下潜藏着一种巨大的危险,即我们难以严肃认真、深入地思考孩子成长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这就使得家长对孩子的不足、缺陷、局限十分敏感,进而产生怨恨、焦虑、急躁的情绪。一旦发现孩子身上有了某种不足和缺陷时,便会急于求助于语言暴力、身体惩罚甚至伤害行为。而一旦这种自我控制符合预期的目的,便会陷入一种更加狂妄的自负之中。

第二,过度的责任破坏了我们对孩子无条件的爱。“教育”一词原初之意包含了对孩子的耐心与不放弃,是对孩子非功利式的爱。它不会因为孩子不符合自己的要求和期待而孤立、冷淡、放弃孩子,它不会将孩子视为有待锻造的对象或满足野心的工具。相反,对孩子的爱乃至对人类的爱要求我们包容孩子的不足和差异。事实上,我们对人类的爱恰恰是出于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和局限。过度的责任造就了我们对孩子和自我的不宽容,限制了父母与孩子之间无条件的亲子之爱。这将制造一个冷漠对待孩子的世界,加剧偏狭观念的固化。我们应该接受孩子的不优秀、不完美,孩子的来临或与孩子在一起本身就是一种喜乐。对孩子的爱其实有两种:一种是接受的爱,一种是转化的爱。接受的爱肯定孩子的原貌、欣赏孩子的本质;转化的爱醉心于功利,强力改变孩子,苛求孩子的完美。这两种爱需要相互结合,因为其中一种爱往往会导致另一种爱的丧失。缺少了接受性的爱,转化性的爱常常让教育者野心勃勃和得意忘形,使孩子难以感受到爱;相反,缺少接受的爱,加剧了孩子的负担,使他们感受到更多的责备与排斥。

第三,过度的责任导致孩子责任的旁落。由于个人禀赋、成长环境以及教育活动的差异性、不可预知性或不确定性,我们不能期望父母和教育者为孩子的发展担负全部责任。过度的责任往往削弱了孩子本身的能力,破坏了他们的自主权,剥夺了他们自我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当一个人的行为只是在他人的安排下进行时,他就会对自己的行为丧失责任。自由意志是人的责任和德行的根基。康德说,无自由意志,便无道德意义上的行为。过度的责任使得孩子对父母形成依附性关系,削弱了自己主动筹划、选择人生的意识和能力。它也使得我们恣意凌驾于孩子之上,对他们指手画脚,让他们时常感受到自卑、内疚与担忧。这使得人与人之间自由平等的关系遭到破坏,使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管控变得合理化。事实上,每一个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是自由的,每一个人都不是绝对完美并优越于他人的。责任的养成需要赋予孩子自由行动的机会,害怕孩子的自我选择和行动,不给他们自我探索和体验的机会,自然难以培育他们的道德责任。

第四,过度的责任破坏了人们之间的谦卑和团结。过度的责任是成功学的一种翻版,它容易让人将自己的成功完全归功于自我的努力、筹划、执行、控制。如此,它便让人产生一种对努力的自负,以及成功即美德的观念。这将催生傲慢、偏见、冷漠、残酷与利己主义。一个人将他人的失败归咎于他们的不努力或者愚笨,就会阻碍自己对这些人的同情,降低“我们的行为可能对他们造成伤害”的自觉意识。他们会自认为自己的拥有是自己赢得的,努力的人更值得拥有比处于不利地位的人更多的东西和成功。如此,他们就非常容易将成功的偶然性和感恩社会与他人的心理抛却脑后,也就很难愿意与他人共同分享自己的成功和好运,难以领悟到人的成功并非完全依靠自己的一己之力之道理。美好社会的一个道德基础就在于人们需要有一种正确对待社会和理解人类命运的观念,即使我们得享幸福、成功和特权,我们也应对他人谦卑,需要和他人合作。我们要对自己和别人的不足抱有宽容,悦纳人性和能力的不完整性。人类的尊严不仅在于其地位和力量,也在于其不足和脆弱。以能力为取向的教育使我们遗忘了别人的存在,而建立在承认不足和有限性基础上的教育则提醒我们相互尊重、相互依赖、平等对待。过度的责任控制侵蚀了家长、教育者以及儿童思考由人类存在的偶然性和天赋的幸运所缔结出的真正团结。

第五,过度的责任减弱了人们对社会和教育制度的批判,容易把社会的矛盾转化到个人身上,改变自己以适应现实,而不是改变现实使之符合人性。在一个激烈竞争的社会中,努力塑造自己的孩子、使他们更加优秀以获取成功,看起来无可厚非。但是,过度的责任使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人的完美性的打造上,使人们无暇反思社会制度。它减弱了人们改进社会和教育制度的冲动,钝化了我们批判的敏感度。与其一味强调用家长、教师的责任行为去矫正人性这根弯木,不如推动社会和教育的不断进步,以期更适合人性的发展和优秀品质的培育。另外,过度的责任也会造成过度竞争的恶性循环,从而使社会中那些弱势群体的子女的处境更加堪忧。原因在于,过度的责任加大了对个人的控制和规约,使得竞争愈演愈烈。那些提供不了更多时间、精力和财力的家庭,其孩子将面临着被淘汰的命运。这些孩子的不优秀不在于自身,而在于他们上不起某种学、进不了某种辅导班或买不到某种资料,甚至买不起某种药。这些恰恰又不是孩子所能掌控的,而他们却又在为此买单。endprint

猜你喜欢

偶然性教育者过度
品读
季托,金林南:思想政治教育者需培养反思性实践能力
画与理
Do you share too much online? 你是 “分享控”吗?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过度保护会剥夺幸福感
当下流行“过度病”
教师应努力成为一个“教育者”
良知与责任:赫勒关于现代性问题的道德哲学探索
偶然中的必然——夏娃偷食禁果原因的哲学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