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东高校本科层次工科人才培养结构研究

2017-11-02薛亚涛

关键词:工科学生工科广东省

郑 文, 薛亚涛

(1.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广州 510631; 2. 广东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 广州 510080)

广东高校本科层次工科人才培养结构研究

郑 文1,2*, 薛亚涛1

(1.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广州 510631; 2. 广东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 广州 510080)

统计分析了广东省本科高校工科类学生的总量、地区分布、城际分布以及校际分布等,运用SPSS17.0软件对广东省本科高校工科类学生总量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以全面梳理广东省本科工科类人才培养现状以及优化广东省本科高校工科类人才的培养结构. 研究发现:广东省本科层次工科人才的培养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广东省本科层次工科人才的培养总量逐年上升,且能较好地满足广东省产业发展的需求,但也存在一些失衡现象: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错位;人才分布不能满足产业集聚、转移的需要;专业设置缺乏特色、校际趋同明显和学生集中度不高等. 基于此,应采取措施促进广东省工科类专业的设置与广东省主导产业或行业相对接,顺应广东省产业集聚和产业转移的需要调整专业的区域布局;同时应鼓励高校提高工科学生集中度,扩大工科专业设置面,并改革财政拨款机制对上述变革予以引导.

本科高校; 工科专业; 人才培养结构

Keywords: undergraduate colleges; engineering specialty; talent training structure

2016年,广东省经济总量达到79 512.05亿元,比上年增长7.5%,继续蝉联全国第一[1]. 尤其是广东省逐步发展成为全国制造业的大省和全球重要制造基地,而制造业是广东省经济实力的根基和最响亮品牌,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 目前,广东省制造业面临欧美发达国家竞争压力,加上自身存在诸多不足,迫切需要转型升级. 与此同时,为了应对挑战,广东省在加快珠三角产业结构转型的同时,振兴发展相对欠发达的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使之成为全新增长极.

广东省作为全国经济发展的前沿地带,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作为“人才洼地”不断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类人才,这种“借鸡生蛋”的发展模式在助推广东省1989年顺利跃升为第一经济大省并保持至今的同时,使其经济社会发展对外来人才高度依赖,省内高等教育尤其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不足[2]. 此外,随着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的不断崛起,广东省作为“人才洼地”的优势不断被抵消,大量人才出现回流趋势,原有经济增长模式不可持续.

毋庸置疑,广东省本科高校工科人才培养应该紧跟工业经济结构调整的大方向不断优化,甚至具有一定超前性,使其不断地与工业经济的发展方向相适应. 鉴于此,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加强理工科大学和理工类学科建设的战略决策[3],意在服务广东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对国际、国内高端制造业竞争,适应新产业布局,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在理工科大学建设过程中,工科人才培养的结构至关重要,其科类结构、布局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相关性等都直接决定未来广东经济的竞争力. 当前,国内有关工科人才培养结构研究不多,且多以理论为主,实证研究较少,与产业相关研究也比较缺乏,高等教育工科人才的培养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仍不明朗[4-9]. 基于此,本研究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以实证研究为主的方法对广东省本科高校工科类学生的总量、地区分布、城际分布以及校际分布等进行统计分析,运用SPSS17.0软件对广东省本科高校工科类学生总量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以期为相关院校开展工科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需要说明的是,因每年外省工科毕业生在广东省就业数据缺乏,研究中暂不考虑.

1 本科层次工科人才培养的现状

1.1 工科学生的总量

根据广东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的学籍管理数据,截止至2015年6月,广东省有62所本科高校,其中公办高校37所、民办高校与独立学院共25所,共有工科类本科生267 710人(含专升本,下同),占广东省高校在校本科生总数的26.8%,其中公办高校189 293人(占比70.7%);民办高校与独立学院78 417人(占比29.3%). 本文所说的工科各专业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为准.

1.2 工科学生的校际分布

校际分布方面,广东省本科层次工科类学生共分布在59所高校,其中公办高校35所,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24所(表1). 由表1可知:各高校工科在校生占省工科生总数之比差别较大. 其中,占比前10的高校,除了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这样的传统工科院校工科学生总数在全省绝对领先外,华南农业大学和广东海洋大学的工科学生总数也处于全省前列;中山大学、深圳大学和广州大学等综合性大学工科学生总数在全省占比也很高;此外,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和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这2所民办高校工科学生总数占比也挤身前十.

1.3 工科学生的集中度

集中度是指一所学校某学科学生总数占该校学生总数的比例,反映一所高校的办学特色和学科专业优势. 从表1可知,35所开设了工科专业的公办高校共有工科学生189 293人,占其学生总数的28.64%;24所开设了工科专业的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共有工科学生78 417人,占其学生总数的23.16%. 由表2可知,集中度在50%以上的高校有8所,这些学校可以说是以工科办学作为学校的主要办学方向,致力于形成学校的工科优势和特色. 其中既有华南理工大学和广东工业大学这样的高水平建设大学,也有广东东软学院、广东理工学院和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这样的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 广州航海学院、广东东软学院和广东理工学院之所以集中度排名较高,主要是因为这些高校是新升本院校,目前本科办学规模不大,且所办本科专业基本为工科专业. 如果不统计新办本科院校,我省工科集中度高的院校明显偏少,只有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五邑大学和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在2015年被列入广东省首批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计划的南方科技大学、佛山科技学院和东莞理工学院的工科集中度都低于50%,前2所甚至低于30%.

表1 2014年广东省本科层次工科类学生分布Table 1 Distribution of engineering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 Guangdong Province in 2014

注:表中数据根据广东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学籍管理数据整理得出,括号内数字为各自占比在本指标中的排序;表中学生数均指本科层次学生数.

表2 2014年广东省本科高校不同范围集中度的学校数Table 2 Number of schools with different concentration in universiti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in 2014 所

注:表中数据根据广东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学籍管理数据整理得出,括号内数字为各集中度区间的院校数在公办院校/民办院校总数中的占比.

2 本科层次工科类专业类型结构和布局结构分析

2.1 专业类型结构

从工科专业类来看,广东省本科高校工科专业设置较为全面. 除兵器类,基本覆盖了其他所有工科大类(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广东省本科高校以计算机类(21.81%)、电子信息类(17.12%)、机械类(14.17%)、土木类(9.02%)和电气类(8.87%)为主,一定程度上是广东电子信息产业和制造业迅速发展以及广东这一基础设施建设强省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反映,这种学科分布反过来又支持了广东省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 但是本科高校工科类专业发展还很不平衡,仍然有很多专业在校生数还很少,比如力学类、测绘类、地质类、矿业类、海洋工程类、核工业类、农业工程类、林业工程类和公安技术类等专业占比都不超过0.2%.

表3 2014年广东省本科高校工科分大类在校生人数一览表Table 3 A survey of the number of students majoring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 Guangdong Province in 2014

注:表中数据根据广东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学籍管理数据整理得出.

从广东省各本科院校开设的工科大类专业数(表4)来看,开设工科大类专业数在10个以上的高校仅有14所. 最多的是华南理工大学,专业数为 21个;其次是广东工业大学和华南农业大学,均为19个;然后是中山大学17个,而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深圳大学和广东石油化工学院都是16个. 10个以下的有45所,占广东省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高校的65.2%,可见华南理工大学和广东工业大学这样的老牌工科院校在工科人才的培养方面仍然发挥主力作用,同时,华南农业大学、中山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和深圳大学等综合性大学和创业型大学在工科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也逐渐凸显.

表4 2014年广东省本科高校设置工科类专业数

注:表中数据根据广东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学籍管理数据整理得出.

广东省工业中各产业比较齐全,几乎所有与工业相关的行业在我省都有分布,但剔除广东省各本科院校重复设置的专业,可以发现我省高校设置有教育部专业目录中工学类专业下的专业种数为96个,仅占专业目录种数的56.8%,即有差不多一半的工学类专业在广东高校没有开设,说明我省高等学校工科专业设置很不合理. 究其原因,主要与我省高等教育结构不合理密切相关,也与高校设置工科专业积极性不高相关. 历史上广东省没有设立航空航天、水利、矿业、地质和测绘等单科性本科院校,后来广东省高校内部也较少设立相关的专业学院,造成广东省工科专业结构严重不合理.

此外,从工科专业实力来看,广东省与国内其他省份相比有较大差距. 比如2016年中国内地(港澳台除外)的工科实力100强(共101所)的大学中,广东省仅有华南理工大学和广东工业大学上榜,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四川省、湖北省、江苏省、陕西省、辽宁省、河南省等九省市都有5所或以上的高校上榜. 在经济上相差不大的中国前10强经济大省中,广东工科高校的实力也并不乐观. 2016年广东省的GDP位列第一,但是,广东省进入工科100强的高校数量仅有2所,仅比福建省多1所,与湖南省持平,在这10省份中排位较为靠后,存在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倒挂现象[10]. 这说明广东省工科高等教育整体实力还较弱,不足以支撑广东省建设工业强省和产业转型升级对工科人才的需求,工科专业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2.2 布局结构

广东省本科高校高度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在设置有工科类专业的59所本科院校中,分布在珠江三角洲的有50所,粤东地区和粤北地区各2所,粤西地区5所(表5).

表5 2014年广东省设置工科类专业的本科院校地区分布情况Table 5 Distribution of the universities that have engineering majors in Guangdong Province in 2014

注:表中数据根据广东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学籍管理数据及广东省“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得出.

由表5发现:广东省高校总体分布很不均衡. 分区域来看,珠江三角洲地区最多,占广东省本科高校总数目的72.5%. 其中广州市最多,珠海市次之. 粤东和粤北地区均仅有2所本科高校,各占2.9%. 粤西地区有5所高校,占10.4%.

受此影响,广东省本科高校工科学生区域分布也极不平衡,珠江三角洲地区本科高校工科类学生总数为226 942人,占广东省本科高校工科学生总数的84.8%;粤西地区为27 728人,占10.4%;粤北地区为9 419人,占3.5%;粤东地区最少,仅有3 621人,占1.3%(根据广东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学籍管理数据及广东省“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得出). 这种集中分布在珠江三角洲的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粤东、粤西和粤北地区经济、文化特别是工业化的发展水平和速度.

3 本科层次工科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相关分析

本节运用SPSS17.0对相应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研究广东省工科各专业和相对应的工业产业之间的相关性,得出各专业和相应行业的相关系数.

假设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对社会的推动作用在10年之后可以初见成效,故选取了“2000—2006年广东省本科工科各大类招生数”作为“广东省本科高校工科专业发展程度”的指标,选取“2010—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作为“广东省工业发展现状”的指标. 关于选择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这一数据是基于以下考虑:目前在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 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 规模以上企业的分类基本上能够全面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制造业的发展状况;本科工科学生将来的毕业去向大部分是规模相对较大的企业;虽然企事业单位也会吸收一部分工科学生就业,但是这部分岗位对毕业生的吸收能力毕竟相对稳定,其对工科学生培养的影响不会像企业行业领域的影响那样大.

3.1 学生总体与制造业总体产值的相关性分析

首先把名义GDP换算成以1983年为不变价格计算的实际GDP(表6),以消除物价变动对GDP的影响.

整理广东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学籍管理数据得到:广东省高等学校在2000—2006年招收的本科工科学生人数分别为12 866、15 487、18 681、22 291、30 981、34 096、38 320人;2010—2016年招收的本科工科学生人数分别为56 739、59 630、64 840、71 723、75 267、76 812、85 692人.

表6 2010—2016年广东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Table 6 Industrial added value above designated size in Guangdong Province from 2010 to 2016

年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1983为不变价格计算的GDP/亿元201020338.34475.64276.35201121663.30500.84325.74201222720.81514.84413.52201326540.01527.75029.37201428188.69539.85222.06201529446.21547.95374.38201631419.11560.55605.55

注:表中数据根据广东省统计年鉴和广东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学籍管理数据整理得出. 此处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以1983年为不变价格计算的数值(又称定基指数,即1983年=100),其计算公式为(名义GDP/实际GDP)*100.

通过SPSS17.0计算发现“2000—2006年的广东省本科工科招生数”和“2010—2016年的广东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之间呈高度正相关,相关系数r=0.971.

在广东省本科工科类学生和广东省制造业之间建立一元线性回归分析,通过回归系数可以大致判断广东省本科工科类学生与广东省制造业之间的相互影响程度,当然这种判断也是基于一种定量化基础上的推论,有关广东省工业产业与广东省工科学生之间的关系还需要后续的进一步研究. 通过SPSS17.0得出二者的回归方程如下:

(1)

其中x为“2000—2006年的广东省本科工科招生数,y为2010—2016年的广东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

由于回归系数检验统计量t=9.142>2.571=t0.05(5)(在统计学上,对相关系数进行检验时,需要确定2个参数,相对应有2个限制条件,所以自由度df=n-2;回归分析的数据跨度为7年,即样本含量为7,故df=5. 在0.05显著性水平上,查t分布表可知,t0.05(5)=2.571. 下同),所以P<0.05,即在0.05显著性水平上,方程(1)显著.

由方程(1)可知,广东省本科工科学生每增加1个单位,相应会使广东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提高0.054个单位,即每扩招1人,相应广东省工业产值会提高0.054亿元.

经济的发展需求对教育的影响却是立竿见影的,甚至是同步的,所以在分析经济对教育的影响时,可以在“2010—2016年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和 “2010—2016年本科工科招生数”之间建立回归. 在进行回归分析之前,通过SPSS17.0得出二者的相关系数.

通过SPSS17.0计算发现“2010—2016年广东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和 “2010—2016年广东省本科工科招生数”之间呈高度正相关,相关系数r=0.977. 通过SPSS17.0得出二者的回归方程:

(2)

其中,x为2010—2016年广东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y为2010 —2016年广东省本科工科招生数.

由于回归系数检验统计量t=10.194>2.571=t0.05(5),所以P<0.05,即在0.05显著性水平上,方程(2)显著.

由方程(2)可知,广东省工业产值(x)每提高1个单位,相应会推动工科学生人数(y)增加18.33个单位,即工业每增加1亿元,就会推动本科工科扩招18.33人.

综上所述,广东省工业与工科学生存在互动关系,工业产值的增加会刺激工科学生招生数的增加,工科学生的增加也会显著提高工业产值.

3.2 工业内部各个产业与其对应专业的相关性分析

依据2015年广东省统计年鉴,2014年广东省规模以上工业分行业有41个,而2010年的这一数目是39个. 这是因为统计方法和统计指标要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作出相应调整. 为了统计数据的一致性,我们将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等几大采矿行业统称为采矿业;将橡胶制品业和塑料制品业统称为橡胶塑料制品业;将汽车制造业合并到交通运输制造业;将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合并到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当中;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因为与艺术学联系较紧密,所以暂时不在本次研究之列. 这样经过合并和排出之后剩下32个制造业大类,再将这些行业分别和与之联系的专业大类相对应.

此外,与行业对应的相关专业类别并不包括所有31个专业大类,而只有20个. 这是因为本次研究的重点在工业,尤其是制造业,所以其他和制造业关系不大的行业不在本次研究之列,故而与这些行业对应的专业也就不在本次研究之中,比如与建筑业关系紧密的土木工程类和力学类等专业. 最后,通过SPSS17.0计算得出相对应的专业和行业的相关系数(表7).

表7 2014年广东省规模以上工业各行业与对应专业的相关系数Table 7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industries above designated size and corresponding industri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in 2014

注:表中数据广东省统计年鉴、广东省教育厅高教处学籍管理数据整理得出;“*”表示0.01

从表7可知:广东省规模以上各产业与相应工科各专业类的相关系数为41个,P<0.05的只有3个,分别是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与化工制药类专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与计算机类专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与能源动力类专业,这说明他们之间存在显著相关,产业与专业结构、规模之间有相关关系.

虽然这种整体相关系数的P值偏大的部分原因是统计抽样的年份跨度较小所致,也有可能会因为外省就业人口影响P值的准确性,但因为广东制造业人才的来源主体是省内高校,且主要是本科高校,所以仍然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些问题,比如:广东省工业内部结构和广东省本科层次工科培养结构之间尚未建立令人满意的彼此协调互动的关系;工科人才的培养在推动广东省工业产业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并没有跟随工业经济的需求做出适当调整;工科人才的培养结构显示出了明显的滞后性和封闭性;行业内部和专业内部并未建立起相互协调、针对性较强的联动关系. 究其原因,既有政府对产业与工科人才规模、各工科类专业人才培养规模统筹不够的缘故,也因为各校在专业设置、招生计划方面对市场、产业需求研究不够,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当然,其中也包括随着现代学科的综合性越来越强以及行业用人的多样性直接导致毕业生流向了不同的行业企业,但主要反映了广东省制造业内部各行业与本科层次工科内部各专业的发展现状出现了严重的错位.

4 结论和建议

通过对广东省本科高校工科类学生的总体现状、广东省本科高校工科学生数和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关系、广东省本科层次各专业人数和分行业工业产值关系的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广东省本科高校工科学生总量增长较快,但总量仍然不足,占广东高校在校本科生总数的26.8%,大大低于全国占比33.2%的水平[11];工科实力较弱,工科学生集中度低;专业布局不合理,过于集中珠三角地区,粤东、粤西、粤北的工科人才远远达不到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迫切需求;专业种类结构极度不合理,仅占现有国家目录的56%;工业产值与工科人才培养结构之间存在相互促进关系,扩大工科培养规模有利于提高工业产值;工科人才总体与制造业总体发展趋势一致,大部分专业类与广东省制造业结构不匹配,关联度不高.

为了使广东在新一轮的产业调整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仍然能够健康发展,实现建设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的目标,应构建科学合理的工科人才培养结构. 据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调整高校工科类专业结构. 专业结构的调整应科学评估,保留一些对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传统专业,并敏锐洞察未来的产业增长点和新兴产业业态以调整工科专业结构. 要提前布局适应未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等新经济相关新工科专业[12-13];要巩固与产业对接较好的三大专业大类:化工制药类、计算机类和能源动力类;加大对广东省工业相关产业对接不紧密的工科专业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材料类、核工业类、矿业类、安全工程类、轻工类、纺织类、农业工程类、林业工程类和海洋工程类等较为薄弱的工科专业;适当压缩仪器类、电子信息类、电气类、自动化类、水利类和机械类等重复设置较多的专业;稳定发展食品科学与工程类、航空航天类、核工业类等与广东经济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支柱产业相关的专业,尤其是水利、海洋工程、航空航天、核工业类和林业工程等与工业联系密切且目前发展却十分薄弱的专业,逐步实现工科专业目录的基本全覆盖,使全省工科专业结构与我省产业结构能够对接,实现协调发展.

(2)调整工科专业区域布局. 对接《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广东省提出了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5—2025年)[14],珠三角地区将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等,智能制造、互联网+将对工科人才提出新的要求,故应设立新产业所需要的相关人才专业,并对传统工科专业进行改造升级,同时适当调减原有产业招生专业和招生规模. 对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来说,随着粤东、粤西、粤北振兴行动计划的实施,应根据本地区产业布局和规划,增设相应的学科专业,地方政府可采取共建学校或工科类学院等方式,大力扶持所在地高校办好地方产业相关工科专业,为地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3)提高院校工科集中度. 提高工科学生集中度有利于学校做大做强工科专业,弥补我省工科办学实力不强的短板. 鉴于此,应加大对理工科高校的支持力度,对工科集中度高的华南理工大学和广东工业大学校进一步加大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引导工科集中度较高的五邑大学和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扩大工科类办学规模,增设工科类专业;考虑到新办本科院校和民办高校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开办工科专业的积极性,对工科专业集中度高的民办高校和新升格本科院校应加大支持力度;对列入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计划的南方科技大学、佛山科技学院和东莞理工学院提出明确的工科集中度比例要求和实现时限,增强工科办学特色. 鉴于广东省工科办学规模仅达全国平均水平的50%,应将对工科办学规模的要求从理工科发展规划中单列出来,鼓励高校扩大工科招生规模.

(4)改革工科专业拨款机制. 现有的拨款机制虽然对工科专业有一定的倾斜,但仍达不到其办学质量所需的经费水平,对已举办的工科专业投入不足,影响工科办学质量. 建议改革现行生均综合定额拨款办法,制定分类拨款机制. 如可将工科生均综合定额拨款系数分为二档:第一档是对优质工科专业的,如国家特色专业,通过国际国内权威组织认证的工科专业,广东省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高校工科专业,对其工科学生给予最高拨款系数;其他工科专业可统一划为第二档,对这些专业也适当提高拨款系数. 对现有各高校工科专业生均综合定额拨款系数适当上浮,引导高校扩大工科办学规模. 通过这样拨款机制设计,引导理工科高校坚定办学方向,全省高校不但能扩大工科办学规模,并且办出优质专业,从而达到以财政手段调整我省高校工科人才培养结构的目的.

[1] 广东省统计局. 2016年广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广东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 (2017-02-28)[2017-05-10]. http://www.gdstats.gov.cn/tjzl/tjgb/201703/t20170308_358320.html.

[2] 陈伟. 论省域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创新:以广东为例[J]. 高等教育研究,2010,31(1):28-33.

CHEN W. On the innovation of provincial model for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a case study on Guangdong Province[J].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2010,31(1):28-33.

[3] 吴少敏. 2020年粤理工类大学生占比达47%[N]. 南方日报,2016-1-6(A03).

[4] 盛旭敏,李又兵,徐梁,等. 浅谈地方产业结构调整与工科人才培养模式转变[J]. 广州化工,2011,39(15):202-203.

SHENG X M,LI Y B,XU L,et al. The adjustment of loc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ransition of engineering personnel training mode[J]. Guangzhou Chemical Industry, 2011,39(15):202-203.

[5] 樊耘,王颖. 中外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 比较教育研究,2000(1):17-20.

[6] 陈冬松,孙阳春. CDIO工程教育模式下的工科院校人才培养途径[J]. 现代教育管理,2011(11):34-37.

[7] 刘莉,惠晓丽,胡志芬. 基于PBL理论的工科人才培养途径探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3):104-108.

LIU L,HUI X L,HU Z F. On the training approaches of engineering talents based on PBL theory in universities of China[J].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of Engineering,2011(3):104-108.

[8] 赵国刚. 树立“三大”教育理念 改善应用型工科人才培养[J]. 中国高等教育,2006(23):29-30.

[9] 任彦华. 工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2.

REN Y H. Research on the training model of creative talents in the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J]. Dalian: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02.

[10] 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 2016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R/OL]. (2015-12-30)[2016-03-13].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0313/22/31581488_541962949.shtml.

[11] 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 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摘要)[N/OL]. 中国教育报,2016-04-08[2017-02-15].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0424/14/8382150_553381499.shtml.

[12] 吴爱华,侯永峰,杨秋波,等. 加快发展和建设新工科,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1-9.

WU A H,HOU Y F,YANG Q B,et al. Accelerating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emerging engineering,taking inititative to adapt to and lead the new economy[J].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of Engineering,2017(1):1-9.

[13] 林健. 面向未来的中国新工科建设[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38(2):26-35.

LIN J.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new engineering disciplines for the future[J]. Tsinghua Journal of Education,2017,38(2):26-35.

[14] 苏力,肖文舸. 2025年粤制造业全面进入智能化制造[N]. 南方日报,2015-07-28(A04).

A Study on the Structure of Cultivating Talents of Undergraduate Engineering in Guangdo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ZHENG Wen1,2*, XUE Yatao1

(1. School of Education,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1, China;2. Guangdong Provincial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Guangzhou 510080, China)

The total amount, regional distribution, inter-city distribution and inter-school distribution of engineering students in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a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total number of engineering students in the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and the value of industrial enterprises above the scal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alue of the relevant analysis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are performed by using software spss17.0.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re is a mutual promo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ultivated talents of the undergraduate level and the above-mentioned industrial enterprises, and the total amount of cultivated talents in Guangdong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and it can better meet the needs of Guangdong’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demand, but there are some imbalances: professional setting and industrial demand dislocation; talent distribution can not meet the needs of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transfer; professional settings lack of characteristics, inter-school convergence and student concentration is not high, etc. Based on this, it is necessary to take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establishment of Engineering Majors in Guangdong to be in line with the leading industries in Guangdong. It is also importantto adjust the industrial concentration and professional industrial transfer of 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Guangdong; at the same time universities should be encouraged to increase the concentration of professional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installation surface engineering to expand and reform the financial allocation mechanism to be guided to the above change.

2017-04-16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址:http://journal.scnu.edu.cn/n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7YJA880009)

*通讯作者:郑文,研究员,Email:zhengwen214@163.com.

G40

A

1000-5463(2017)05-0120-09

【中文责编:庄晓琼 英文审校:肖菁】

猜你喜欢

工科学生工科广东省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广东省校外培训风险防范提示
中职“产学研创”一体化工科类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广东省铸造行业协会十周年会庆暨第四届理事会就职典礼成功举行
浅析新建本科院校工科类毕业生就业违约的成因
广东省第八届大学生运动会圆满落幕
广东省第一届高中男子篮球联赛闭幕